辋川别业园居景观审美文化特征浅析
2019-07-02林沿孜
林沿孜
摘要:基于风景园林美学的视角,结合辋川图卷及其辋川集诗咏,从道法自然的造园理念、寄情山水的审美情怀、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3个方面论述园居山水景观、文人园林滥觞之代表——辋川别业的审美文化特征。
关键词:风景园林美学;文人园林;王维;辋川别业;审美文化特征
0引言
风景园林美是风景园林的审美属性与人对风景园林的审美需要在风景园林审美活动中契合而生的价值,换言之,风景园林美是在人对风景园林的审美活动中生成的。辋川集诗咏正好时空性地表达出王维游历辋川别业这一审美活动的游览体验和情感过程,而輞川图卷则给了后人画意的联想。宗白华先生曾在著作《美学散步》中探讨“诗(文学)和画的分界”,说到“诗和画各有它的具体的物质条件,局限着他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不能相代,也不必相代。但各自又可以把对方尽量吸收进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来。诗和画的圆满结合(诗不压倒画,画也不压倒诗,而是相互交流渗透),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艺术意境。”表述出诗与画之间有着相互补充、相互渗透、情景交融的意境联想关系。
辋川别业是盛唐时期文人园林滥觞之代表,是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与文人哲思审美追求的形象化佳作,其研究意义和目的在于推进文人园林及文人士大夫山水观的研究。文人园林自唐代出现以来,经过漫长的发展,日臻成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其传统延续至今,现代风景园林的布局、构景,仍与文学、绘画紧密结合。
魏晋时期,随着隐逸文化的发展,文人园林逐步萌芽,由于社会显现思想的解放和政治的无道,使得隐逸者、诗人、思想家们不满足于恶劣的生活环境,开始描绘自己理想的田园生活。到了中国园林全盛时期的唐代,“以诗取士”的文化制度为文人园林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此时的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到了非常高的成就,促使文人园林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山水诗的创作走向辉煌时代,文人开始更为广泛地参与造园,此时山水画也越来越深远地影响着园林营造,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山水诗画艺术更紧密地融合到园林创作中,将山水园林造园所蕴含的“画境”升华为“意境”。
因此,综上所述,从其图卷和诗集入手,对辋川别业审美文化特征进行研究。虽然现今王维原作于清源寺壁的辋川图已不存在,但好在摹本繁多,以宋代著名画家郭忠恕的临摹版作为辋川别业画面意象的参考加以探索(图1)。对辋川集的研究则侧重王维所咏的辋川绝句(表1),王维的绝句以辋川别业中山水植物的描写为主,将游览者的形象淡化,而将关注点放在自然风物的描绘上。其中就有多首诗全篇写景。从题材和内容上来看,主要有三大题材类别:写景类、写山居生活类、借古寄怀类。在王维的20首绝句中,写景的诗作占了整个诗集的一半,这也是他借景抒情、融情人景的一种表现方式。其中山居生活类的诗作数量仅次于写景诗作,闲适静谧的场景占大多数,可见诗人的心境也是自在宁静。借古寄怀的诗作仅金屑泉、漆园、椒园3首,表达诗人超越世俗的情操。
现就具体地结合辋川图卷及其诗咏辋川集,从道法自然的造园理念、寄情山水的审美情怀、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3个方面来论述辋川别业审美文化特征。
1道法自然的造园理念
辋川别业因山峦环抱、溪谷辐辏形似车轮而名“辋川”。此地原是初唐诗人宋只问的庄园,后由王维购得,并融入诗、画及园林的审美情趣重建为辋川别业。王维将园中之景各类元素如花草植物、亭台楼阁、溪流小桥呈现得如诗如画,同时也表现出他诗画交融的艺术创作风格,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曾将自己所建之园以连续20景图的方式绘制于清源寺壁,并与好友裴迪同游同咏了与景点同名的20首五言绝句。辋川图所绘景色时空顺序与辋川集诗咏的顺序一致,读诗读画中理解园林也仿佛是正亲身游览其中,如诗如画。
总体上来说辋川景观是以自然景观的天然野趣为主题,局部的园林也有侧重各种树木花卉的片植成林,例如竹海、漆园、椒园等,建筑形象朴素,布置疏朗。通过辋川图的意象展示,并结合辋川绝句的解读,从山水格局、植物营造、建筑布局3个方面反映出了王维辋川别业道法自然的园林理念。
在山水格局上,由于辋川别业所处地理地貌位以山岭环抱山水汇聚成河的山谷,王维以自然界中的山水形态为基本形态语言,在别业中营造了多处自然景观形象:如山、岭、岗、坞、湖、溪、泉、沜、濑、滩等,并辅以自然中的林木花卉,无论是从园林营造还是景点命名上来看,都有其符合地域适应性的自然风貌特征,如茱萸沜、欹湖、白石滩、孟城坳等。
在植物营造上,辋川别业的一大特色在于每一个景点的主景植物都不尽相同,且季相特征分明,故而使得在游园路线既有空间性同时又有时间性,不仅步移景异,且时移景异。例如,在竹里馆,顾名思义造景元素是以竹为主,不但体现王维的隐逸思想,更以竹寓意古代文人那种不与世同流合污的正直与高洁的情怀;又如,木兰柴中,以种植木兰为主,春季开花,犹如白色的花海;而漆园则又是漆树的生产园地所在,随着秋高气爽秋季的到来,漆园就慢慢变为金色;在植物表征上春有木兰、辛夷与柳浪,夏有荷花迤逦好风光,秋有漆树黄金叶,冬有遒劲槐树枝。
在建筑布局上,王维巧妙地利用园内环境的自身特点,精心布局,把自己对于美的理解融入园中,形成了一个集形、声、色、香、影等等诸多元素于一体的美妙的园林空间。读者从诗集里结合画作仿佛亲身置身于辋川风光中,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以及感觉的体验通感,可见当时辋川别业的园林声音景观元素的意境营造已经十分丰富。如竹里馆,馆式建筑藏于一片竹林之内,闻琴声却不见其人,这些园林建筑营造方式同时又是王维隐逸思想的重要表现。
2寄情山水的审美情怀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的需要是动力和根据,客体是主体所选择的对象和价值载体。人们千差万别的审美需要又呈现出历史性、时代性、地域性,如中国美学史上的“燕瘦环肥”之说。哲学乃是时代文化精神之灵魂所在,它于社会文化艺术以及生活生产而言是其相互作用的核心。
全盛时期的唐朝,山水画已脱离在壁画中作为背景处理的状态而趋于成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成就,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大盛世。此时出现诗画互渗的自觉追求,将自然山水风景用诗情画意生动描绘,同时山水画作也开始影响造园艺术,诗人、画家都直接参与造园活动,诗文、绘画、园林这3个艺术门类已有互相渗透的迹象,园林艺术开始有意识地融糅詩情画意。王维是我国最早把绘画艺术与诗歌创作的表现形式相互渗透的画家、诗人,同时也是把诗情画意沿用至园林造园手法上的造园大师。
在这样的时代文化背景下,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也相应达到了全盛的局面,尤其是盛唐时期,受到魏晋南北朝士流园林的影响,逐渐升华出情景交融、富含文人情怀气质的文人园林。禅宗哲学思想的兴盛,士人园林对于情景意境和风貌从六朝时在自然山林中悟道,转化为从内心感悟一切从而将园林空间的“画境”升华到“意境”。在禅宗追求适意自在、处世超然旷达与精神超然物外之哲理思想影响下,中唐以后士大夫注重内心感悟体验,开始景慕追求小中见大、壶中天地的园林模式和艺术观念,借助心理调整来进行人格的超越,为园林这种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提供了善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即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根本界限,这在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构筑了文人园林中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园林空间。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和发展自由,使得王维生活的盛唐时代儒、释、道三教全面发展,三者得以合流融汇于一些文人雅士的造园思想之中从而形成独特的园林观和融情山水的文化精神。
3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
意境的创造来自主体心灵对某种人生境界的体验,就是诗人在审美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是思想与形象的融合。可见,意境美不仅是一种造园者的营建,同时从造园者及诗人自身对意境的体悟和表达可以探索出其情感需求及获得审美愉悦的思维活动,从而挖掘出内心深处的审美理想诉求。
王维在文学上的造诣不仅是诗歌,他对佛学的深刻理解也让他有了“诗佛”的著名称号,盛唐时代儒、释、道三教全面发展,佛教尤盛的文化气象,他的佛学思想与情趣体现在其诗歌、绘画、园林等作品上,同时也是对自己内心的某种思想观念和情绪境界的宣泄和表达,所以他的审美理想渗透在他的哲学思想中,不理解他的哲学思想也就不能够理解他各领域各时期的纷繁的艺术作品,也就不能够理解他在晚年半隐终南及为自己营建的辋川别业。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和辋川别业的园林营造不仅能够代表时代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更是他纵情自然山水,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体现。
超越世俗的审美追求是王维山水田园诗中普遍具有的审美特征,受禅宗的影响,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表现出将一切看得虚空的特点,立足于现实世界却超越了现实。与陶渊明质朴的田园生活向往不同的是,相较于魏晋玄学追求的平淡之美,禅宗思想所追求的那种平淡是基于现实和当下的自然,在自然中体悟,在自然中感悟美。深受禅宗思想影响的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营造及辋川集诗咏中无一不在流露他对这种精神超脱而又不脱离现实世界的追求。因此“半隐”的隐逸自由,是王维晚年在辋川别业审美追求的理想意景。
4结语
辋川别业的园林景观,与其图咏表达的结合,体现出道法自然的造园理念、融隋山水的审美情怀、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3个方面的审美文化特征。
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以及建筑设计行业的大浪潮下,形式表达凌驾于建筑技术之上的现象不容忽视,没有思想的空间形式吞噬着当今社会的土地,但好在一批又一批有中国建筑文化的思想者们刮起清幽的风潮,如吴良镛院士的人居环境理论、何镜堂院士的“两观三性”理论,唐孝祥教授的“文化地域性格”理论等。通过对王维辋川别业审美文化特征的浅析,也希望在充分理解其园林造诣的基础上,能够提供一点启发,丰富风景园林设计中审美文化、美学理论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