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滨海地区海草房村落保护与利用策略研究
2019-07-02马金剑高宜生吕晓田
马金剑,高宜生,吕晓田
(1.山东建筑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山东济南250101;2.山东省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250101;3.山东建筑大学 建筑城规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1;4.济南市规划局编研中心,山东 济南250101)
0 引言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和乡土习俗的重要物质符号[1],是乡村历史和文化的活化石[2]。海草房是胶东半岛特有的民居建筑形制[3],其形成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期的海草窝棚[4]。胶东滨海先民就地取材、筑巢而居,受生产力限制,当时的海草房较为简陋,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民居建筑[5]。战国时期,伴随渔、盐业的发展,大量渔民、盐民来此定居,推动了海草房民居的发展。秦统一后,秦始皇2次东巡成山带来该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并对海草房的建造产生一定影响,此时海草房民居的格局、外观已基本定型。至元朝,海草房民居的建造技术趋于成熟,海草房日益普遍。明初数次大规模移民带来了胶东滨海地区人口增加,特别是洪武年间为加强海防建造卫所形成了大量的军事性质村落,这一时期海草房数量大增,在制作技术、工艺流程、民俗礼仪等方面达到了高峰。1949年后,海草房民居开间与进深明显增大,并且开始出现少量砖瓦房,但并不影响海草房民居在村落风貌中的统治性地位。改革开放后,伴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与村镇规划的发展,砖瓦房成为主流,海草房民居走向衰落。随着近年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村落大量青壮年进城打工,村落老龄化、空心化趋势显现,大量海草房长期空置且荒废失修。从2006年《荣成市海草房民居保护试行办法》颁布至今,对海草房的保护已10年有余,保护实践工作成效明显,自然衰败、消亡的海草房传统村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然而,村落保护利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认识误区,导致海草房传统村落的破坏依然较为严重,无论在海草房价值认识还是村落保护与利用方法的层面都缺少相应深入的研究与理论指导。海草房村落研究起步晚,文献不足百篇,研究多集中在民居特点、建造技艺、生态特征、民俗文化研究等,海草房村落保护与利用方面较少,更加缺乏站在区域角度对胶东滨海地区海草房传统村落的整体审视。
海草房传统村落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征[3],其典型村落与民居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内在潜质与基础。文章立足于如何认识海草房传统村落特征与核心价值,阐明了如何科学把握村落保护利用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建议对数百个拥有海草房的传统村落进行分类重点保护。
1 胶东滨海地区海草房村落概况与价值评价
1.1 海草房村落概况
1.1.1 选址与布局
海草房传统村落呈带状分布于胶东半岛滨海地区,并在威海荣成伟德山、石山、灰木顶山、甲子山等山体以东、距离海岸线15~20 km的范围内最为集中。海草房传统村落大多依山傍水,据统计约有21%的靠山、44%的临海、52%的临河。受地形限制,村落建设用地少,海草房一般采用接山(借山)布局,这种布局方式不但能节约土地,也能减少建筑热量的散失,更被村民看做团结协作的象征。在这种布局下,海草房传统村落整体上建筑密度较大,呈现出整齐紧凑的风貌特征。
1.1.2 建筑与院落
海草房以合院布局,院落各幢房屋分离布置,紧凑灵活。厢房山墙遮掩部分正房,后墙与正房山墙对齐,山墙与正房和倒座相距很近[6],仅约为1 m,左右厢房间距通常为3~4 m,如图1所示。院内种植枝繁叶茂的树木,以无花果树为主。院落出入口以东南向为主,少数北向。这样的院落布局,夏季可抽湿拔风、制造凉爽,冬季可阻挡冷风、驱寒保暖。
图1 海草房院落布局图
海草房民居正房为3~4间,进深较小,多为3~5 m,这与黄泥粘结力有限而海草屋顶较重有关。正房开门一间为明间,宽度约为3 m,左右两侧各置灶台连通火炕,东西两侧为暗间,用作卧室,以东为长,如图2所示。海草房除门洞外,仅明间朝北开高窗,暗间留一朝南木窗,用于采光通风。门窗都很小,加上厚厚的石墙与草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冬季热量的散失[7]。
图2 海草房正房格局图
1.1.3 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草房传统村落大都临海而建,村民主要以捕鱼、耕种为生,村落文化也大都以此为核心展开。受海洋环境的影响,村民在日常生活、生产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海洋特色的生产习俗、生活习俗、节庆习俗、民间艺术、民间信仰。如谷雨祭海习俗,就是渔民将出海的平安与丰收寄托在对海神的崇拜上,每年的4月21日或22日为谷雨节气,渔民均举行隆重而盛大的仪式,向海神献祭[8]。这种祭祀仪式已经传承千年,烙印在渔民的生活观念之中,成为渔民出海作业的精神支柱与信仰。以谷雨祭海活动为核心形成的渔民开洋、谢洋节已于2008年录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渔家锣鼓、渔民号子等渔家人在出海劳作中,不断创作形成的渔业生产民间音乐;花饽饽、回水咸鱼干、蜢子虾酱、海鲜水饺等体现着饮食文化特色吃食等。据统计,海草房传统村落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省级非遗10余项、市级非遗30余项,此外还有大量潜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海草房传统村落记录和诠释着这一地区村民繁衍生息的厚重历史及风土民情,对研究沿海民居文化、民俗文化及发展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9]。
1.2 价值评价
海草房传统村落的形成是当地自然、地理、气候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10]。作为一种极具地域特色的村落类型,海草房传统村落有着较大的生态、研究、文化艺术、经济价值等[11]。建筑材料取于自然,融于自然,不会产生难以降解的建筑垃圾,且厚厚的海石墙、海草顶完美地阻隔热交换,达到冬暖夏凉的室内效果,院落组合、村落布局与当地风、光、水等自然条件相协调,村落一切无不体现出较强的生态性和适应性。海草顶苫盖技艺是古代匠人不断摸索和总结的智慧结晶,海草房营建技术的研究对完善传统民居和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研究以及揭示古人运用天然材料进行建筑营造的聪明智慧都有重要意义[10]。苫得厚厚且松软的屋顶,硬质而斑驳的石墙面,与海天一色的渔家山坡交相辉映,其质朴与粗狂给人以穿越时光、回归自然之感,不少画家、摄影家、作家前来进行创作,将海草房传统村落的文化艺术价值发挥到极致[10]。此外,海草房传统村落人与环境的融合为人们提供寻找精神家园的可能,能够吸引城市居民来此体验村落独特文化,从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海草房传统村落价值不只有上述几种,也绝非仅此深度,还需进一步挖掘。
1.3 价值量化评估
根据现场调研,胶东滨海地区约有近百个村落依然保存有海草房建筑,其中有63个村落的海草房院落数占村落总院落数>10%,对其进行详细调研与综合评估。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与德尔菲法制作海草房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价值评估模型(见表1);根据实际调研数据进行打分计算;最终得到了海草房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价值评估表(见表2)与雷达图(如图3所示)。结果显示:巍巍村、大庄许家、陈冯庄、止马滩、东烟墩、渠隔、东崮、嘉鱼汪等村落的海草房建筑品质优等,价值突出;东楮岛、留村、小西、项家寨、东墩、鸡鸣岛、烟墩角、所东王家、初家泊、所前王家、瓦屋石、所东张家、后神堂口、金角港等村落的海草房建筑品质较好,价值较高;杏陈家、西林、杏南台、大疃林家、石山东家、杏石硼、西利查埠、卢家、颜家、北场、竹村、张家屯、东龙家、国家村、沟陈家、关沈屯等村落的海草房建筑品质一般,价值一般。
表1 海草房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价值评估模型表
表2 海草房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价值评估表
续表2
图3 海草房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价值评估雷达图
2 胶东滨海地区海草房村落的保护与利用策略
2.1 现状与问题
2.1.1 经济发展带来海草房村落风貌的变化
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居住理念、居住格局的转变。过去渔业独立、封闭、安逸的生产特点形成了渔民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居住格局。新中国成立后,实行集体化生产,公社和生产大队负责批地皮、规划村落街道,房子仍由各家自建。改革开放后,渔业企业化、规模化生产经营,集体宿舍楼、集体住宅园的建设彻底改变了一家一户的居住格局,而此时村民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居住理念也开始全方位地转变,住宅已不单纯是居住的问题,其承载着人的经济基础、经济头脑、价值观念、财富意识等意识形态。低矮的海草房已不能与求富、求变、求发展的观念匹配,开始逐步经历由海草房变瓦房以及瓦房变楼房的居住变化[12]。另外,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镇用地不断扩张,逐渐吞噬着邻近城镇的海草房传统村落用地,城市景观强势侵入海草房传统特色风貌景观。变化多发生在村落外围区,该区大多为近几年建设的多层现代建筑集中区,建筑质量较好,年轻人居住,空置率较低;而村落内部为海草房传统民居集中区,建筑质量较差且多为>60岁的村民居住,空置率较高。外部现代建筑与海草房传统民居相邻布置,不设风貌缓冲区,现代与传统对比强烈,视觉冲击强烈,如图4所示。
图4 海草房与现代建筑相邻布置图
2.1.2 海草房建筑材料紧缺与建造技艺后继无人
传统海草房的产生、发展离不开建房必需的海草资源。过去,滨海地区浅滩面广、海草丰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草房区域浅海滩涂布满海产品养殖场,漂浮的网架、网箱、成片的养虾池占尽了海草的繁衍滋养地。再加上海洋捕捞的放纵无度与工业化生产的污染,使海草的自然生态环境失去平衡,野生海草濒临灭绝[12]。海草数量的减少带来了价格的上升,从每斤几分钱逐步涨到每斤十几元,海草顶比瓦顶价格高了近10倍。村民无力承受昂贵盖房与房屋修葺成本,海草房草顶破损后,轻者修补,重者则直接用瓦顶取代。为保护海草屋顶,有人用红、蓝彩钢瓦覆顶,长此以往,海草房传统村落呈现出红瓦顶、红蓝彩钢瓦顶与灰色海草顶相间并存的景观风貌,如图5所示。
海草房的建造技艺全靠师傅言传身教和在实践中自己摸索、领悟[12]。海草房建造工匠难以依靠有限的建房需求维持生计,逐渐转行,年轻人也因繁重的劳作与有限的收入不再学习该项技艺,其建造技艺濒于失传。海草房营建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地巍巍村,曾是有名的苫匠村,有很多优秀的苫匠,但他们现在大多为70~80岁高龄,难以从事营建工作,其徒弟们也大多改行。
图5 红瓦顶、彩钢瓦顶与海草顶相间并存航拍图
2.1.3 政府引导下海草房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摸索进行
经历了村落快速消亡之痛后,国家分别于2008、2012年开展历史文化名村与传统村落名录保护。胶东滨海地区共有国家历史文化名村1处、中国传统村落7处、山东省传统村落20处,另外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山东省乡村记忆工程11处。在政府财政的扶持下,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已完成了保护发展规划,并在规划引导下展开了海草房保护、利用与村落发展的探索。海草房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成效明显的有4个村落:东楮岛村与旅游发展公司合作,打造以海草房特色主题院落为主的旅游度假村;鸡鸣岛村则充分借用电视文化传播效应,引入《爸爸去哪儿》《生财有道》等电视节目前来拍摄,从而吸引了大量游客,民宿、农家乐借此机会发展起来[13];沟崖张家临近大型企业三星重工,将村内闲置海草房出租给企业员工居住,部分租金收益用作海草房维护;中我岛村因临近俚岛镇中心,受镇经济发展与旅游引导的影响,目前已将集中成片的海草房收归村集体,以乡村记忆博物馆的方式进行保存,村集体负责海草房的维护。其他少数海草房村落也已开始探寻村落发展之道,如港西小西村与高校合作,打造海草房写生地等。总体来看,海草房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尚处于开始阶段,散点发展、各自为政,难以形成良好的竞合关系。
保护资金缺乏也是海草房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且海草房保护资金管理协调机制尚未建立,致使原本有限的保护资金难以发挥最大效用。当前,海草房村落资金来源主要为政府财政支持,包括中央对中国传统村落300万的财政支持,省财政对省级传统村落20万的专项补助,市政府对海草房民居20万的保护资金,居委会、村委会的资金投入,社会各界捐款等。海草房村落现存海草房共约十万间,半数以上处于待修缮状态,修缮一间海草房的费用约为1.5万,仅此一项的费用巨大。再加上环境整治、基础与服务设施的改善等,保护资金远不能支撑海草房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开拓新保护资金来源,并让现有保护资金发挥最大效用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除此之外,海草房保护发展过程中,由于对海草房价值认识不充分,盲目保护修缮,缺乏指导性的质量标准与管理体系,施工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竣工验收不规范,使大量海草房遭受保护性破坏,严重影响了村落风貌与海草房价值展示。面对海草房传统村落现状,需探索科学合理的保护利用策略,实施全方位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
2.2 策略引导
2.2.1 合理选择保护模式并坚守保护底线
通过对村落选址格局、海草房建筑、文化特色、发展潜力进行综合评价,将胶东半岛滨海地区海草房传统村落的保护归纳为3大保护模式,即整体保护型、片区保护型、街巷保护型。
村落综合价值突出、选址独特、格局完整、文化特色鲜明、海草房传统院落数占村落总院落数>60%且保存质量较好、区位优越、未来发展潜力较大的海草房传统村落纳入整体保护型村落,如巍巍村、大庄许家、陈冯庄、止马滩等。村落价值较高、至少有3条海草房传统风貌街巷、片区内海草房传统院落占片区总院落数的>60%且保存质量好能够较完整真实地体现海草房传统格局和传统风貌的海草房村落纳入片区保护型村落,如东楮岛、留村、小西、项家寨等。有1条以上海草房传统风貌街巷、至少有1个特色鲜明风貌节点、该街巷与节点能够较真实地体现海草房传统风貌的村落应作为街巷保护型村落,如杏陈家、西林、杏南台、大疃林家等。
海草房传统村落保护模式不同,保护中应坚持的底线范围就不同。整体保护型应对整个村落加以保护,包括村域环境、海草房建筑、传统街巷、重要公共空间、历史要素、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等物质要素及非物质文化,其村落建设用地范围即为其核心保护区,村落行政范围为其建设控制地带。片区保护型应重点保护价值资源丰富的片区,其核心保护范围为海草房院落较为集中且质量保存较好,海草房传统风貌街巷所在的能够完整和真实体现海草房传统格局和传统风貌的区域。街巷保护型核心保护区应涵盖能够较真实体现海草房传统风貌的街巷、节点,核心保护区外面的10~20 m范围内的完整院落空间为其建设控制区,该区控制以不影响核心保护区整体性风貌为底线。
2.2.2 海草房民居的保护修缮与适应性改造
胶东滨海地区海草房传统村落拥有海草房院落十万余间,半数以上由>60岁老人居住,30%处于空置状态,10%被用作公共用房,仅有不到20%的海草房能够得到经常性维护。作为村落特色,对海草房民居进行保护修缮与日常管理是必要的。本着保护效用最大化原则,优先对核心保护区内的海草房建筑保护修缮,包括压脊、补檐或整体重苫等屋面修缮与石缝抹灰、重新砌筑等墙体修缮,并整治与该区风貌不协调的建筑。此外,应确立海草房民居管理制度,包括(1)成立海草房民居保护管理小组,负责价值宣传、日常维护修缮、海草房档案管理、新旧海草管理、空置海草房有效利用等工作。(2)制定完善的海草房修缮、整治实施流程,严格把控修缮质量标准、建筑材料、施工队伍、修缮过程、验收标准等内容,避免海草房维护修缮不当所造成的保护性破坏。
为满足村民对更高生活品质的追求,在对海草房保护修缮的基础上,还应对其进行适应性改造,即(1)对长期空置海草房功能置换,作为博物馆、文化站、村民活动中心等服务用房使用,也可结合村落旅游发展,将其更新为民宿、农家乐等,为村民增收的同时避免了资源闲置浪费。(2)海草房传统民居石墙承重,墙厚、窗小、可使用面积小、室内光线阴暗,可采用现代技术,改变其承重体系,减少墙厚,增加进深,加大开窗面积,以提高居住舒适性。海草房民居多由老年人居住,为满足老年人对空间使用要求,应对室内外、院内外过渡空间进行无障碍化改造[14]。对海草房的适应性改造,应建立在海草房特点深入挖掘,提炼基础上,以不改变其价值特色为原则展开。
2.2.3 营建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海草房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形成了国家、省、市、县4个保护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首先应参照其他地区或国家先进经验,制定科学合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办法,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扶持、补贴等工作的监督管理机制。以此为基础,发动社会各阶层的力量,鼓励市民、企事业单位、教育科研机构及其他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坚持分类发展和区别对待的原则,根据不同类别非遗项目特点,制定不同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利用计划;根据传承良好、濒临消失等不同发展状态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如对海草房营建技艺的保护传承可从5个方面展开,包括建议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海草房营建技艺主题展示区与博物馆;结合民俗节庆活动,进行海草房文化及营建技艺的展示宣传;深入研究海草房建筑形式、建筑材料、装饰要素及渔文化开发文创产品;保护海草房建造技艺匠人,对匠人进行采访、拍摄,建立知名匠人口述资料库,并给予资金扶持等,发扬光大建筑技艺。
2.2.4 人居环境整治与整体风貌控制
提高海草房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主要包括打造景观绿化空间,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提升给排水、电力电信、热力燃气、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这3个层面。对主要道路、院落、出入口等重要空间节点进行景观提升,避免采用城镇景观思维,应结合当地生态环境与村民习惯,打造特色文化景观,如图6所示。在相关规范指导下,以不影响整体海草房特色风貌为底线,结合村落未来发展进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与基础设施整治,新增公共服务设施可与海草房建筑相结合[15]。
图6 海草房传统村落特色景观图
2.2.5 价值资源活化与村落发展复兴
根据各村落的区位、资源和文化条件,培育村落特色产业,并逐步推动村落特色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依托301省道,打造海草房文化旅游观光线,并将海草房地理位置相对聚集、交通线路易于组织的村落划分为7大文化主题组团,包括以东楮岛为中心的海草房历史文化展示区,以东墩、渠隔、留村为重点的红色文化与海草房文化旅游展示区,以烟墩角为中心的天鹅观光区,以中我岛、大庄许家为核心的海草房传统风貌展示区,以凉水泉为中心的海草房体验观光区,以嘉鱼汪为中心的休闲渔业旅游区,以巍巍村、鸡鸣岛为中心的海草房营建技艺展示区,如图7所示,底图来源于山东省自然资源厅标准地图服务http://www.sddlr.gov.cn/tplj/sdsgtzytbzdtfw/,审图号鲁 SG(2017)087号。文化主题组团之间应突出特色,差异发展,以形成良好竞合关系。进一步提升改造各组团综合价值较高村落的文化、景观、产业特色,形成组团增长极、引领点,带动组团中其他村落发展。采用组团式差异化发展模式,盘活各村落价值资源,从而实现海草房传统村落的发展复兴。
图7 海草房传统村落组团式差异化发展图
3 结语
海草房是胶东半岛特有的民居建筑形制,其营建技艺与村落布局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征,是独特的、难以再生的珍贵资源。海草房传统村落的形成是当地自然、地理、气候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有着较大的生态、研究、文化、艺术、经济等价值。对胶东滨海地区海草房传统村落进行实地调研,并对海草房建筑占村落总建筑数>10%的63个村落从选址布局、海草房建筑、文化特色、发展潜力4个方面综合评估保护利用价值,划分为价值突出、较高、一般3个等级。总结归纳了村落保护利用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包括经济发展带来海草房村落风貌的变化;海草房建筑材料紧缺与建造技艺后继无人;保护利用各自为政、不成体系;保护资金缺乏,且有限资金难以发挥有效作用;保护修缮缺乏指导性的质量标准与管理体系等多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利用策略,包括合理选择保护模式并坚守保护底线,海草房传统村落的保护模式有整体、片区和街巷保护型等3类;海草房民居保护修缮与适应性改造;营建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人居环境整治与整体风貌控制;价值资源活化与村落发展复兴。希望能够对胶东滨海地区海草房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利用工作有所助益,海草房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利用工作任重道远,实践过程中将有更多难题,还需汇聚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