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乡贤文化建设

2019-07-05

人文天下 2019年11期
关键词:乡贤农村建设

胡 玲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必须坚定不疑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特别是农村文化的兴盛,需要重视乡贤群体的作用,加强农村乡贤文化建设。乡贤文化中包含了许多符合现代文明关怀的道德和人文精神,理应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然而,随着中国城市化节奏的加快,大量乡贤在城市安家就业,传统的乡贤文化正在逐步消失。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应该积极引导乡贤回乡参与家乡建设,进一步促进农村的全方位发展。本文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通过分析乡贤文化的内涵及乡贤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指出其建设过程中的成就和不足之处,进一步探讨乡贤文化建设的完善路径。

一、乡贤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乡贤是指乡村社会中德才兼备、为乡民所推崇敬仰的贤达人士。新乡贤不仅继承了传统乡贤的精神和德行,还在城市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有着新型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观,是一种智慧型农民。王泉根在《中国乡贤文化研究的当代形态与上虞经验》中指出,乡贤文化指的是“研究本地历代名流时贤的德行贡献,用以弘文励教、建构和谐社会的文化理念与教化策略”。乡贤文化包括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其中,观念文化是从乡贤文化的价值层面出发,主要是指乡贤这一群体或组织在参与公共事务和调解中所表现出的整体性、概括性的形象文化;制度文化是指乡贤组织通过制定条例、礼俗、规章等方式形成的规范性文化,它借助于乡贤组织这一载体表现出来,是观念文化的外化形式;行为文化是指通过乡贤参与社会治理的行为所体现的外显性文化,它是一种直接表现形式,所有的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都直接通过乡贤这一行为文化体现出来。

(一)乡贤观念文化建设有助于传承乡村文化资源,促进农村文化振兴

乡贤文化是一种观念文化、价值文化。因此,它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首先就体现在对农村文化的振兴上。

一方面,乡贤文化建设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利于文明乡风的重塑。农村地区因其经济水平不发达、交通闭塞,经常面临低俗文化、封建迷信、秩序失衡等不文明因素的影响。乡贤文化作为优秀的农村文化遗产,适应了时代需求,融入了现代文明思想,能在乡村社会中弘扬一种崇尚德行、邻里团结、诚信友善的社会风尚和文明乡风。进行乡贤文化建设,能在乡村重塑起民俗风情和价值体系,能丰富当地文化内涵,提高当地文化自信和软实力;它也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强化村民对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和情感认同,从而在实践中自觉地培育和践行。

另一方面,乡贤文化建设有利于乡贤群体自觉参与乡村文化扶贫,促进乡村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壮大。乡贤比起其他的社会力量来说,具有反哺意识,会更愿意参与家乡的文化扶贫。他们能够树立榜样、带头表率,改变村民传统观念,有效推动农村扶志工作。乡贤群体还能助力农村扶智,他们以成立各种基金会的方式,参与乡村图书馆、文化角、大数据信息平台等文化设施建设,对家庭贫困但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资助和表彰,鼓励农村学生勤勉向学。乡贤文化建设是以文化的形式参与乡村建设,能够使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品牌和产业对外输出,对当地产生一定的社会品牌效益。

(二)乡贤制度文化建设有助于解决社会矛盾,改善基层治理

乡贤文化也是一种制度文化。这种制度文化主要体现在乡贤组织活动的功能和性质上。

一方面,乡贤组织可以参与民事调解,解决邻里矛盾。古代传统乡贤作为乡土社会的管理者,承担着调节邻里纠纷、教化乡民、监管治理的重任,实际上是乡村社会公序良俗的建设者和监督者,不仅有正式制度安排,还可能以习俗等非正式制度加以确认。如今进行乡贤文化建设,就是通过乡贤会这样的组织形式,让新乡贤承担起传统乡贤的重担,既能维护现代化农村的公序良俗,又能避免传统乡贤出现的品行不佳、谋求私利等现象;能够有效调解纠纷,引导乡民向上向善,打造和谐友爱、公平正义的现代乡村社会。

另一方面,乡贤组织能够参与乡村事务决策,实现基层民主自治,完善乡村治理。广东省揭阳县、江苏省射阳县等地纷纷设立了民主监督会和各种乡贤机构,使乡贤组织充当起村两委和村民之间的媒介,参与乡村建设和事务决策。这不仅拓展了该地的民主议事渠道,还能解决乡村振兴中产生的矛盾,提升决策力。这样的乡贤文化建设使自治、法治和德治有效结合起来,有助于建立健全基层民主管理机制,改善政府治理能力不足的问题。

(三)乡贤行为文化建设有助于集中力量脱贫攻坚,促进农村生态建设

乡贤文化更是一种行为文化。乡贤的回归不仅切实解决了人才流失问题,还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首先,乡贤文化建设能够顺利引进优秀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乡村振兴不能单纯地依赖外界帮扶,还应注重内生机制的挖掘和培育,积极开发本地人力资源。乡贤作为乡村社会自身培养的一种现代化人才,本身就是一种内动力,可以有效改善乡村人口储备不足、缺乏干劲和活力的问题。

其次,乡贤及其组织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助力农村物质脱贫。广西省北流市是著名的乡贤文化之乡,他们根据自身特色探索出“乡贤文化+精准脱贫”的发展模式。该市紧紧依靠乡贤民营企业“造血”参与脱贫攻坚。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在农村投资建厂,以此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实现就近就业。黎三华、谢南珊在《北流市积极推行“乡贤文化+精准扶贫”发展模式》中指出:“近年来,该市已惠及受60多万人,其中包括52000贫困人口,受益率为91%。”这些乡贤参与物质脱贫攻坚工作,能带头改变农村传统的发展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在技术上实现转型升级,转向依靠科技创新,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能够根据家乡自身特色和地理环境,发展传统特色工艺,打造特色农业基地,带动农业和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

最后,乡贤及其组织能够有效改善环境问题,促进乡村生态建设。乡贤是乡村建设和发展的智囊团,他们能够加快转变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有效改善乡村因肆意使用化学农药引起的环境污染和随意开采自然资源引起的生态恶化、资源稀缺等问题,促进生态产业和特色村落的形成。这能给乡村生态宜居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促进村容村貌的整治,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广东云浮市乡贤理事会在新农村建设中就充分发挥了德治的作用,在球场、公园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清拆工作中积极协调,化解矛盾。在他们的带领下,村里实现了公共区域、垃圾分类站、菜地、马路的合理配置。为改掉村民不良的生活习惯,改善脏乱差的居住环境,他们还将垃圾分类处理纳入星级家庭考核标准。这种乡贤文化建设可以促进传统村落的成功转型,建设一种生态宜居的新型社区。

二、乡贤文化建设中的成就与不足

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更多人都认识到乡贤群体和乡贤文化建设确实能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但就目前的状况而言,乡贤文化建设也存在不足之处。

(一)乡贤文化建设的成就

首先,乡贤文化建设在观念上形成共识。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都逐渐认识到乡贤文化建设在整个乡村振兴中的重大作用。许多地方通过树立乡贤这一价值典范,使乡贤及其组织在乡村振兴中得到价值认可和地位认同。乡贤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地挖掘了其道德价值、社会价值和伦理价值,使得乡贤文化在促进农村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乡贤文化建设在制度和行为上进行探索。为发挥乡贤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许多地方探索成立了各种乡贤组织,如乡贤理事会、民意工作室、乡贤基金等等。这使乡贤群体参与乡村日常事务“合法化”,产生了一种乡贤制度文化。与此同时,许多地方为打造本地乡贤文化,对优秀乡贤事迹进行了大力宣传和报道。如通过建堂立册、媒体宣传、街道命名等手段,激励乡贤为家乡的建设和振兴出钱出力。“不在场”乡贤也纷纷利用网络这一途径了解家乡事务,打造各种乡贤网站,集中力量为家乡建设献言献策。大量的宣传报道和参与途径的创新使得乡贤的群体行为形成一种文化氛围,成为家乡宣传的名片,有利于扩大家乡建设的团队和影响力,从而产生一定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效益。

(二)乡贤文化建设的不足之处

1.在观念文化上,乡贤文化建设的内容尚不清晰

如上文所述,乡贤文化建设在观念上已经取得了共识,乡贤文化建设可以振兴乡村文化,以此带动乡村振兴。但是,对乡贤文化建设的理解却争论不休。比如,有的人认为,乡贤文化是体现“乡贤人文价值和精神财富”的文化,可以用以“引领、规范和塑造”农民的思想,其本质就是从观念或概念这一层面出发理解乡贤文化。有的人则认为,乡贤文化是人们在尊崇和追求乡贤行善的优秀品质过程所形成的一种文化。这仅仅是把其当作一种行为文化,很少有人把其当作制度文化。这些争议使得乡贤文化建设的内容莫衷一是。

2.乡贤制度文化建设方面缺乏明确的制度和机制

首先,乡贤文化建设缺乏一定的动力机制。从建设主体上讲,社会治理者和研究者们都已认识到乡贤的作用,可能会积极参与建设。但乡贤和农民是否愿意参与、是否具有热情尚不明晰。特别是对于乡贤来说,他们在很大程度不愿意回乡,往往通过网络这样的途径为家乡建设提一些参考性建议。但他们长期远离家乡,所提建议可能会缺乏操作性和实用性。且农民习惯了以前的生活模式,是否愿意接受乡贤、认可乡贤、配合乡贤做事也是不清楚的。再者,乡贤文化建设整体上存在地域差异性。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的基层政府和党组织会比较重视乡贤文化建设,也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效。而内陆相较于沿海地区而言,他们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区域,每年劳动力对外输出众多,有丰富的乡贤资源。但这些地区的乡贤文化建设起步较晚,也缺乏一定方针、政策的引导。

其次,某些乡贤组织缺乏明确的活动机制。乡贤群体在调解过程中经常会遇见一些问题,如乡贤参与调解纠纷时应该如何对乡民进行疏导和沟通?村民又是否愿意接受乡贤的规劝?乡贤组织到底是按照什么样的活动章程去解决矛盾?乡贤组织的这些活动机制问题直接关系到群众是否能真正认可乡贤、接受乡贤。

最后,乡贤组织建设也缺乏明确的保障机制。乡贤组织是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它区别于村两委,没有立法和政策保护。没有成熟的制度指引,就不能有效保障乡贤群体的合法权益。然而,由于乡贤组织自身的性质,在参与调解时又极易受到合法权益的侵犯。因此,要想积极发挥乡贤组织的社会功用,就必须确立明确的保障机制,充分保障乡贤组织的合法权益。但如何建立这个保障机制,就成了乡贤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3.乡贤行为文化建设质量不佳

一方面,许多乡贤组织在队伍建设上缺乏一定的标准。乡贤组织在队伍建设时经常面临如何选拔乡贤、怎样顺利引进乡贤的问题,这些都没有明确的标准,导致乡贤队伍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城市化浪潮导致农村人口,尤其是乡贤这样的精英人才匮乏。大城市以优厚的待遇水平、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教育环境等优势留住了大批乡村精英,“在场”乡贤在数量上呈现出减少趋势。而“在场”乡贤中,受过良好教育的较少。他们在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上可能存在一定的缺陷。此外,农村是“熟人”的聚集地,人情文化和家族观念会使得很多乡贤在处理日常事务时,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难免出现偏私牟利的行为。

三、乡贤文化建设的完善路径

乡贤文化建设需要充分考虑乡贤文化的三个维度。其中,观念文化是价值基础,起指导作用;制度文化是用以保证的工具和手段;行为文化则是最终目的。因此,乡贤文化建设的完善路径应该是从乡贤观念文化建设开始,强化制度文化保障,建设完美的行为文化。

(一)充分挖掘乡贤文化内涵,加强乡贤观念文化建设

乡贤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不可能只是简单意义上的概念文化。乡贤文化建设应该充分探索乡贤及其组织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资源,强化乡贤观念文化。一方面,要深入挖掘本地先进乡贤事迹,进行大力宣扬和报道。不仅可以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打造乡贤楷模,还可以组成乡贤文化宣讲团,引导乡贤文化进村进组,在农村营造一种尊重乡贤、热爱乡贤、争做乡贤的氛围,努力加强公众的文化认同。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各种沟通平台,减轻乡贤与村民之间的距离感,使村民能在心理上认同乡贤。乡贤可以实地走访、调查,深入了解村民的实际困难和需求;群众也可以听取并参与到乡贤的讨论和决策之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二)建立健全富有成效的制度和机制,巩固乡贤制度文化建设

建立乡贤活动机制要以制度为基础。首先,要找准位置、明确宗旨。乡贤组织存在的目的就是乡贤想为乡民服务、为家乡建设做实事,而不是为自己或家族偏私牟利。只有明确了这个前提,才能进行乡贤文化建设。

其次,要增强乡贤动力机制,扩大乡贤队伍。基层政府和党组织应建立健全乡贤信息库,积极联络“不在场”乡贤参与乡村振兴;制定乡贤扶持政策,改善乡村发展环境,鼓励和支持乡贤参与乡村建设;可将有能力、高素质、愿意靠近党组织的乡贤纳入后备人才队伍之中。此外,还可成立乡贤文化工作组,将乡贤文化建设纳入基层考核体系之中。

再者,要加强农村乡贤活动机制建设,对乡贤进行监督和评估。制定乡贤组织开展工作的办事流程,明确乡贤参事、服务和考核机制,使乡贤群体能严格遵循相应的制度办事;公开乡贤组织的经费使用情况和事务处理情况,使村民可实时查看信息;乡贤组织也应制定专门的考核制度,增强乡贤的纪律意识,并对违反组织章程的乡贤进行追责,充分保证组织活动顺利开展。

最后,要建立乡贤保障和礼遇制度,增强乡贤心理获得感。应该制定保障乡贤合法权益和礼遇的村规、乡规。比如可通过罚款、少分或不分集体财产的方式约束不理智的村民伤害乡贤或者阻碍乡贤工作;可多开展一些普法活动,鼓励村民文明维权、合法维权,理性支持乡贤工作;可给乡贤少量的物质报酬,对优秀乡贤事迹予以表彰和奖励。

(三)创建一支高质量的人才队伍,完善乡贤行为文化建设

乡村振兴战略为乡贤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加强乡贤队伍建设。首先,建立健全乡贤选拔和评估标准。乡贤的选拔要突出乡贤的品行,坚持以德优先、以贤优先,要对乡贤的品行、能力、思想等进行的考察。村民、基层党组织和村级干部均可参加乡贤的评选工作,以此保障乡贤队伍的纯洁性、廉洁性。

其次,要提升乡贤治理水平和能力。基层党组织和政府可通过组织定期培训、考察和学习等方式,派遣乡贤去外地学习、交流,总结外地乡村振兴的经验教训,不断提高乡贤素质和服务能力,使其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服务。

最后,要拓展乡贤沟通渠道。充分利用网站和通讯软件,打造线上乡贤之家,创设多种路径鼓励“不在场”乡贤远程参与家乡建设;线下要打造乡贤交流中心和活动中心,实现乡贤间的活性交流,加强和基层政府、村两委的沟通,充分发挥乡贤组织的辅助作用。

猜你喜欢

乡贤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人大代表+乡贤”助力乡村振兴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