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海湖,给灵魂放个假
2019-07-02王祥奎
王祥奎
一
從河湟新区出发,沿湟水一路西行,过小峡、古城西宁城东区、城中区、城西区,最后到达海湖新区。仿佛一条飘逸的丝绸。石峡清风、东关清真大寺、香水园、青塘城遗址公园、麒麟湾公园,虎台古遗址点将台……诸多景观,则是缀在其上的珠宝。新崛起的海湖新区,则是其中最大最亮的一颗。说最大最亮,不是说历史悠久、内涵深邃,而是作为新时代古城西宁的地标性的城区而靓丽了古城西宁乃至河湟谷地。
海湖新区,隶属于城西区的一个区域。一个城区中的区域,就敢取这么一个大气磅礴的名字,让人不得不佩服她的气魄。
湖者,海也。青海以青海湖而得名,“青海”为湖,乃沿一般地理学上的通称。今按青海在西汉时汉文称之为西海。《后汉书·西羌传》云:
时先零羌与封养牢姐种解仇结盟,与匈奴通,合兵十余万,共攻令居、安故,遂围枹罕。汉遣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将兵十万人击平之。始置护羌校尉,持节统领焉。羌乃去湟中,依西海、盐池左右。
用西海一名乃汉人译自羌语,以湖为海,今之藏语犹然……
曾多少次,多少次的夕阳余晖里,我站在古城西宁海湖新区“共”字桥上,向西眺望,一座具有国际大都市味儿的海湖新区倩影畅入心灵之窗,且升腾起一种激荡的情绪。这种情绪在胸中膨胀,令人动情、令人想赋诗一首,或脱口而出,这是因为海湖新区那些美轮美奂的建筑在催发你的心情。
在夕阳的余晖中,凝视仅仅只隔一水、一桥的海湖新区时,内心就会无数次地惊叹:快看吧,那边就是海湖新区,那海湖新区简直美绝了!造型别致的歪歪楼、多元化生活选择的唐道637、堪称古城文化地标的青海大剧院、折叠表皮的体育中心……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建筑,就像一首没有标点的长诗,更像一曲大型交响乐谱,它时而庄严,时而轻盈,时而飘逸,时而奔放,时而低吟。它们,凝聚着你想要的一切之动态和凝固的美,并把你带进了一个现实与梦幻、时空与未来相交融的情境——天,就是我们自己;天,在我们每一个心中。
二
在海湖新区兴起的日子里,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大家都特别喜欢,都愿意来海湖安家落户呢?
论人文,她比不过西宁具有悠久历史的老城区;说美食,虽可列举几样却不能见胜于号称“吃在东区”的城东区。那么,究竟凭什么?
在海湖游玩的日子里,我愈发地觉得海湖之所以得到民众的喜爱,就是凭它特别的生态景观。
首先,在海湖,高度不再是城市形象唯一的标签,其“信息相连+高度”的立体意识,成为古城西宁地标竞争的另一种方向。
其次,海湖新区,让人文历史成为城市的景观。让来者读得轻松而有质感——
“县(指西宁县)西八里有龙泉,疑即西川称龙泉谷也。唐刘元鼎使吐蕃,逾湟水至龙泉谷,谓哥舒翰故壁多在湟水。”(《西宁府新志·地理·山川》)。站在“共”字桥远观火烧沟妖娆的美景,“白芦满江州,丹鹤伫矶头;黄沙带浅绿,绿鸭绕渚游”的诗句及昔时“龙池环注五龙宫,一水清澄月正中。底事夜深风静候,恍如龙戏玉珠同”“龙池夜月”的美景跳出脑畔。
说起火烧沟景观带,它是浓缩的海滩及河湟风韵的一条景观带。景观带内,那风情万种的河湟风光,两岸构建的高楼大厦,以及打造成海滩一样的情怀,及连接时尚浪漫的“共”字桥,把海湖新区尤其是静谧之夜姹紫嫣红的海湖光影倒影在微波粼粼的小河及人工湖之中,诠释着恍如蓝色多瑙河温馨浪漫的镜像。那立体的诗意,秀气灵动的蕴涵,召唤着海湖新区美好无比的憧憬。
火烧沟两岸,一株株松树碧绿欲滴,亭亭向上。一簇簇鲜花,加之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装扮着火烧沟及海湖新区别样的春天。
夕阳向古城西宁洒下金辉,一朵朵黄白相间的云朵,一朵连着一朵,给夕阳织就了一件五彩缤纷的纱衣,也为海湖新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伫立在“共”字桥,俯视火烧沟景区宛如玉带似的河面,一道道残阳像一支支利箭般射到水面上,就像无数的鱼儿在跳跃。
在景区内,游人三三两两,或步行、或戏水,或踩单车、或相依相偎……悠闲惬意地享受着美景当前。开满鲜花的湿地内,黄莺及一些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恣意啼鸣,甚是欢谑。几只渔鸥,轻轻掠过水面,灵动地展开双翅,和河水游戏。
“径从穷处见,天向隙中观”。火烧沟,正以天蓝、云白、草绿、水清的独特地理位置优势、深厚的人文底蕴及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一方“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天地,也成为高原夏都儿女休闲、度假、旅游的后花园。
成天吵闹的海湖新区也有安静的时候。
在夜深人静之时,火烧沟那条静谧的小河两岸的灯光映在水里,安静而不冷落。
灯光分为两种。一种是沿河景观带及住宅区高楼上的照明,一种是照射在那些高楼上的泛光。酒店、咖啡座渐渐关闭,只剩下了泛光。沿河两岸的高楼大厦,在白天融入了熙熙攘攘的大景观,深夜,在泛光中,愈发显得大气、繁丽、舒适、新悦、壮观、霸气……高处的灯光亮出一份豪气、一种得意。那新区上空一射千里的景观灯,更留下海湖新区动人心魄的惊鸿一瞥。而高楼及街道两旁的路灯,宛如舞台上时装模特儿飞扬的裙裾,吐射出绮丽光芒,使得海湖新区成为皓光闪耀的银河。在这银河流里,一个个幸福西宁的故事及发展传奇更是弥漫其中。
三
由于特别喜爱读书的缘故吧,每逢周末,我总会去位于唐道637旁的几何书店过一把“消费瘾”,当一次十足的“上帝”。
唐道637,单听名字,感觉特别富有历史韵味。一见到“唐道637”这个独具特色的建筑名字,我就不由地想起唐蕃两次和亲的事儿来——
“十五年,妻以宗女文成公主,诏江夏王道宗持节护送,筑馆河源王之国。弄赞(松赞干布)率兵次柏海亲迎,见道宗,执婿礼恭甚,见中国服饰之美,缩缩愧沮……公主恶国人赭面,弄赞下令国中禁之。自褫毡罽,袭纨绡,为华风。遣诸豪子弟入国学,习《诗》《书》……”(《唐书·吐蕃传》)
“吐蕃又请交马于赤岭,乃听以赤岭为界,表以大碑,刻约其上……”(《新唐书.吐蕃传》)。
“商议叶同,务会万姓安泰,所思如一,成久远大善,再续旧亲之情,重申邻好之义,为此大和矣……使其两界烟尘不扬,罔闻恐盗之名,复五惊恐之患。封人撤备,乡土俱按,如斯乐业之恩,垂诸万代,赞美之声,遍于日月所照矣……(公元823年《唐蕃会盟碑》)
每每凝视“唐道637”这个令人难忘的名字,脑海里油然浮现出唐蕃古道所经过的山山水水,耳边回响“甥舅之国重申旧日的和睦亲善……坚守盟约谁也不许施诡行诈,背叛者将会遭到神灵所降的灾难”的诚恳誓言。
唐道637,不仅能让游客欣赏青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与手工匠人零距离接触,深入体验青海的民俗风情和人文景观。这里所能看到的,不仅是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还有执著的艺人,手抄着经书,描画着唐卡,制作着芬芳淡雅的藏香。
在唐道637,感受“金玉绮绣、问遣往来,道路相望,欢好不绝”的唐蕃古道的温情外,还让游人沉浸在有关文成公主的诸多民间歌谣里——
是谁给我们带来了百谷?
是那尊严的皇后文成公主带来的谷种五千五。
是谁给我们带来了工艺百匠?
是那尊严的皇后文成公主带来的艺人五千五。
是谁给我们带来了曼巴(医生)和医术?
是那尊严的文成公主时期的药方解人病苦。
且不说唐道637,单说唐道637旁的几何书店,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每每去几何书店,总会满足自己爱书、读书的欲望。
在这里,让喜爱读书的人们感受一家书店与一座城市的诗与远方。
几何书店,这座新崛起的新型书店,设有重磅阅读、时光书馆、重拾生活、空间之门、雪域净土和天空之城六大区域,在这里,代表青海古老文化的唐卡、藏香、藏族木刻版画等,不再囿于宗教意义。它们作为艺术作品,让市民在体验、学习中体味其中的乐趣。
在几何书店享受生活的日子里。托马斯·曼在逃离纳粹德国的途中写的日记中话语萦绕耳畔,“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的思考与“阅读者是城市最美的风景”感悟,使我在几何书店欲罢不能。
在这里,陆游与唐婉“错,错,错”“莫,莫,莫”的哀婉动人的千古情缘,勾践卧薪尝胆,范蠡功成身退,伯豁的奸宄叛国等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勾起了我学生生涯时的文学记忆,也引起了我的忧心——目下读书时尚的缺失及读什么书的问题。
值得欣慰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来往于几何书店的青少年身影之叠加,让“阅读”成为古城西宁新的名片,旖旎着海湖新区“让小鸟在彩虹上筑巢”的诗句。
思想的旅行远比眼睛的旅行更为重要。几何书店,作为古城西宁民众文化交流的一种全新的平台,迥异于大十字新华书店和南大街的西宁书城。它,摒弃“商品”色彩,力求以文化创意的方式,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商品,以名片或符号的形式推介于公众,让更多的市民来了解和热爱地方文化,进而将西宁的文化品位得以彰显。
随着时间的推移,位于海湖新区的几何书店,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更使得西宁这座城市时代文化——阅读文化水准得以提升,丰富了海湖新区“智慧城区”生态体系的有机元素,为城际交流、国际交流提供了文化媒介,更为海湖新区未来跻身一流城区之列赋予了深厚的自信和力量……
四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人们走过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的张望。
她那粉红的笑脸,好像红太阳;
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就在今年4月下旬,在纵横城市文化会客厅,零距离感受来自世界各地的86架古典钢琴,聆听着会客厅主人沐寒先生的艺术文化情结及诸多古典钢琴故事。闻听间,一缕散发着海湖新区儒雅和自觉的清新之风拂面而来。尤其是来自西北王马步芳家的那架钢琴(当时是青海唯一的一架钢琴,是其子马吉元带给其父的礼物),《在那遥远的地方》的音律仿佛流泻在琴键的清脆与悠扬中,也让游览者感受着如纱如诗的月光里的美好爱情故事。
这首传唱了60多年且让几代中国人如痴如醉的经典老歌。这首在过去的还是现代的岁月里,曾经撩起许多人向往且能随口唱来的歌曲。歌中那“遥远的地方”究竟在哪里?传说中的萨耶卓玛是否如歌中所唱那样美丽多情?
王洛宾一生都在为“情”而歌,但这种“情”是大情大爱,是对人间所有事物的歌颂。
“半个月亮爬上来,咿啦啦,爬上来,照着我的姑娘梳妆台,咿啦啦,梳妆台;半个月亮爬上来,咿啦啦,爬上来,请你把那纱窗快打开,咿啦啦,快打开……”
據沐寒先生回忆,就在西北王马步芳家里,就在这架钢琴琴键上,就在一片皎洁的月光爬上窗台之时,脍炙人口的《半个月亮爬上来》就这么诞生了。
城市文化会客厅,这座位于青海大剧院西侧的文化地标建筑,是一座集音乐、美术教育、约谈、画廊、古典钢琴博物馆,艺术拍卖等为一体的文化场所,也是一处让你闻歌赏舞、穿越时空、品鉴艺术、抚琴咏叹、拨弄丝竹、聆听轻盈、释放才艺、碰撞思想的最佳去处。它,是沐寒先生为市民构建的一场生活的文艺复兴。
在城市文化会客厅,一幅幅展现青海高原文化与生活特色的画作,讲述着本地画家浓郁的乡愁及高原大地健全生命的强大底气与活力。
这些画作,没有献媚取宠,没有搔首弄姿,没有飞扬跋扈,没有无病呻吟。沉着静默的外表下涌动着激越的弦歌,平易质朴的乡土叙述中闪耀着本土画家锤炼和诗意的锋芒……
在城市文化会客厅参观的时间里,闻听着沐寒先生的讲述,我突然产生了对艺术文化的某种乐观——丰富大美青海文化内涵,以城市文化会客厅为平台,弘扬中西方音乐艺术文化,弘扬青海花儿艺术及高原绘画艺术,进而让艺术与生活紧密相连,也是海湖新区根植“文化自信”厚重而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文化魅力……
五
“……倘若一座城市没有文学、没有艺术、没有文化,这座城市也不会有灵性,不会有温情……”在唐道637、几何书店及城市文化会客厅当“上帝”的日子里,让我沉浸在对城市温度与高度的思考里。
在海湖新区的每一天,文化,则是萦绕在我心头最多的一个词。
到底是文化敲开了海湖之门?还是海湖敲开了文化之门?
在思忖里,我愈发地感觉海湖新区这片令人心跳的新型城区,进一步彰显了新时代古城西宁开发者的思维与理念。
这里,进步与创新精神的“红色文化”、体现河湟传统基因的“河湟文化”及古城西宁融入大都市、融入世界的“大都市文化”融为一体,成为古城西宁海湖新区的新文化。这种高而时尚、高而现代、高而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海湖文化,也真正吻合了中国国情和古城西宁市情之美。
“共”字桥、通海桥、歪歪楼、绿地中心、万达广场……如今海湖新区的这些最壮观的物景,不仅成为古城西宁的“招牌”,也成为海湖新区名片和地标——因为在这里,是高原儿女看古城西宁、追求自我完善、实现自我理想、抵达自我境界的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更触及着所有西宁人的心灵,记忆着心灵淬出的世界。
“‘我们的海湖新区是古城西宁的延伸,并且比老城区更美、更时尚……”“海湖新区的开发,是一幅时代的画卷,更是一首跨世纪的交响乐。”
面对“共”字桥、通海桥、歪歪楼等等海湖诸多楼宇之美,你顿会感觉人的高大与渺小,也深刻体味到建筑巨匠路德维系·密斯(LudwigMiesVanderRohe)“建筑的最高形态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到达”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