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研究梯队建设深挖圆明园文化遗产价值
2019-07-04李营营张孟增
李营营 张孟增
摘要:圆明园遗址,蕴含着丰富的建筑、园林、艺术、文物、考古等思想与价值,是中华儿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积淀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情感与审美意识。新时代,圆明园应加强自身研究梯队建设,深挖圆明园文化遗产价值。
关键词:圆明园;遗址现状;文化遗产;价值
自公元1707年建园至今,圆明园走过风雨三百载,曾经它因巧夺天工、贵为天作而惊艳世界,曾经它也因葬身火海、毁于一旦而令世人唏嘘。有学者因此认为圆明园有2个生命:作为皇家园林并代表了中国和世界园林最高成就的人类文化景观;作为中华民族苦难象征,对中国和世界人民都有警示意义的历史文化景观,辉煌与苦难共同造就了圆明园厚重的历史感和深厚的文化气息。
今天,历经一个轮回的圆明园,像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河,潺潺流水不似呜咽,却浇不灭国人心中的哀怨与忧伤。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作为圆明园人,我们有义务全面反思历史,同时更需要结合现实对圆明园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整体规划予以深入思考。
1遗址公园定位下圆明园发展现状
自20世纪中叶以来,政府及社会各界将圆明园定位在“遗址”层面,如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就提出“圆明园遗址是侵略者留给我们的课堂”;1980年,当时社会知名人士曾就圆明园的保护、整修及利用情况发布过一份长达千余字的倡议书,书中对圆明园的定位也是“历史文化遗址”,认为“为切实保存这一历史文化遗址,使它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我们特提出保护、整修、利用圆明园遗址的倡议。”之后,有关圆明园遗址保护问题在北京市、国家文物局等得到反复论证、讨论,2000年《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方案出炉,该方案正式明确了圆明园遗址的功能和定位,认为保护遗址是整修、利用的前提和核心,圆明园遗址必须整体保护,体现圆明园盛时的基本风貌。同时,在充分发掘、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清整展示遗址。圆明园由此一步步实现了“迁出去,围起来,管起来”,爱国主义教育也成为了圆明园遗址的首要和核心职能。
现在,圆明园已然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示范基地,每年接待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各类党建团建活动、青少年入队入团活动以及青年成人礼活动等达千余次,教育形式也愈来愈多样化,既有圆明园大讲堂、圆明园爱国教育进课堂活动,也有偏远山区孩子进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等形式,此外,大篷车文化巡展也是新近摸索出的爱国教育创新性实践形式。借助陈列在地面上的遗址,立足圆明园历史遗址定位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逐渐趋于成熟和完善。
未来,基于遗址发掘、展陈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仍将是圆明园工作的重点。但是,在保证圆明园遗址得到有效保护、利用的前提下,圆明园的文化遗产价值同样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从而做到圆明园横纵向的协调均衡发展。
我们可以将这种发展思路概括为“保遗址,增遗产”。提出这种发展思路主要基于3个方面的考虑:①圆明园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其所蕴含的建筑、园林、艺术、文物、考古等思想与价值都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它积淀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情感与审美意识,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提炼与珍藏。②北京市未来20年城市总体发展规划指出,要正确处理好“都”与“城”的关系。圆明园,地处海淀西山文化带,深入挖掘自身文化遗产价值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有义务将北京这张金名片响当当地亮出来。③立足“遗址”定位的圆明园发展模式更多地将着眼点放在1860年劫难及由之造成的圆明园毁灭史上,它着重突出了圆明园的苦难历程。事实上,圆明园的历史不仅包括1860年后的沧桑史,而且还包括作为皇家园林的那段辉煌历史,将二者有效整合起来的发展思路才是完整的、全面的。
2圆明园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圆明园,堪称我们古代造园艺术的典范,乾隆皇帝在《圆明园记》中盛赞道,“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法国大文豪雨果称其是一座令人心驰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从政治方面看,五代皇帝都曾长期居住于此,在此接见外藩、处理朝政、宴请朝臣等,这使得圆明园具有丰富的园居理政治国思想。从园林层面讲,移天缩地、融通南北,汇集了当时中国优秀园林的各种构思和技巧;从建筑艺术方面看,圆明园称得上是18世纪中外建筑艺术的综合展览馆;从文物收藏方面看,圆明园是一座文物珍宝的博物院;从文化活动看,圆明园是清代五朝的皇家文化活动中心。另外,圆明园内的珍稀动植物品种极为丰富,堪称当时的皇家植物园和珍稀动物园。
今天,这些所谓“有形”的东西大多数已经离我们远去,但这并不代表它们就这样消失了,圆明园每一座建筑的形制、每一处园林的规格、样貌,每一个桥涵、路段、码头的信息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记录在册,只是很多人已经遗忘了这些而仅仅记住了圆明园的满目疮痍。作为圆明园人,我们有义务在真实的圆明园与现代公众之间充当好有效沟通的纽带,择取有价值、有意义的文化信息传播给社会,为社会发展提供古代智慧,古代文化从而也就在我们手中实现了古为今用地创造性转化,这无形中就会增加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从而也就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就目前而言,公众对圆明园的认识还相当有限,就笔者调查,北京地区的大多数人对圆明园的认识还停留在圆明园没有东西、没有什么可看的层面,每次听到这样的回答都倍感痛心,顿感作为圆明园代言者的我们,身上的担子还相当沉重。国内尚且如此,国际社会对圆明园的认知就更加不容乐观了。目前,来圆明园游览参观的游客中,外国人的数量比例一直处于偏低状态,国际学术界对圆明园文化的关注度也十分有限。这一方面与圆明园缺少必要的地面景观不无关系,但从另一个侧面也折射出圆明园文化的传播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基于此,我们首先要做的是通过传播圆明园文化来扭转公众认知,改变圆明园只有废墟的公众刻板印象,让其认识、感受到圆明园不仅有苦难也有辉煌,曾经创造的那些辉煌与奇迹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自觉地予以传承,而决不可对此视而不见。
3增强研究队伍建设,逐步实现圆明园文化遗产价值的世界化
发掘、提炼圆明园文化遗产的价值,空喊口号没有意义,逐步增加研究投入,建设一支学科全面、研究力量雄厚的研究队伍,也许才是目前实现圆明园文化遗产价值彰显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为尽快填补圆明园发展短板,与高校联手组建圆明园研究院有利于優化圆明园研究结构,实现人才与文化资源间的共享。不过,鉴于高校研究者科研任务较重,对相关横向科研项目吸引力普遍不足等现实情况,我们仍然需要建设一支强有力的自身研究队伍来合理、全面地进行圆明园文化遗产价值的论证与建设。
具体而言,圆明园研究团队的价值与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通过宣讲活动,扭转公众认知,帮助公众认识到圆明园不仅是公园、遗址,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二是多侧面、多层次地挖掘、论证圆明园文化遗产的价值,以学术成果的形式积累和呈现圆明园文化的价值。三是推动圆明园申遗,让圆明园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家园。目前,国内已经有部分研究者尝试结合《世界遗产名录》有关文化遗产的条目来论证圆明园申遗的可能性,个人认为圆明园自身的文化价值及历史影响足够成为世界和人类文化遗产,但目前而言时机还不够成熟,公众、知识界对圆明园文化价值的认识还存在普遍不足的情况,只有当中国人普遍认识到圆明园文化遗产的价值,我们才能再次将之推向世界。到那时,圆明园的世界影响会倒逼国内,圆明园长期以来存在的许多问题,如行政管理层级方面的问题等,自然也就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