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波:海丝+运河,串起长三角文化旅游带

2019-07-04周洁

新民周刊 2019年25期
关键词:海丝大运河运河

周洁

前段时间刚刚卸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一职的单霁翔,将退休后的首次公开露面选在了宁波。在2019年4月的第四届中国(宁波)特色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单霁翔被聘为“宁波文博会”顾问、“创意宁波2020”建设计划顾问,当地媒体对这位“网红院长”抱以厚望:“他把故宫变成‘魔性网红,现在准备‘创作宁波这座城市。”

单霁翔与宁波文博会已经是老朋友了,2017年4月,单霁翔亲自带队前往宁波文博会现场,故宫展区的产品受到火热追捧,今年是他第三年连续来甬参加展会。

事实上,作为浙江省重点打造的三大文化产业平台之一,宁波文博会已经成为浙江省内最大的文化类展会,今年更是迎来17个国家和地区参展,为长江经济带及沿海经济带上的30多个重要城市提供交流平台。

宁波天一阁·月湖景区,底蕴深厚,是知名的文化旅游景点, 于2018年10月升格为国家5A景区。

宁波文博会仅仅是宁波融入长三角地区的一个缩影。

“宁波文博会已经成为浙江省内最大的文化类展会,为长江经济带及沿海经济带上的30多个重要城市提供交流平台。”

此前,宁波以港口闻名于世,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续10年居全球第一,更是浙江首个、全国第8个外贸进出口总额超千亿美元的城市。

但和浙江省会城市相比,宁波在文化旅游方面显得有些低调,没有太多人完全知道:其实宁波不仅是“海上丝绸之路”东方的首发港、中国大运河南端出海口,还拥有众多文化古迹——河姆渡遗址、松兰山、九峰山、九龙湖、五龙潭、南溪温泉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如今,以长三角一体化为契机,历史文化悠久的宁波开始发力,通过对宁波文化的两个核心——海丝文化和运河文化进行深入挖掘、重点保护宣传,海丝和运河带上的各个城市终于被连接起来,文化“活”起来了,城市的相关产业也就“活”起来了,长三角一体化也就有了具象的落点。

从海丝走向世界

走在宁波街头,随处可见“海丝古港、微笑宁波”的城市宣传标语,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邱金岳告诉《新民周刊》,这也正是宁波旅游文化的内涵。

历经千年的海洋文化沉淀,塑造了宁波这座城市的品格、思维方式与发展视野,留下了一大批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古迹及精神财富。

历史上的寧波曾被称为“明州”,晚唐时期,全国经济中心南移,“陆上丝绸之路”衰落,“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古明州开通世界海上贸易航路,明州港被列为开埠港口之一,成为唐朝向亚、非、欧通商的核心口岸。

日本学者木宫泰彦曾将公元782-1191年间中日贸易往来作了统计,中国商团由明州启程,来往于日本达百多次,平均三年往返一次,带去大量丝绸、瓷器、书籍出售,贩回砂金、水银和锡。

关于宁波在日本的影响力,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副所长江怀海给《新民周刊》记者举了个更为直观的例子。广受中国游客喜爱的日本奈良,因喜欢吃仙贝的小鹿和世界文化遗产东大寺闻名,东大寺始建于749年,1180年曾遭遇战火,于1185年重建,其中来自宁波的工匠陈和卿成为了重建的总工程师。于是,你能在这座异乡的庙宇中看到两座用宁波梅园石雕刻的石狮;欣赏到宋时卯榫结构风格的大殿(如今是世界最大的木结构建筑);还有明州建筑风格的钟楼……

“日本人喜爱我们的建筑风格和文化,而宁波作为海丝的起点,更是文化交流的第一站,在日本民间甚至有‘圣地宁波的说法。”江怀海表示,正因此,日本文化中,你总能寻到数不清的宁波元素:明州人林净因作为日本僧人龙山德建的俗家弟子,跟随来到日本,并带去了中国糕点和馒头的制作工艺,被称为日本“馒祖”;曾在宁波广慧寺、天童寺生活数年的日本僧人明庵荣西(后为建仁寺的开山祖师),把茶文化带到日本,被尊称为日本“茶祖”……“佛教、经贸、瓷器、建筑,我们给日本带来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

除了日本之外,宁波的航船从明州港出发,经泉州、广州绕马来半岛,过印度洋到波斯湾至阿拉伯国家,将宁波最负盛名的越窑青瓷、茶叶等商品带到了世界各地。《宁波港史》记载,唐宋时期,许多阿拉伯等地的穆斯林商人到宁波从事商贸活动,当时的政府还专门在波斯商人聚居地设置了一个“波斯馆”。

“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宁波与海洋结下了深厚的缘分,而持久的海运贸易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更使这里成为思想文化最活跃的地区。

明清时期,王阳明、黄宗羲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工夫所至,即是本体”之说,更成为了宁波文化的底色——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而他们提出的士农工商“四民异业而同道”,到后来的“工商皆本”论,更为宁波人从商,给出了理论基础——直到现在,民营经济仍然是宁波发展最大的特色。

而到了新时代,“海上丝绸之路”对宁波又有了新的意义。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积极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建设,参与沿线重要港口建设与经营,推动共建临港产业集聚区,畅通海上贸易通道。推进公铁水及航空多式联运,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加强重要通道、口岸基础设施建设。

宁波、泉州、广州、南京等9个城市联合申报“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宁波、广州、南京等25个城市组成了“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共同推进海丝申遗。“我市的天童寺、上林湖越窑遗址、保国寺、永丰库遗址列入申遗预备名单,各项保护工作有序推进。” 江怀海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带一路”战略指导性文件《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上海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而海丝串起的还不止这些——

嘉兴的海盐港区、乍浦港区、独山港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丝绸之源”的湖州南浔辑里湖丝不仅仅是中国古代帝王的御用品,在1851年伦敦世博会首次亮相便赢得了原材料类金奖,既是丝路的重要载体,也将中国的丝绸及其生产技术和经验传遍了世界;舟山群岛则是海上丝绸之路中遗址、遗迹和文献非常丰富的地方……

可以说,海丝相连之处,也是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的重点城市,这对于城市间的携手合作无疑更多了一层机会。“如果说海丝是城市之间走出去的代表和象征,那么大运河就是城市内部共同發展的见证,将为更高质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长三角城市群中有10个分布在大运河的沿岸,这10个城市创造出了7.56万亿的经济产值,占运河沿线城市的70%。”

运河文化带激活长三角文旅市场

中国的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规模最大、距离最长的运河,也是为数不多仍然保留通航功能的运河——大运河是“北煤南运”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物流的运输通道,也是“南水北调”的脉管。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大运河申遗的想法起自2006年,在2009年上升为国家行动,8个省市和13个部委联合组成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大运河申遗包括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和隋唐大运河三条河流,地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8个省市,串联起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五大水系,大运河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点,河道总长度1011公里。

身处新时代,运河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从经济产值上看,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城镇集聚程度最高的城市化地区,而长三角城市群中有10个分布在大运河的沿岸,这10个城市创造出了7.56万亿元的经济产值,占运河沿线城市的70%。

从文化上看, 大运河文化滋养的长三角城市群不仅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脉相连,无论是江淮文化还是吴越文化都有着共同的大运河基因。“大运河曾经繁华,但现在不希望它能够给我们带来多少GDP,而是要通过这样一个大运河文化的建设,为中华传统文化体系建设找一个足够分量的题材。”

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但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不是件容易的事。

专家们犀利地指出,如今运河带上的文化遗迹遗物底数不清、文献档案资料底数不清,直接导致对运河文化遗产资源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不够,进而造成“运河文物展品和文创产品匮乏,展览内容单调重复、缺少吸引力”。

因此,今年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为大运河沿线发展谋篇布局,也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指明了方向,更向大运河沿线8个省市35个城市吹响了加快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冲锋号。

要明确的是,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讲的是大文化,不是小文化。《纲要》中多次强调“以文化为引领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以文化为引领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高度统一”,其目标是要以大运河文化带特有的丰富文化资源,引领整个中国大运河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当然,《纲要》只是框架,落到细处,有专家提议,长三角三省一市可以考虑共建一个运河江南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示范区,如此不仅对长三角、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对复兴中国古代城市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都可以大有作为。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副院长王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大运河的利用不是贴标签的,打造的东西一定要与地方文化整体结合。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既要有整体文化的把控,又要有各个区段不同的特点,呈现出“和而不同”的群体文化风貌。

江苏省政协委员朱民阳认为,讲好大运河的故事,“重点是讲景点,即千年运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河文化。还可以讲案例,即当代运河治理保护的中国实践和中国智慧。此外还可以讲蓝图,即运河统筹保护、传承、利用的目标和愿景”。

在这一点上,宁波可以说走在了前头。除了做好大运河(宁波段)遗产保护管理工作,宁波方面还深挖内涵,积极探索遗产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发挥运河遗产的多重效益。先后实施了压赛堰、小西坝考古调查,筹划遗址公园建设;征集了庆安会馆形象标语,展现了宁波一头连着运河文明,一头通往海洋时代的文化特质;编制了大运河宁波段管理规划;在全省最先提出并实施大运河遗产监测预警提升工作。

早在2017年,宁波就颁布《宁波大运河遗产保护条例》;实施“一馆二带三公园”工程,建设河海博物馆、西塘河运河风情带和刹子港(官山河)运河绿化带以及压赛堰运河遗址生态公园、大西坝运河遗址主题公园、小西坝运河遗址湿地公园,进一步加强大运河(宁波段)遗产展示利用工作。

邱金岳告诉《新民周刊》,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升级为国家战略后,宁波方面也在积极对接《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发展规划》,结合宁波《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宁波市旅游国际化三年行动计划》,围绕长江经济带、大运河、大湾区等战略打造自身特色。

事实上,在不久前扬州举办的首届中国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上,杭州、宁波就秀了一把,杭州讲述历史故事的同时,展示了西湖和钱塘的新貌。宁波则将观众的视野从运河延伸到大海,展示了与众不同的“海丝古港”风情。

宁波博物馆。

运河上的其他城市,也不甘落后。

在湖州,南浔把古镇保护与利用相结合,打造了湖浔大道(古镇段)绿化景观工程、丝绸码头(北部主出入口)、古镇灯光夜游等项目。同时还计划联合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推出“京杭大运河城市旅游古镇联盟”,受到业内人士的肯定。

作为大运河的源头城市、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的牵头城市,扬州成为全国唯一全域划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核心区的设区市,并将加快推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设,推动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实体化等。

除此之外,运河带上的城市纷纷建立起多层次、多形式的沟通合作机制,依托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各城市在保护上联动、传承上联手、利用上联合,一曲新时代的融合之歌唱响在古老运河带上。

猜你喜欢

海丝大运河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海丝泉州 20余项科技成果在这里对接
海丝源头——泉州
海丝海博会四月启幕
放歌大运河
合浦汉墓群 见证汉代的繁荣“海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