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传统五色观对明清园林艺术的影响

2019-07-02张振兴

现代园艺·综合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发展思考明清时期园林艺术

张振兴

摘要:五色既是一种色彩表象又是一种文化观念。通过探究五色起源和发展及形成的传统色彩观念,分析了五色观念思想在明清时期北京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中的色彩体现,并探讨以五色观为核心的传统色彩观念影响下的现代园林艺术设计发展思考。

关键词:传统五色;色彩观念;明清时期;园林艺术;发展思考

色彩,是视觉体验中最重要的感知要素,从视直觉走向视知觉再到形成一种文化理念,色彩对我国民族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梁一儒先生提到“色彩文化是民族文化中最突出醒目的部分。”“研究色彩,即可以用光学、化学的手段去证实色的‘自性,也可以从文化学角度去揭示其中的‘文化内涵。”我国色彩艺术的发展变化经历了漫长历史时期,早在《考工记》中就把色与五行、五方等相结合发展为“五色观”,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引导着传统中国人的色彩观念,形成了特有的色彩文化。明清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用色差异均是基于五色观的影响,今天看来,虽然明清皇、私两家造园用色带有封建色彩,但不得不承认其造园艺术是传统古典园林的典范,对今天我国的园林艺术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1五色缘起及发展脉络

殷商之前的用色现象及色彩观念虽难以考究但据史料推测其色彩观念中并无色彩尊卑等级之分,色彩就是色彩,所运用之目的只是以增强物的美感。而“五”从何谈起?“色”从何来?色,相信在浑沌之初便已产生,文籍时代后便开始了拟古杜撰其渊源,如《淮南子》“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而“五”这种数字观念却是从夏商周三代所推崇的“五行思想”衍化的,《古文尚书·周书·洪范》中谈及:“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學界通常是被认作“五行“起源的最原始学说。而五色源于五行,“五色概念已知的最早记录,由舜帝提出,时间在公元前22世纪。”而五色之说,其早见的文字记载据考证是《古文尚书·瞬点·益稷》:“以五采彰施于五色做服”。而最早说得清具体哪五色的文献记载是《周礼·冬官·考工记第六》中:“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见表1)。

原始单色膜拜到阴阳、正间二色初分再到夏商周三统色(黑白赤)最后再到五色系统的形成,从最初的色彩崇尚到色彩审美,是洪荒无序到人伦有序的过程,也是一个色彩系统理论体系的慢速建构过程。五行是五色与之对应发展的原始文本,其本身具有鲜明的朴素哲学思想,是一种对万物的认识与基本元素的提炼。五色的文化内涵远大于表象,五行思想下的五色文化内涵在色名不断地被创造中得以不断积淀,同时也影响着视神经后面的民族思维模式。五色观念作为观念内核用以调和意志的需要。到今天,虽然现代人很少再去谈及传统五色系统,但五色的影响仍然伴随着这片土地的传统文化观念渗透到现代人生活中去。

2明清园林艺术中所体现的五色观

从周文王的“灵囿”开始,皇家园林就伴随着封建王朝的统治以富丽堂皇形式延续,私家园林在古典园林史上则以“文人墨客式”朴素淡雅的造园风格形式出现,与皇家园林最明显的视觉差异就是色彩。被规约的色彩观念一五色观,在古典园林的发展史上有着色彩规范的作用。清代是皇家和私家园林发展的高峰期,五色观是影响皇、私两家造园设色的最主要的色彩观,下面以这2种园林色彩形式进行分析。

2.1明清皇家园林艺术体现的五色观

清代皇家造园设色:一方面继续用五色统治色彩以达到维护皇权统治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汲取江南私家园林用色素雅的文人造园特色。皇家园林主要用色还是前者,可以用“金碧辉煌、雍容华贵”等词来形容,皇家专用的黄、赤等色背后所代表的观念是皇权至上不容僭越,色彩纯度高并多以暖色系为主。北京皇家园林(故宫、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色彩分析(如图1):作为静态园林色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是人工可控的,而自然色如山体、植物和水体色是不可控的,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色,两者一暖一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出了皇家园林的特定色彩。分析发现:可控色多以正色为主,不可控色以间色为主,体现一种正间色彩平衡。在色彩平衡中也包含着色彩的对比,“其蓝天与黄瓦、青绿彩画与红柱门窗、白色台基与深色地面形成了强烈对比。”明清皇家园林中宫殿屋顶用金黄釉琉璃瓦覆盖,体现出黄色在古代农业社会中的重土观念,五行说将“土”提升的专用权。到一切的中心,与中原土壤、肤色、食黍麦并号称炎黄子孙有内在联系。《月令》:“黄者,天地之正色也”五方居中,五行属土,五时对应季夏。五色中黄最为尊贵,是中央帝王的专属色,这种地位的差距源于古代以农立国,以社稷为重,也就是说以土地和谷物为重心的观念有关。宫墙、梁柱施以朱、赤色等红色重彩都是和传统的色彩文化心理联在一起的,凸显皇家心理企求积极、有力、欢乐、胜利、吉祥和兴旺发达……有着“异质同味”的审美联系。《淮南子·原道训》:“色着,白立而五色成矣。”五色观中白为本,是五色中的基础色,皇家园林中多用于地面,体现白净素雅,超凡脱俗。承德避暑山庄部分宫墙面又多粉以白色,除了借鉴江南园林素朴风格的白墙外,还有一点就是五方正色中白位于西方,承德避暑山庄的建筑园林用色是“为推行怀柔政策以笼络少数民族的政治考虑”。

2.2明清江南私家园林艺术所体现的五色观

江南园林虽然少了一些用色彩表明政治等级的造园理念,但仍旧受五色观的规约,所以其园林色彩最鲜明的特点是“粉墙黛瓦”。用色简单朴素:灰色青瓦做屋顶、木制门窗、梁柱、栏杆等一律施栗皮色油漆、部分建筑构件施墨绿或黑色、所有墙面均为白粉墙。园林色整体以青、灰和白等为主,稳定的冷色调低纯度为主的色彩布局与周围自然环境极易调和。

江南私家园林用色如此简洁素雅一方面因为封建礼制思想的束缚,庶民不得越礼,而五色正是“礼”的用色规范。冷色便被应用到了私家住宅园林:青、白、黑三色和棕木色构成了私家园林中建筑的主色调,绿、碧等自然物色构成了次色调。木制结构部分用的栗漆而不用朱漆是为了不让高纯度刺激性暖色破坏园林色彩平衡又符合“礼色”规范。另一方面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和基于文人墨客所追求隐居闲适、造园追求如诗如画的意境和与自然融合的淡雅色彩理念。以江南私家园林中的代表苏州园林为例(如图2),黑、白两正色相互对比强烈是明暗两种光度的极致体现,灰色水磨石材质作窗、门框和勒脚等。黑、白、灰三者有统一,有比较,有层次,有变化,构成了非彩色的色彩序列旧。江南私家园林黑白色调意境如笪重光《画筌》中说的:“间色以免雷同,岂知一色中之变化,一色以分明晦,当之无色处之虚灵。”“无色中求色”的造园理念,是突破五色彩制约,寻求园林意境美的文人智慧。

3五色观对我国现代园林艺术的发展思考

现代园林艺术的色彩设计理念受现代科学细剖的影响更趋于理性,色彩能够数字化、结构化和模型化,通过色彩的深度理性剖析更加注重人的视觉平衡和视觉体验。明清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用色除了具有视觉凸显和视觉统一的特征外,从自身民族环境角度和思辨方式来考量,色彩的文化份量更重。

五色观对于现代园林艺术来说,不仅包含着视觉色彩这一园林艺术要素,更重要的是色彩审美背后的“文化现象”。五色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融入进了传统文化体系,这种文化现象是色彩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产物。通过明清皇、私两家造园设色来看,五色对“象”的追求体现对自然的认知态度,在明度和纯度上并没有去追求极致,而是平衡这种强烈的原色与视觉感官造成的冲突,这与园林艺术中强调人的视知觉感受和艺术美感存在相同性。

园林艺术风格在同一地域交错出现形成“万国园”,各种文化表现形态丰富了本土的文化内涵但也导致城市园林风格的杂乱,多种文化现象的错乱。五色观在统一这一地域的色彩平衡对我国现代园林艺术的发展具有启示作用:首先,中国传统色彩本身附带的文化特质可以协调这一地域的园林文化错杂现象。其次,以五色观的色彩认同感来焕发这一地域的人对于植根于这片土地的文化归属感。最后,五色观的此色彩文化现象非彼文化现象,五色观的发展不能固守,其隐性的一面可以更好地平衡多种园林艺术的色彩文化现象。

4结语

传统五色观从创立伊始到发展成系统,体现着华夏人对自然色彩的不断认知总结和应用,是一种与万物相关联的古老智慧。末代明清时期北京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的色彩分析,其具有色相呈显与色观呈隐的特征:色相上多彩绚丽与古朴素雅,色观上尊贵与平庸。两者的造园色彩观念皆与五色观念有割舍不断的文化情怀,对没有色彩规约的现代园林艺术而言仍具有定向意义。五色体系中丰富的色标和沉重的色彩文化含量对于强调传统结合现代的我国园林艺术具有重要的设计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发展思考明清时期园林艺术
得造天物 皇家园林艺术
现代园林艺术·微物志·定制与体验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神对当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南阳市卧龙区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思考
明清室内陈设艺术
李渔文学创作与园林艺术研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