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关系分析

2019-07-02庄淼

现代商贸工业 2019年13期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产力经济发展

庄淼

摘 要: 生态环境是生产力,是人与自然通过共同“劳动”生产创造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物资的生产资料。阐释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必须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阐述正确认识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关系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实现民族振兴的现实意义,并提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扩大生态领域投资和科创及培育高素质人才以处理好二者关系的路径。

关键词: 生态环境;生产力;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3.002

改善生态环境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同年9月他又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总书记关于生态环境与生产力的系列讲话,都在阐明一个朴实的道理,即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努力改善生态环境是推动生产力进步的重要动力,两者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生产力发展与生态环境恶化矛盾的逐渐突出,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早已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重视。赖宝成、王英华(2005)认为生态环境既是先进生产力的构成内容之一,也是其先决和根基,而先进生产力对生态环境具有反作用。温莲香(2007)从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角度阐释了“自然”生态系统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龚万达、刘祖云(2015)也认为生态环境是构成生产力的一部分,自然资源的生产和再生产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制约性。他们从政治经济学视角解释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越演越烈的原因,指出要想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学界已经形成共识。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认识的基础上,探讨发展生产力与改善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1 生态环境与生产力内涵概述

1.1 生态环境的内涵

生态环境从属于自然界,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该词由黄秉维院士在1982年提出,他认为生态环境就是环境,包括污染与其他的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科技名词,国内学者对生态环境的涵义一直存在争议。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根据这条规定,论文同意黄秉维院士有关生态环境的定义。因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生态环境既为环境,必然包含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我们对于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要进行保护,而对于污染和其他环境问题则要进行整治和改善。

1.2 生产力的内涵

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鉴于其在理论研究中的基础地位,众多学者对其概念早已作了多维度深层次的讨论。虽然马克思在他的理论著作中并没有直接对生产力的概念作阐明,但他在探讨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中对生产力进行了间接的科学阐述,赋予了生产力丰富的内涵。从人类进步角度来说,劳动生产力包括社会的和自然的。马克思认为,劳动生产力受工人的手艺是否熟练,工作经验是否丰富,科技是否创新,是否能够被有效应用,社会是否进行合理的分工协作,是否进行有效的管理等因素影响以外,还受到自然界的影响。自然的自然力和自然资源也是人们的生产资料。这里要指出的是并非只有人才会“劳动”,自然也会,自然的“劳动”是自然的“行为”,是自然本身具备的能力。自然力包括风力、水力、电力等天然力量,自然资源是不受人力干涉形成的,经过一段时间,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开发价值的天然物,如水、土地、生物以及气候等资源,生态环境系统也被包含其中。但自然界转化前是隐藏的生产力,转化到现实生产力必须与人的能动性相结合。生产力与生态环境究其源头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提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既能给人们提供生活资料,又是劳动对象和工具,即生产资料。同时,马克思也认为:“不论生产的社会的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要进行生产,它们必须结合起来。”由此看来,生产力是一种“自然”和“人类”通过共同“劳动”生产创造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物资的能力。

2 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关系

2.1 发展生产力对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自古以来,全球的人类在开展工业革命,从事生产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生产力得到充分且飞速的发展,社会取得长足进步;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大自然的开发和利用不当也导致了各种生态环境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为改变生产力发展缓慢、经济实力落后的状况也展开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而由于人多底薄,发展模式粗放,思想解放跟不上时代潮流,环保意识薄弱,以至于在基础建设过程中造成了大量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也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環境先天存在缺陷。国家土地面积总量高而人均少。本身复杂的地形地貌地质在自然力的作用下易造成水土流失;特殊的地理位置、频繁的地质构造运动、降水量的严重不均使得自然灾害频发;利用难度大的生态环境脆弱带和荒地占国土总面积的大比例。(2)人为活动导致的土地退化和荒漠化。自然力的侵蚀是加剧土地退化和荒漠化程度的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人们过渡的生产活动,如过度的放牧、耕作、滥砍滥伐等,不仅使得耕地面积减少,丧失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而且难民也因此增加。(3)天然林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导致的生态失衡。人们开荒、采伐、放牧等活动导致了天然林面积大幅度减少,过分开发、滥捕滥猎、引进外来物种等原因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甚至物种的消失,不仅破坏了天然林本身的内部稳定,也延伸至天然林外部打破了与之相联系的其他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了水灾频发、全球变暖等问题。(4)废气排放导致的大气污染。工业生产、交通运输、日常生活、自然灾害等排放的烟尘、气体与固态物质都是导致空气污染的原因。(5)废液固体废物排放导致的水资源污染严重。国家本身淡水匮乏且散步不均,加上水旱频发,水资源紧缺。这样的前情下,人们在工农业建设和生活过程中依旧向江河湖海排放了大量的废液废固体物质,意识薄弱缺乏责任心的单位甚至偷排严重超标的污染物,不仅加重了水资源污染,也损害了人类自己的健康。(6)人口激增降低生态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建国至今人口数量的极速疯长,人们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活动方式的丰富化,给生态带来了沉重压力。

当然,生产力进步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也有积极作用。人类发展伊始,就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不断挖掘、适应和创造适合自己生存的新环境。人类社会日益高速发展,自然界和人类群体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滋生了矛盾。由于人类最初的生产规模小,生产过程简单,加上人的视野狭隘,在很大程度上滥用生态资源,对大自然的不良改造使曾经生态状况良好、与人类和谐共存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经历过大工业革命时期之后,大生产逐步更迭了过去的小生产,人类的活动领域扩大,与生态环境的联系更加密切,但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尖锐,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建立在优美环境的牺牲之上。好在人类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深思,逐步认识到了生态命运与人类命运承载于一体的现实,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实施生态环保的弥补措施,加大了对生态科研领域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积极争取与生态相关的高新知识领域进步,并将其运用于环保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为人与自然的和解提供先进的客观力量支持。与此同时,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但还不严重的地域采取保护措施,使生态环境不再继续恶化,对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且不断扩大的地域采取补救措施,扩大绿化比例,提高环境质量。既然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存在和产生,那么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的过程中要以积极的态度应对,仍需坚定不移地发展生产力,没有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无法解决现在所面临的各色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无法对目前的生态环境进行更好的保护和改善。

2.2 改善生态环境对发展生产力的反作用

生产力进步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两大问题:第一,人们对物质的索取无定量与生态环境供给有定量的矛盾。一方面整个生态环境给人类的供给是有定量的,但人类为世世代代延续命脉且存活得更好而进行生产活动,其对生态环境的索求是无定量的。另一方面,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耗资速度远远快于生态系统本身的再造速度,其中一些还具有不可再生性。第二,经济发展必然会带来生态破坏与整治生态环境问题需要花费高额经济代价之间的矛盾。近代,发达国家在刚开始开展工业革命,拼命进行工业建设的过程中首先将生态环境抛到一边,经济确实取得繁荣成果,等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严重到不得不重视的地步时,民众的生命已经受到严重威胁,经济发展也受到严重迫害,此时人民的意识才开始觉醒,政府才认识到整治生态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及时性。以发达国家曾经严重的雾霾问题来说,雾霾爆发不仅使民众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上升,增加医疗开支,危害身心健康,而且导致了依赖太阳能的企业工业减产,室外作业的行业被迫关停,交通运输业深受困扰,农作物生长缓慢农业减产等后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巨额的经济损失,拉了经济发展的后腿。就治理霧霾英国前后花费30年,美国花费60年,日本花费30年的实践而言,这期间各国政府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其中付出的经济代价难以估量。

相反,优质生态环境是能使生产力进步,给经济增长带来生态效益的。从生态环境的涵义和马克思关于劳动生产力的相关阐述中我们认识到,生态环境从属于自然界,是人们的生产资料,它能够为人利用更可谓是一种生产力,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更好地进行自身的再生产活动,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加拿大环保组织戴维·铃木基金会在2015年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报告调查了温哥华市及其周边郊区包括森林、田地、湿地、水域和其他生态系统在内的自然资源,其结果表明,这些良好的生态系统不仅每年可以直接和间接给大温哥华地区带去约54亿加元的经济价值,而且对人类的益处诸多,如调节气候、净化空气、调节水量等。另一方面,人类进行及时整治,使生态环境维持一个健康的平衡,能够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良性循环提供重要保障。从经济增长的长远利益角度来看,使我们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好是生产力提高的重要动力。曾经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只看到了不顾其他因素一味发展工业能在短期内带来巨额经济效益的眼前利益,忽视了良好生态环境本身能够带来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一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一定会持续随同经济社会进步存在。发达国家的雾霾问题及其治理是众多生态环境问题的缩影,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巨大,我们应当引以为戒,不能让生态环境问题拖经济发展的后腿。政府必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领导民众充分认识发展生产力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重视生态资源利用高效性和可持续性的开发研究,努力创造出一个优质的生态环境为经济社会全力增速,为人民生活提升满足感。

3 正确处理好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关系的意义

国家整体的实力和竞争力由国家“五位一体”的发展成果总和决定。根据“木桶效应”的原理,国家这五个领域的发展程度是参差不齐的,实现国家总体竞争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持续性提高不是凭借某个领域的拔尖,而是需要五个领域的协调发展,但就目前国家面临的各种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文明领域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综合竞争实力和社会文明进步过程中的一块短板。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弥补生态文明领域发展的不足对国家的全方位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3.1 正确处理好二者关系,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产力与生态环境追根究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道:“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正确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认识到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在不断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学会认识、预见并从而控制那些起码是由我们的生产行为所造成的自然后果,维系住人与自然相处的平衡,这样就既能够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又能够使人类世世代代的生存与发展得以实现。

3.2 正确处理好二者关系,有利于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吸取国内外走“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教训,我们已经认识到要抛弃这种使经济发展陷入先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眼前暂时的经济利益,再以巨额甚至超出赚取的费用去治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恶性经济循环发展模式。要在聚力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抛弃恶劣的旧模式,开创绿色、低碳、健康的大循环经济新模式,这样既能逐步改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现状,又能有效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既创造出巨大的生态效益,又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维持了良好的生态条件和基础。

3.3 正确处理好二者关系,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就是基于当下生态环境恶化的必然论断。目前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形势不断恶化的客观存在事实,使其成为了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早日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不断迈进过程中的一块绊脚石。习总书记说:“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放眼时代更迭与轮替的整个过程,生态与经济水乳交融地更加深切,若处理不好二者之间关系的关键性问题,将无法走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也就无法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4 正确处理好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关系的路径

由于生态状况急转直下的现实刺激和人们社会责任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发现环保与生产力发展同样重要。在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将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有机统一起来,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此认识之后,人类为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已经作出了不少努力。目前,国家针对各地区不同的生态现状实践了相关整治措施,生态环境在局部得到了改善。但从总体上看,治理跟不上恶化,生态危害日趋突显。鉴于目前生态环境现状,可以从以下方面处理好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之间关系。

4.1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撑

吴敬琏在2015年第六届“SEE生态奖”颁奖典礼结束后发表的演讲上说过:“生态的恶化……跟我们这个国家的增长的模式,经济发展的模式紧密联系在一起……需要从改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入手去解决。”早在20多年前国家就主张要转化生产要素的分配、使用等,但至今都未能解决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由此看来,要想减轻发展生产力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后盾任重而道远。为此,必须毫不气馁地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抛弃靠耗资推动经济的旧模式,转而发展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循环、绿色、低碳的新模式。

4.2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与执行,为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有效法律支持

首先,必须科学立法。国家应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循环经济的理念,细化和完善国家的环境保护法,为严格执法提供法律准则,为公正司法提供法律依据。其次,必须要公正司法。政府司法人员依据宪法和环境保护法对污染和不法单位下公正的判决,依法处罚并加以纠正。最后,必须要严格执法。政府执法人员从严参照法律法规加强对大中小企业的排查和督管力度,不收企业贿赂搞虚头,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习总书记曾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不仅要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完善各项评价指标,提供最健全的法律标准,更要执行最严格的责任制度。

4.3 加大生态环境领域投资和科创力度,为生产力发展提供生态科技支撑

科学技术是重要生产力。马克思认为,社会物质资料的积累由科技的提高及其应用决定。因此,必须扩大对生态环境领域的投资,加大对该领域的研发和创新力度,既能够为生产力发展奠定先进的科技支撑,又能够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铺开强劲的科技后盾。当然,在扩大对生态环境领域投资数量的同时,还必须优化本领域的资金利用结构,提升改善生态环境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效益。这样既能够促进投资的有效利用,基于该领域科技成果产生更多的生态经济行业,也能够为生产力发展开创良好的生态条件,为经济发展省力。

4.4 培育高素质生态环境教育人才,为改善生态环保提供人文支撑

经济发展不仅需要人才数量也需要人才质量,而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态環境问题的解决需要个人意识从自我做起。习总书记在公开场合曾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也认为,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除了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以外,还需要达成一定的环境共识。由此可见,发展生态环境教育对培养民众环保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立足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将生态环境教育融入公民教育的各个层次,加强生态环境教育的广度、深度和强度,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细则,使每个人谨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发展规律,让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深入人心,以此提高人才素质对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生产力都十分有益。

5 结语

关于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与生产力发展之间关系的实践,是需要整个社会配合的全面战争,需要政府与公民的共同努力。国家发挥其职能和职责的同时,公民也要承担起自己肩膀上的责任。政府在立足全局以长远的战略目光和科学的战略决策,秉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站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一手抓整治,一手抓预防,全面推进改善生态环境的进程,解决生态环境污染和防治这个世界性难题,以积极的姿态领导人民一步一个脚印前进的同时,公民能够自觉响应政府的各项科学决策,不断拓展自己的全局性视野,构建自身良好的环保社会意识并将意识付诸为行动,与政府携手共同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发展坦途走好走实,就能实现生态环境改善与生产力发展的最终胜利。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1608764,2013-05-24.

[2]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的答问[N].人民日报,2013-9-8(01).

[3]赖宝成,王英华.先进生产力中的生态环境要素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1).

[4]温莲香.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生产力观初探[J].济南大学学报,2007,(1).

[5]龚万达,刘祖云.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学习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J].教学与研究,2015,(3).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6,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习近平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2264216,2013-07-18.

猜你喜欢

生态环境生产力经济发展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