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平卧龙湖环湖生态绿化提升策略
2019-07-02郭宏斌
郭宏斌
摘要:卧龙湖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境内,是辽宁省内最大的平原淡水湖,东北第二大内陆平原淡水湖。现阶段,由于多方面原因导致卧龙湖环湖部分区域滨湖湿地生态群落不发达或无植物群落。从项目背景、规划指导思想、规划原则、总体构思等方面阐述了卧龙湖环湖进行相应的生态绿化提升策略,以增强生态群落的抗干扰能力和自我演替能力,更有效地保证区内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丰富区域生物多样性。
关键词:湿地;缓冲区;生态绿化;生态安全
1项目背景
卧龙湖区域范围为康平县行政辖区中部,区域面积约90.6km2,东临康平县城及关东工业园。卧龙湖湿地形成于中生代晚期白垩纪,湖域面积127km2,是天然洼地汇水形成的自然湿地,是辽宁省最大的内陆天然湿地。卧龙湖的生态状况和景观效果直接影响到康平县的生态安全格局和整体城市形象。同时,对于抵御科尔沁沙地侵袭沈阳市及辽宁省中部城市群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
《康平县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将卧龙湖纳入到城市规划区范围,加强对卧龙湖规划控制与保护。规划提出“拥湖发展”的概念,强化对卧龙湖的生态保护与开发,以建设滨湖生态城为目标,提出“一湖、一城、一带”的县城空间结构。
2规划指导思想
目前,卧龙湖环湖区域的鸟类栖息地和觅食区基本集中于西岸和南岸,东岸和北岸大部分区域无大规模鸟類栖息及觅食区,对于卧龙湖湿地生态系统来说,这样的生境缺失是在未来的规划中必须予以弥补的,以还原完整的环湖湿地生态系统。
本次规划涉及的范围跨越现状区域内的湿地和农田,且大部分区域属于湿地与农田的交错带,因此在未来的绿化建设中,应注重绿化景观系统与周边地块属性的搭配,尤其处理好湿地、农田、缓冲林带生态景观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景观形式上与周边环境相契合,形成具有本地特点的绿化景观。
本次生态绿化提升区域大部分处在卧龙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范围内,因此环湖生态绿化的建设应满足湖岸缓冲区的生态功能需求。
本次规划区域大部分集中于“一环区域(环湖路两侧的经济产业带),少部分区域位于“生态有机区”和“生态体验区”内。相关的绿化规划应符合临近相关功能区及功能节点的使用功能需求和景观需求。
综上所述,现阶段卧龙湖环湖生态绿化应注重卧龙湖环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避免生境区域性缺失。绿化建设应注重现地条件中湿地、农田、缓冲林带的契合关系,将不同景观生态构成有机结合,实现生态系统多样化。绿化建设应符合未来相关旅游发展建设项目的景观及服务功能需要。绿化建设应符合各相关湿地生态功能分区的功能要求。绿化设计应更具针对性,符合本地的自然状况和土壤条件。
3规划原则
在规划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3.1生态性原则以卧龙湖的生态保护为前提,坚持湿地群落的营造,强化区域植被抗干扰能力和自我演替能力,促进区域生物多样性。
3.2本地性原则绿化景观的形象应符合康平本地特质,广泛应用适应本地自然状况的植物。
3.3多样性原则根据卧龙湖湿地自身的自然特征,打造具有湾、岛、汀等特征的自然多样化水岸绿地空间。
3.4合理性原则绿化建设中,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按照湿地不同区域的特质,打造“生态而不荒芜,自然而不缺理性”的绿化景观。
4总体构思
卧龙湖环湖生态绿化需进行提升的地块分布于卧龙湖区东、南岸沿线。分别为三棵树管理站周边、垂钓区、缓冲带1期湿地公园、缓冲带2期湿地公园、环湖路杨家西段、环湖路王家一李家段、环湖路珍珠山一李家窝铺段、环湖路李家窝铺一科普馆段和L型大坝。
从项目地块的现状隋况、用地类型上看,主要可划分为湿地缓冲带景观生态建设、道路结构性绿化景观建设、公园类景观绿化建设3类。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的地块属性,对地块进行相应的设计。缓冲带部分,包括三棵树管理站周边、垂钓区,以生态恢复、群落重建为主;道路结构性绿化部分,包括环湖路杨家西段、环湖路王家一李家段、环湖路珍珠山一李家窝铺段、环湖路李家窝铺一科普馆段、L型大坝,以线性的乡土树种序列为主;公园类部分主要包括缓冲带1期湿地公园、缓冲带2期湿地公园,主要点缀观花观叶植物,丰富地被,丰富群落季相变化。
(1)湿地缓冲带的地块内无明显生态群落的结构,因此以滩地区域的生态群落恢复为主。地块基本介于卧龙湖与村庄农用地之间,属于湿地缓冲区范围。因此,绿化景观形式上应兼具缓冲林带、湿地群落2种特点,将2种绿化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独具卧龙湖本地特点的湿地缓冲区景观绿化群落。首先利用绦柳、杨树组团种植组成缓冲林带,利用紫花苜蓿丰富林下空间。滨水空间建设组团的杞柳,与现地原生的芦苇搭配,形成本地水生植物生境。杞柳和大乔木林带的种植也可为不同类型的鸟类提供栖息条件。
(2)道路线性绿化主体为行道树的栽植,冠型以圆冠型为主,可与周边杨树林地形成丰富的林冠线变化,树种只要采用绦柳和糖槭。树下空间以原生地被植物为主,在部分区域可在行道树外围进行小红柳组团的栽植,目的就是为了在道路两侧形成生物通道,强化道路生态廊道的功能。另外,在道路与桥接壤的区域增加沟通道路两侧的小型涵管或涵洞,为生物迁徙提供空间,以此缓解道路线性设施对湿地缓冲区的分隔,让湿地缓冲区的生物流能够顺畅流通。
(3)公园类区域介于水生环境和陆生环境之间,水生环境恢复本地水生植物群落,在原生芦苇间加种杞柳、小红柳生态组团。陆生环境进行组团乔灌木栽植,营造缓冲区群落景观。湿地公园地块内(缓冲带1、2期)现有植物群落基础,但存在缺树区域面积较大,另外局部区域存在死树现象,因此需进行植物群落的丰富和补充。季节性湿塘范围内存在地势隆起的区域,具备乔灌木栽植的条件,可进行乔灌木的补充,植物品种的选择依据现有的品种进行搭配,当地树种中,林带主要以杨树、柳树为主,因此大范围缺树区域以绦柳、小青杨为主,组团栽植,充实空间;部分区域植被群落空间落差较大,需利用植物进行视觉缓冲,选用品种为京桃、山杏、海棠等观花亚乔,部分区域点缀紫丁香、榆叶梅、连翘等灌木,丰富公园的色相景观;为丰富通行入口节点的绿地空间,以点缀紫丁香、榆叶梅等灌木为主;水生环境中可塑造微型浮岛栽植杞柳,配合原有的芦苇丰富空间;沿岸较宽区域疏密得当的栽植乔木组团,丰富空间,品种以柳树为主;整个绿化区域内,为丰富林下空间,补植紫花苜蓿、鸢尾、马蔺等地被植物。
5结论
卧龙湖是辽宁省的重要生态屏障,是沈阳自然环境的“生态之肾”,是亚洲候鸟迁徙重要的生态栖息地,是我国北方重要的休闲度假和观鸟胜地。卧龙湖生态区保护和利用是提高沈阳生态质量、改善民生、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创建生态城市和全国环境建设样板城的重要战略举措。
通过对缓冲区、道路及公园类区域相关生态绿化提升的实施,能够提升环湖区域生态群落的抗干扰能力和自我演替能力,能更有效地保障区内生态系统的稳定,推动区域生物多样性的提升;对促进康平本地区的生态安全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同时,生态环境的改善还能够促进本地植被生产力的提升,促进生态旅游的相关项目的形成,对拉动本地区经济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