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居住区绿地空问的植物尺度与种植密度研究

2019-07-02赵亚琳包志毅

现代园艺·综合版 2019年9期

赵亚琳 包志毅

摘要: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居住区的绿化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与居住区建筑建设速率相匹配,居住区植物景观建设往往期盼能够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忽略了对植物空间尺度的把控和对植物种植密度的合理化设计。植物尺度与种植密度决定了植物景观的空间形态以及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居住区绿地空间的营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分别从植物个体空间尺度、植物种植尺度与种植密度以及杭州居住区绿地案例3个部分综合分析居住区植物景观空间设计中有关于植物的尺度应用问题以及植物的种植密度问题,并给出空间营造改善的相关建议。讨论如何从植物造景的角度,创造出舒适宜人的居住区绿化空间,提升居住区绿地环境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居住区绿地;植物尺度;植物密度;绿地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住房制度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一直在不断完善和改进。如今,人居环境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人们不仅仅注重建筑本身,而是更加注重居住区绿地的建设质量。居住区绿地的空间营造受到多种因素限制,如:建筑、道路、地形、水体、植物、硬质铺装场地、构筑物与景观小品。其中,植物是最具有生命力的物质要素,其形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发生变化,植物个体产生的尺度感受也会不断发生改变。相较于其他营造空间的要素,植物具有多样性、自然性、艺术性以及季候性,不同形态的植物相互搭配,往往能够独立发挥营造空间的作用。

1居住区植物个体尺度

1.1乔木尺度

植物的尺度感由植物自身的尺寸、与所处环境的比例关系、观赏者的观赏角度共同形成。植物的高度通常最直观地表达植物个体的尺度,高度不同的植物围合成的植物空间给人的感受也不尽相同,植物高度是指植物自身的高度,在实际应用时需要考虑到植物的分支点高度,枝下高是植物单体创造空间的直接方式。按照植物的高度可以对植物进行尺度层级的划分。

乔木由树根、树干以及树冠共同组成,不同种的乔木有丰富多样的形态特征和尺度变化。乔木多样性的形态特征使得其在植物景观设计建中占据主导作用,成为植物群落构建过程中的骨架结构。依照乔木的株高和冠幅大小,可将乔木划分为一级乔木、二级乔木、三级乔木和四级乔木4个等级(如图1)。

乔木的株高和冠幅的变化导致了乔木个体空间感受各不相同。冠幅较大且分支点高于3.5m的乔木,能够将空间划分为树冠覆盖下的空间和其他空间,通常种植于亭廊休憩场所附近或作行道树使用,形成夏季的郁闭遮荫空间。圆柏、云杉等冠幅较小的圆锥形乔木,则无法形成覆盖性较强的垂直空间,排布紧凑的枝条和针叶从立面上划分了空间,形成自然屏障的作用。

1.2灌木尺度

灌木是指无明显主干,低矮丛生的木本植物。按照灌木的高度,一般可划分为低矮灌木、小型灌木、中型灌木以及大型灌木4个层级(如图2所示)。正常直立行走的成年人的视线高度在1.5~1.7m之间,低矮灌木和小型灌木的高度通常在人视线高度以下,能够阻隔人的活动,但不会阻碍人的视线,因此,二者常作为篱笆来隔断及围合空间,创造出既具有围合感,又视线通透的半开敞式活动场地。中型灌木对空间的围合感较高,既能够创造出较为私密的空间,阻隔人的穿行活动,又能够在观景视线上起到一定的屏障作用。大型灌木的围合能力最强,创造出的空间具有较强的私密感和安全感,甚至是压迫感。

居住区内的灌木常以篱植的形式出现。篱植的灌木通常栽植密度较大,要求灌木枝繁叶茂,耐整形修剪。此种种植形式通常用在花坛树池中及草坪边缘,用以划分空间;或者用在道路两侧,起到引导视线、组织游览路径的作用。低矮灌木的种植宽度通常要达到0.5~0.6m宽才能够阻止行人跨越。小型灌木不需要特意考虑种植宽度,其高度已经导致人们很难跨越。为保证人在沿着道路行走时,能够形成良好的观景感受,但不出现观景视觉疲劳,绿篱的长度应当保持在30~50m之间。从图3展示的人的视线与绿篱的关系中,可以得出结论:在人的观赏距离和观赏视角不变的前提下,篱植的灌木高度越矮,可观赏面越宽;篱植的灌木高度越高,则宽度越窄。当绿篱的宽度或高度达到一定值之后,人就會出现视线盲区,充分利用绿篱形成的视线盲区能够对某些景观进行遮挡。除篱植外,灌木还有片植、列植、对植、丛植等种植方式。

1.3地被尺度

地被植物的高度一般在0.3m以下,围合空间的能力较弱,且对视线几乎没有阻隔遮挡作用。地被靠近地面,具有较为柔美的形态,能够很好地与铺装场地相结合,因此,地被植物可以与硬质铺装共同完成平面的线性构成,或作为乔灌植物与硬质场地的过渡,软化硬质场地的同时,提升场地的生态效益。地被植物与其他造景元素结合时,展现出了很好的包容性和融合性,如:与建筑立面相结合时,地被植物可以形成垂直幕墙,提升建筑外立面的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与建筑屋顶结合时能够形成屋顶花园;与水岸线结合时,能够形成自然优美的生态驳岸。

2居住区植物种植密度

2.1植物的种植方式

居住区绿地内的植物空间通常会由植物组群的方式来创造。居住区内的植物组群的方式可分为以下3种:

2.1.1单一树种线性种植。单一树种线性种植的方式,在居住区内通常作为行道树出现;或用于强化景观轴线。行道树通常采用冠幅较大、遮荫效果较好的高大乔木,按照线性种植,每2株乔木的种植间距相等,且需保证乔木的枝条有足够的伸展空间,确保枝下空间能够通车走人。

2.1.2单一树种或几个树种混合片植。单一树种或几个形态相近的树种混合片植成林,此种方式通常需要大面积的开阔场地。大面积乔木林,能够从整体尺度上提升居住区绿地的整体绿量,且能够对周边环境的噪音和灰尘起到吸收和滞留作用。乔木的分支点高度决定了片植乔木林的林下空间尺度,因此居住区中的乔木林可以结合林下空间形成广场,夏季遮荫降温,冬季防风固沙,创造出能够满足居民日常活动需求的广场绿地。

2.1.3乔、灌、草多种植物搭配种植。居住区绿地中,运用最为广泛的的植物配置方式是乔木、灌木与草本地被复层组合栽植。由于乔木、灌木以及草本地被的形态变化万千,因此可以根据居住区绿地的需要,充分利用多种不同尺度的植物单体进行搭配种植,创造出丰富多姿的植物组群空间。

2.2水平密度

植物的形态是三维立体的,因此可以将植物的种植密度分为水平密度、垂直密度以及三维密度。植物的水平密度指的是在水平地地面上植物的栽植间距,通常用植物种植点之间的距离来衡量。由于植物具有生长性,植物组群的整体尺度由植物个体的尺度及其生长速度来决定。按照树木的生长速度可将植物分为速生树、中生树以及慢生树。小规格的速生树种紧密种植形成组群,会在短期内形成较好景观效果和尺度感受,使得居住区内的绿量在较短的时间能达到较高的水平。一旦速生树的水平种植间距过小,植物组群的尺度感受会随着速生树的生长而失调。

2.3垂直密度

植物组群的垂直密度是指利用高度不一的乔木、灌木以及草本地被组合搭配种植,形成的垂直面上的植物密度。植物组群的垂直密度受到植物的高度、乔木树冠的高度、乔木的分支点高度、植物枝条叶片密集程度、植物的层次数量等诸多因素影响。客观来说,垂直密度越大,植物组群的视觉阻隔影响越明显,形成的空间划分感越强。但植物的垂直密度受到人的观赏角度、观赏面以及观赏距离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垂直密度是一个粗略的感受(如图4)。如需要量化某个植物组群的垂直密度,需要记录观赏者视线高度、观赏角度、观赏距离等因素,通过拍照记录的方式,计算在某一特定角度、特定观赏距离,该植物组群的垂直密度数据。

2.4三维密度

水平密度与垂直密度都是从面的角度去衡量植物组群的种植密度,但植物是三维立体的,植物组群也有着复杂的结构层次,应当从三维空间角度进行测量和评价。三维绿量是用以衡量绿地的生态效益的基本前提。其定义为:植物群落中,所有生长中植物茎叶所占据的空间体积,单位为m3。植被三维绿量的模拟估算有遥感技术测算法、高光谱测算法、模拟方程测算法以及航片计算机模拟测量法。植物的三维绿量打破了二维指标存在的局限性,能够更好地界定植物群落的层次和密度情况。以植物组群的最大长宽高,作为三维空间内所占的总空间体积,植物个体三维绿量的总和所占总空间体积的比例作为植物组群的三维密度。三维密度越大,说明植物组群的种植密度越大。

3居住区植物空间实例研究

3.1融创河滨之城简介

以杭州市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居住区——融创河滨之城为例,研究居住区绿地植物的尺度与种植密度。融创河滨之城建造于2016年,位于杭州西溪湿地以北,区域位置极佳,住宅建筑以小高层为主。小区将停车场设置于地下负一层,小区内部以人行道为主。居住区内以步道串联起主要景观空间,宅间道路为1.5~2.5m,无明显行道树,道路两侧主要以乔灌草的复层搭配,形成富有变化的植物空间,植物配置较为细致、精巧。

3.2融创河滨之城的植物尺度

该居住区内最常见的创造植物空间的方式如图5所示,此种方式出现在宅间道路两侧以及宅旁绿地中,以乔木构建框架,辅以篱植灌木。植物种植区域的地形进行了抬高处理,中心部分最高,边界与道路齐平,整体地形以缓坡为主。将红叶石楠、大叶黄杨、金森女贞等灌木修剪至0.5~1.2m高,按照地形高差组合篱植,形成层级丰富、高度在1.5m左右的灌木组群,每种灌木的篱植宽度在0.5~1.0m之间。此时的建筑基础被遮挡,点缀的几株小乔木很好地缓解了高层建筑带来的压迫感。

居住区内一处组团绿地如图6所示,采用了轴线对称的方式布置植物景观和亭廊构筑。将红叶石楠修剪成直径1.6m,高1.5m的灌木球,搭配修剪成0.45m高的瓜子黄杨以及红花檵木,形成较为开阔和空旷的活动空间,在组团绿地空间尺度较小的场地,这种造景方式能够小中见大,提升整体绿地的尺度感受,缺点是遮荫效果欠佳。

3.3融创河滨之城的植物密度

经过实地测量发现,该居住区植物组群内乔木种植间距在1.5~4m之间,苗木规格较小,有足够的生长空间,水平密度较小;但灌木的种植密度相对较大,例如:春鹃的水平种植密度为35株/m2,小叶栀子篱的种植密度甚至达到45株/m2;结合居民感受得出,该小区的乔木立面围合感较弱,垂直密度较低;植物组群的三维密度在0.8~1.5m3/m3之间。综合分析,该小区的乔木规格较小,种植密度适中,能够形成长期稳定且观赏价值较高的居住区绿地植物景观空间;但灌木的种植密度过大,虽短期内绿化量看似饱满,但密植灌木的维护成本较高,容易滋生病虫害,导致灌木枯黄或病死。

4总结

为满足人们对于住宅环境地需求,居住区追求“立树成景”,对大树移植有着盲目的崇尚。植物空间也会随着植物的生长而发生改变。因此,在选择居住区植物苗木时,不能过分追求大规格的苗木,只有选择适当规格的苗木,充分了解植物的生長速率及生长极限,遵循植物的生长性原则,合理地配置植物,才能造就居住区绿地植物景观的长久稳定。

植物景观的空间尺度受到植物自身的尺度与植物的组合方式共同影响。密植的植物组群能够在短期内呈现出较好的景观效果,但随着植物的生长,植物组群内部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加,必定会出现优胜劣汰的现象,造成苗木的损耗和植物景观空间的破坏。充分合理地利用植物的种植密度,才能高效地划分空间,合理地营造空间。

研究居住区植物尺度与种植密度的应用,寻求“准确客观的数据”作为设计的基本标准,但绿地空间的复杂性决定其尺度研究不可能得到衡量一切空间尺度关系的规律。因此,居住区绿地植物的空间尺度与种植密度是一个道阻且长的研究项目,需要在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研究,形成植物空间尺度与种植密度的研究体系。

展开全文▼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