混养鱼塘水质状况的研究
2019-07-05冯奇飞
冯奇飞
本文通过对上海郊区某混养鱼塘水质状况进行跟踪调查,掌握该混养模式的主要水质指标含量和变化趋势,为混养鱼塘养殖管理和保障鱼类健康生长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混养鱼塘简况
选择上海市金山区某室外养殖场四口以1龄鲫鱼为主,混养白鲢、花鲢、草鱼、青鱼、团头鲂的混养鱼塘为试验塘,以Y1、Y2、Y3、Y4命名。混养鱼塘简况见表1。以邻近河水作为养殖水源(记为S)。各塘均配置2台3kW叶轮式增养机和1台投饵机,每天定时定点投饵2次,按常规养殖要求投饵,每半月换水1次,每次换水约30cm,具体根据养殖实际来定。
1.2 样品采集
水样采集从2017年4月17日开始,至同年10月21日结束,每两周一次,其中8月24日由于某些原因,未进行采样。在试验塘4个角处用自制采水器采集表层水样(水面下50cm),混合后带回实验室进行水质指标的测定。同步定点采集水源水样。
1.3水质指标测定
现场测定指标:水温、溶解氧、pH、透明度,其中水温、溶解氧、pH用便携式溶氧仪YSI直接测定,透明度用黑白盘法测定。实验室测定指标:TN用碱性过硫酸钾法测定;TP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定;TAN用纳氏试剂比色法测定;NO2-―N用奈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CODMn采用高锰酸盐滴定法测定。
1.4 数据分析
表 1 混养鱼塘简况
在excel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现场测定的水质指标情况
表2为混养鱼塘及水源主要水质指标情况。混养鱼塘在试验期间水温的变化范围18.9~31.4℃,符合淡水鱼塘水质要求。试验塘和水源在7月份水温超过30℃,并且最高值均出现在7月12日。水温是影响鱼类生长的活跃因子之一,水温的高低直接影响鱼类的新陈代谢、食物摄取量和生长快慢等,也决定投饵量和投饵时间,因此,进入4月下旬水温达到20℃以上时,投饵时间由之前每天中午12:00投喂一次改为每天上午9:00和下午4:00各投喂一次。
Y1、Y2、Y3、Y4塘溶解氧含量变化范围为1.85~9.82mg/L,平均值含量比较为Y1>Y2>Y4>Y3,其中Y3塘溶解氧平均值最低。从整个试验期间看,4-6月份混养鱼塘溶解氧含量均在6mg/L以上,最高值出现在4月17日和5月3日;7-9月份出现溶解氧在4mg/L以下的情况;10月份最后两次采样,混养鱼塘溶解氧回至5mg/L以上。水源水溶解氧变化范围较大,为1.22~14.69mg/L,最低值在8月9日,最高值在4月17日。
混养鱼塘pH值变化范围7.33~9.47,较养殖规范要求(7~8.5)偏高。其中Y1塘pH值较其他试验塘平均含量高,波动较小。水源pH值变化范围为7.54~9.07。
由表2可知,试验期间,Y1、Y2、Y3、Y4塘透明度变化范围(平均值)分别为17~39(28.38±6.97)、17~37(26.07±6.22)、12~29(19.23±6.08)、10~33(19.23±6.39)cm,Y1、Y2塘透明度平均值均达到25cm以上且高于Y3、Y4塘,养殖前期鱼塘水体透明度较高,至养殖中后期,尤其是养殖后期,透明度较低,最低只有10cm。水源水透明度平均值较高,只在6月27日、7月12日、8月9日透明度分别为22cm、16cm、19cm,其他期间透明度均在30cm以上。
2.2实验室测定的水质指标情况
图 1 试验期间混养鱼塘及水源水体中总氮含量变化趋势
由表2可知,Y1、Y2、Y3、Y4塘TN含量变化范围(平均值)分别为2.57~5.37(3.47±0.78)、2.44~6.1(3.88±1.00)、3.61~7.73(5.56±1.54)、3.95~7.44(6.29±1.15)mg/L,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标准(2mg/L)。本试验结束时(即10月21日采样时)4口混养鱼塘水体中TN含量分别为3.37mg/L、2.43mg/L、3.61mg/L、3.95mg/L,Y1、Y3、Y4塘TN含量均超过我国淡水养殖废水排放Ⅰ级标准(≦3.0mg/L)。从图1可知,试验期间混养鱼塘TN含量呈波浪式增减,其中Y1、Y2塘TN含量变化趋势较为相似,最高值均出现在7月12日,分别达到了5.37mg/L和6.1mg/L;Y3、Y4塘TN含量明显高于Y1、Y2塘,从6月14日至试验结束,Y3、Y4塘TN含量呈相似的波浪式增减变化。
表 2 试验塘及水源主要水质指标简况
图 2 试验期间混养鱼塘及水源水体中总磷含量变化趋势
由表2可知,试验期间水源水TP含量变化范围0.49~2.73(1.2±0.65)mg/L,混养鱼塘水体中TP含量变化范围(平均值)分别为0.55~1.51(0.94±0.27)、0.49~1.65(1.07±0.39)、0.62~2.12(1.4±0.47)、0.58~2.02(1.27±0.44)mg/L,超过了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标准(0.4mg/L)。本试验结束时(即10月21日采样时)4口混养鱼塘水体中TP含量分别为1.27mg/L、0.89mg/L、1.15mg/L、0.97mg/L,均已超过我国淡水养殖废水排放Ⅰ级标准(≦0.5mg/L),Y1、Y3塘甚至超过我国淡水养殖废水排放Ⅱ级标准(≦1mg/L)。水源水TP含量为0.68mg/L,超过我国淡水养殖废水排放Ⅰ级标准(≦0.5mg/L)。可见混养鱼塘水如果不经处理随意排放,会对周边水环境造成影响。由图2可知,试验期间混养鱼塘TP含量呈波浪式增减变化,至中后期变化趋势较为相似。
图 3 试验期间混养鱼塘及水源水体中亚硝酸盐氮含量变化趋势
由表2可知,Y1、Y2、Y3、Y4塘NO2-―N 含量变化范围(平均值)分别为0.01~0.28(0.09±0.08)、0.03~0.32(0.13±0.08)、0.03~0.28(0.13±0.08)、0.02~0.34(0.13±0.09)mg/L。从图3看出,试验期间,混养鱼塘NO2-―N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这与NO2-―N作为硝酸盐和铵盐还原与氧化过程的中间产物,在水体中含量较不稳定有关,峰值出现在7月12日和7月24日两次采样中,最高值分别为0.28mg/L、0.32mg/L、0.28mg/L、0.34mg/L,超过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级标准。
图 4 试验期间混养鱼塘及水源水体总氨氮含量变化趋势
在养殖鱼塘中,氨氮是衡量鱼塘水体老化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由表2可知,4口试验塘和水源水中TAN含量变化范围(平均值)分别为0.31~2.3(0.84±0.61)、0.1~2.09(0.79±0.52)、0.10~2.09(0.74±0.51)、0.1~1.07(0.64±0.29)、0.02~2.56(1.55±0.81)mg/L,水源水中TAN含量高于试验塘且平均值超过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Ⅰ类标准(≦0.15mg/L),故水源水不能直接用于养殖生产。从图4可以看出,试验塘TAN含量最高值分别为2.3mg/L、2.09mg/L、2.09mg/L、1.07mg/L,分别出现在9月5日、8月9日、9月5日和9月5日,至试验结束,TAN含量降至最低。
图 5 试验期间混养鱼塘及水源水体中高锰酸盐指数变化趋势
由表2可知,Y1、Y4塘CODMn含量变化范围(平均值)分别为13.45~28.11(20.9±4.00)、11.90~28.15(21.99±4.04)mg/L,超过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Ⅳ类标准(10mg/L);Y2、Y3塘CODMn含量变化范围(平均值)分别为15.50~24.24(18.92±3.12)、19.25~28.38(22.14±2.40)mg/L,超过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标准(15mg/L)。本试验结束时(即10月21日采样时)混养鱼塘和水源水中CODMn含量分别为23.67mg/L、22.02mg/L、24.99mg/L、24.33mg/L、15.92mg/L,均超过我国淡水养殖废水排放Ⅰ级标准(≦15mg/L),可见,混养鱼塘及水源CODMn负荷较高。由图5可以看出,混养鱼塘水体中CODMn含量高于水源水,从6月27日至试验结束,混养鱼塘CODMn含量呈同步波浪式增减变化。
3. 讨论
(1)随着养殖生产,混养鱼塘水质发生变化,养殖早期(约20~30天内),试验塘主要水质指标均较好;到养殖中后期,试验塘主要水质指标差于早期,TN、TP、NO2-―N、TAN和CODMn含量呈现峰值,甚至出现超标现象,由于加强养殖管理,尤其在7、8月份,通过换水和增加增氧机开机时间等,保证了养殖生产的正常进行。生产实践与水质分析结果表明,在混养鱼塘中,投饵量随着养殖生产的进行不断增加,残饵和鱼类排泄物等不断进入养殖环境,增加水体中有机质负荷,使TN、TP、TAN和CODMn等含量增加,对养殖生产造成一定风险。因此,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除了做好水质管理外,提高饲料质量,加强投饵管理,合理投饵、控制饵料系数也是养殖管理的关键环节。
(2) 由水质分析可知,混养鱼塘水体中TN、TP均超过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标准,N、P等营养物质过剩,使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时会出现蓝藻水华,影响养殖生产;CODMn含量也存在超标现象,说明混养鱼塘中存在大量的还原性有机质,有机质过多,会消耗掉氧气,使鱼塘水体中溶解氧降低,如遇高温或者降雨,可能会引起鱼类泛塘。至试验结束时,混养鱼塘水体中TN含量超过我国淡水养殖废水排放Ⅰ级标准(≦3.0mg/L);TP含量超过我国淡水养殖废水排放Ⅰ级标准(≦0.5mg/L);CODMn含量超过我国淡水养殖废水随排放Ⅰ级标准(≦15mg/L),这样的养殖尾水如果不经处理随意排放,会影响周边水环境,需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