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学段“观察主题”微习作链的构建与实践
2019-07-01方伟仙
方伟仙
【摘 要】微习作链将单元习作分解为若干个微习作,逐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运用微习作链实施教学,必须构建明确而科学的微习作序列。教师要基于教材编写特点,立足学生习作能力发展,依据习作目标要求设计每个环节,让微习作相互联系,层层推进,帮助学生达到单元习作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微习作链;观察主题;习作序列;实践研究
人教版教材在每个主题单元之后都会编排一次习作,每次习作安排两课时完成。事实证明,“一个主题习作两课时完成”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微习作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单次的微习作孤掌难鸣,不能完整地达成习作的总目标。因此,笔者进行了“第二学段‘观察主题微习作链”的实践研究。
“微习作链”是指围绕一个习作主题,确立习作的总目标,把单次习作化为若干个微习作,再将一个个微习作以“链”的形式勾连起来。每个微习作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它们环環相扣,螺旋上升,最终达成习作总目标,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观察主题”微习作链的构建方法
如何构建明确而科学的微习作序列?笔者深入研读教材,基于教材编写特点,立足学生习作能力发展,依据习作目标要求来构建微习作链,确定每个微习作的序列。
(一)基于教材编写特点构建序列
人教版三、四年级的教材中有多次观察类习作,在第二学段习作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经过梳理,观察类习作中隐藏着一定的序列,如下表。
从上述整理可知,观察类习作要求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让学生用自己的慧眼、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生活,这样写作时才会觉得有话可说,有物可写,有情可抒。教者挖掘教材中隐性的序列,设计观察主题的微习作链,使习作目标既互为基础,又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二)基于学生习作能力发展构建序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对于观察主题的习作,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观察发现事物的特点,并根据事物的特点展开联想,进行有创意的表达。第二学段学生的观察、发现、想象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右图)。
(三)基于习作教学目标要求构建序列
《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中具体地提出了学生习作的内容和目标。笔者立足“观察主题”,经过梳理,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发现三个维度的目标相互联系,各具特点,如下表。[习作态度 1.乐于书面表达
2.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习作方法 1.观察周围世界
2.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文字处理和修改习作的能力 文字处理:
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修改习作:
1.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2.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
二、“观察主题”微习作链的教学实践
在微习作序列的指引下,如何开展有效的习作教学呢?笔者分别从“水果”“植物”“动物”三个观察主题入手,展开“微习作链”的教学实践。
(一)以“水果”为观察主题的习作实践
在以“水果”为观察主题的习作实践中,笔者设置了三次微习作(图1)。
【第一次】
◇ 教学内容:以观察橘子为例,学习观察方法。
◇ 实践思考。
水果是我们经常接触的事物,如不留心观察,是很难写清楚水果的具体特点的。本次微习作以观察橘子为例,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比如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运用这些观察方法感知橘子的形状、大小、色彩和香味。学生学习了各种观察方法,对水果的色香味有了初步的了解。
【第二次】
◇ 教学内容:展开联想写特点。
◇ 实践思考。
要想把水果写得具体又不失灵性,光凭看、摸、闻等是不够的,还必须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采用各种方法把感受表达出来。学生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具体地写出橘子的某一特点。“又绿又小的橘子,真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偷偷地躲在树叶后面。”这样的表达,突出了水果的特点,具体形象地展示了水果的特征。
【第三次】
◇ 教学内容:学写水果的味道。
◇ 教学主要目标:品尝橘子,学会表达自身的感受。
◇ 课堂实践。
1.挑橘子,猜味道。
2.品橘子,尝味道。
3.学范文,写味道。
范文:看到同桌大口大口地吃着橘子,我迫不及待地从他手里抢了几瓣塞进嘴里。呀,好酸啊!一股酸酸的味道立刻钻进牙缝,我的身体不禁打了个冷战,整个脊背都提了起来,脸部的五官全都挤在了一起。不用照镜子,我也知道现在我的样子有多丑。这么酸,真是上了这个家伙的当了!
◇ 实践思考。
要将水果的味道描述清楚,直接描写是很难写具体的,只有通过间接的描写来实现。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充分品尝橘子的味道,再借助精彩的范文进行引导,让学生发现可以通过描述自身的感受来具体表达,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使其感同身受。
(二)以“植物”为观察主题的习作实践
观察植物,是第二学段习作中很重要的内容。笔者以“植物”为观察主题,设置了三次微习作(图2)。
【第一次】
◇ 教学内容:观察比较绿萝和吊兰的异同。
◇ 实践思考。
在上次微习作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有侧重的观察。绿萝和吊兰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叶子不同。从学生第一次的观察结果看出,他们的观察是浅显的、粗糙的。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观察,重点聚焦两种植物的叶子。观察后,学生有了更多的发现。让学生学会有重点的观察,可以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第二次】
◇ 教学内容:以“绿豆发芽”为例观察植物的变化。
◇ 实践思考。
学写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不仅仅需要短期的重点观察,还需要长期的全面观察。本次微习作通过呈现观察日记、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豆芽的生长过程。学生将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结合起来,丰富自己的观察结果。有了这样的观察,学生的表达也会多样起来,语言也随之丰满起来。
【第三次】
◇ 教学内容:尝试借景抒情。
◇ 教学主要目标:借用身边熟悉的植物,含蓄表达内心情感。
◇ 课堂实践。
1.复习回顾,体会写法。
读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再次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2.观察植物,发现特点。
观察一个仙人球,说说它的特点。
3.运用方法,尝试表达。
你想借仙人球的 (特点)来表达 。
◇ 实践思考。
学生已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初步接触了“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运用这种表达方法,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当然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神秘。基于学情,教师引导学生习作时只要根据所写景物的特点,与当时触发的某一感情自然结合就可以了。降低难度,只让四年级的学生作初步的尝试。
(三)以“动物”为观察主题的习作实践
对于以“动物”为主题的观察类习作,笔者设置了三次微习作(图3)。
【第一次】
◇ 教学内容:学写小动物最主要的外形特点。
◇ 实践思考。
教学时,教师在学生“全面观察”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学会“选择亮点”来介绍小动物的外形,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习作惯例。如何让自己笔下的小动物与众不同?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发现介绍外形时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小动物外形中的某些特点。只有突出特点,笔下的小动物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次】
◇ 教学内容:学写小动物的活动。
◇ 实践思考。
学生读叶诺索夫《白公鹅》的第二自然段,品味描写白公鹅动作的词语,接着讨论小狗是怎么抢吃食物的。然而“小狗偷食”是一瞬间发生的事,学生还未来得及观察就已结束。怎样把这一过程清晰地展现出来?教师通过微视频将小狗的偷食经过分解成若干个慢动作呈现给学生,再引导学生进行细致观察。学生将这一连串的慢动作有序、具体地表达出来。通过观察,学生脑海里有了小狗活动的清晰画面,表达出来的内容自然丰富有趣。
【第三次】
◇ 教学内容:学写和小动物之间的故事。
◇ 教学主要目标:通过故事,表达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 课堂实践。
1.赏析作品,体会写法。
出示: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师生共读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猫》的这一部分,品味“蹭”“踩印几朵小梅花”等词句,体会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
2.讲述故事,学习写法。
说一说:你和小动物相处的过程中有哪些令人感动的故事?
3.写下故事,表达情感。
◇ 实践思考。
在和小动物的相处中,学生与它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感。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回想和小动物相处的场景,再进行描述。这些场景都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描写时自然融入了他们的真情實感。学生富有真情的表达,读着真的是令人暖心。“言为心声”,只有说真话、吐真情,才能使学生的文章具有感染力,真正实现“我手写我心”的目的。
两年的“微习作链”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围绕“水果”“植物”“动物”这三个观察主题展开教学研究,把一个主题习作化作一个个微习作,真正实现了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目标。微习作链除了用于“观察主题”的习作教学外,还适用于其他学段的“写事主题”“写景主题”“写人主题”等。它能有效构建学生习作能力发展体系,整体提高学生的习作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浙江省建德市实验小学 31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