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探究热情,助力思维提升
——一道压轴试题的探究之路与感悟

2019-07-03江苏省无锡市河埒中学

中学数学杂志 2019年12期
关键词:动点本题直线

☉江苏省无锡市河埒中学 丁 洁

☉江苏省无锡市雪浪中学 金 花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探究是新课改所倡导的重要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种追求.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重视结果的呈现,忽视对知识的探究,导致学生在面对新问题时无从下手.如何让学生在独立面对问题时“想得到”“做得到”?笔者认为,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近几年来,“探索运动过程中动点运动路径问题”常常成为各地中考压轴试题,这类问题不仅蕴藏了丰富的知识,还揭示了事物的变化规律,难度较大,学生得分率较低.因此,笔者借助一次试卷评讲,有意识地进行了一次数学探究,与学生一起经历了一场思维风暴.

一、课堂教学实录

试题: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4,0),点B为直线y=2上一动点,以AB为斜边向下作Rt△ABC,∠BCA=90°,AC∶BC=4∶3,连接OC,则OC的最小值为_______.

图1

统计反馈:作为填空题的压轴题,平均得分只有0.5分,得分率仅为25%.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得知很多学生粗读题目后,不知其所以然,再加之测试时间较紧,很多学生不得不选择放弃.于是,在评讲的时候,预留了几分钟给学生再思考.

生1:对于本题,可以从局部出发,寻求一个较小的切入点.由题意知△ABC是以AB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从特殊图形出发,构造“K”形相似图形.

(在生1的启发下,我看到不少学生若有所思地点头,看来比较赞成抓住这个切入口.执教教师示意学生开始尝试,并随机找了一名学生做示范)

生2:如图2,依据∠BCA=90°,构建外“K”形,得△BHC △CTA,所以.因为点B为直线y=2上一动点,可设点B(m,2),设点C(x,y),则,化简为,由此可求出OC的最小值为.

图2

图3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3:既然点C的轨迹是一条直线,求OC的最小值可转化为求点O到直线MN的距离.如图3,设直线分别与x轴、y轴交于M、N两点,这样在△MON中,斜边上的高OP的长度为.此时函数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数形结合更为简单!

(话音刚落,掌声响起,在学生释然的表情中,相信这个灵感给学生很大的启示,使他们思维更活跃)

师:大家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吗?

(学生开始积极讨论了起来.)

生4:既然C点的轨迹是一条直线,那么我们只要找两点,就能确定这条直线.

师:取哪两点呢?

(学生忍不住开始七嘴八舌了)

生:C点应由B点的变化来求,取特殊的C点,那就需要特殊的B点……

(学生跃跃欲试,纷纷尝试取特殊点,用特殊替换一般)

生5:利用条件中的“Rt△ABC”,直角三角形特殊位置应为“横平竖直”,如图4,根据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之比,可以求出B1C1=B2C1=,得点由C、C两点的坐标也可求得直线CC的解析式为y=x-12121,再用刚才的代数方法和几何方法可求出OC的最小值.

图4

师:很棒,还有其他方法吗?

(学生一脸狐疑,原本以为已大功告成,没想到背后另有玄机)

师:还记得之前我们做过的一题,两个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为定值,且连线的夹角保持不变,相当于将“主动点”旋转变换到“从动点”,所以“从动点”与“主动点”的轨迹相似,根据“主动点”和“从动点”之间的旋转缩放关系,对“主动点”的运动路径做相同变换以确定“从动点”的轨迹,这是整体的旋转模型思想.

(学生纷纷点头,并思考片刻)

师:以定点A为旋转中心,将△ABC旋转缩放得△AOO′,同时“生出”一对相似三角形,即△ACO △ABO′.

生6:如图5,旋转路径既可以看成由点B转至点C,也可看成由点C转回点B,根据旋转相似模型,由可知,与此同时,点O转至点O′(0,3),构造了“一点四线”的相似,要求OC的最小值,可转而求O′B的最小值.

图5

(话音刚落,学生纷纷开始尝试,随即进行完美呈现)

生7:由点B(m,2)、O′(0,3),得|O′B|=,则O′B的最小值为1.又,则OC的最小值为

师:抓住“一定两动”构建“路径旋转模型”,通过对“主动点”路径上的关键信息做相同的旋转缩放,即可确定“从动点”轨迹的关键信息,从而解决问题.

(学生不停地点头)

师:刚才几位同学从几个不同角度进行了探究,有的采用局部切入,有的运用整体模型思想.希望大家保持这种探究热情,提升我们的思维品质……

二、感悟与反思

上完这节课,笔者心情久久难以平复,数学探究的过程很精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产生的思维火花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和方法,提升思维品质.

1.数学探究应选取合适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数学是思维的学科,解题是思维的载体,在解题教学中开展数学探究是提升数学思维的有效途径.数学探究往往以问题驱动,其中问题的选取很重要.

(1)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本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得分率很低,一些基础好的学生急于知道正确的解答及难在何处,亟待教师的帮助,学生的探究热情高涨.

(2)问题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本题的知识、方法都是学生原来经历过的,只是有一定的综合性.合适的问题,再经过教师合理的引导,经过学生多角度、多方位的探究,学生可以“跳一跳”摘到“桃子”.

2.数学探究应理解学生,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1)以学生为主体.

数学探究的主体是学生.因此,首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由于不同学生的感知能力、认知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所以不同学生理解问题的视角也是不同的,大部分学生偏向几何直观,有的学生侧重于理性分析、数学推理.作为教师,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学生潜在的创造力,顺应学生的思维,切莫“生拉硬拽”.本节课,笔者努力让每一名学生“发声”,让每名学生都学有所得.

(2)加强适当的引导.

因为课堂的限时性,要把学生的思维由形象思维逐渐过渡到理性思维.在活动中,教师要营造一个探究性学习的氛围,一个启而不发的班级和一个积极思考讨论的班级,学习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本课中,教师要先请数学“积极分子”抛砖引玉,这好比在干柴上加了一把火,容易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本题的不同解答及师生的归纳小结,也教会学生如何思考,以服务于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

3.数学探究应注重反思,将解题经验转化为学科核心素养

(1)在反思中提炼经验.

上述探究过程,是师生逐步探究、不断深化、优化的结果,其思维价值非常明显.因此,需要特别注重反思.反思这次探究活动,学生可以从中收获很多经验:“局部切入”和“整体处理”的解题策略,数形结合、特殊值代入等解题方法等.局部切入法,对于思维程度一般的学生而言,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依赖图形直观和直觉思维,这样想法自然,起点较低,易于操作.

(2)在探究中发展素养.

本题通过局部提炼条件“△ABC是直角三角形”,让学生眼见为实,并且可以做到看图说话,解法自然;整体处理法,对于思维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宏观审题,宏观决策,抓住“一定两动”构建路径旋转模型来解决问题,运算简洁.从最近发展区到优化思维,使层次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视角,都能得到一定的思维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模型化思想.学生在上述探究问题解答的过程中,都在进行推理和运算,也有益于学生提升数学推理、数学运算等学科核心素养.而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又能反过来帮助学生看清问题本质,提高知识迁移的能力,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

通过本节课,笔者还欣喜地看到,大多数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疑问中,不断完善思路.学生既经历了探究问题的过程,也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思维风暴充分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数学课堂“百花齐放”,极大地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动点本题直线
动点图象类问题的求解策略
巧用信息技术有效解决“二次函数动点问题”
一类动点路径模型及其应用
函数中的动点问题解答策略
画直线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画直线
今天是几月几日
找规律
你喜欢直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