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灌区的产生与分类研究
2019-07-01常小雅,常小赟,梁箫
常小雅,常小赟,梁箫
摘要:生态灌区是资源合理配置,生态环境优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优质高效农区,是灌区农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本文首先对生态灌区产生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并以灌区的核心发展理念为依据对生态灌区进行了探索性分类,最后从整体上指出了生态灌区的目标与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
关键词:生态灌区;渠道;节水;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S274 文献标识码: A DOI編号: 10.14025/j.cnki.jlny.2019.02.029
1 生态灌区建设的必然趋势
灌区作为我国农业生产活动的中心,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在建国后的40多年中,灌区建设与农田水利逐步发展。但建国初期时工程受限制、灌溉面积不大,到1995年基本建成主要灌溉体系,使农业生产得到了一定保障。但这一时期由于发展迅速,经验不足,导致出现一些问题,为后来的工程运行、维护等带来一些隐患,使得提高灌区管理水平与效能成为新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由传统灌区向建设生态灌区的转化成为必然。
1996年后,国家高度重视在大型灌区推广工程配套与节水改造,“病险”得到有效遏制,但传统的灌区建设往往过度注重从工程的角度提高灌排输配水效率和能力,违背了生态规律。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忽视生态文明要求,导致灌区出现了水资源浪费严重,供水和用水矛盾突出,水污染严重,土壤环境被破坏,地下水位降低等与当前可持续发展建设要求不协调、不适应的生态问题。和谐性、高效性与可持续性的特点逐渐成为灌区研究的一大方面[1]。主要依托于生态系统的健康,在传统灌区基础上,通过现代化等方式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灌区。
2 生态灌区分类
本文通过对灌区核心发展理念的定位,探索性地构建出三种层次不同的生态灌区,从而将生态灌区进行分类。
2.1生态型渠道灌区
渠道不仅作为输配水的通道,也是重要的蓄水设施,能为水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因此,此类灌区是最基本的生态灌区。
传统灌区的渠道所采用的硬质化人工技术,使得渠道作为地表径流直接排放到河流的直接通道,造成水质污染现象。建立生态型渠道灌区,主要是通过设置多级人工落差,设置橡胶坝,来控制灌区河道的生态流量、水位和水量;通过水生植被恢复技术,生物填料技术等来提高农业灌区中沟渠河道非点源污染的净化能力等。
用基于良性循环的生态型渠道来取代现有的硬质化渠道,即将新材料应用于渠道防渗衬砌中,或将硬质板上开孔,为植物创造一定的生长条件,达到养分再利用的作用。因此,因地制宜地建设生态型渠道灌区是考虑土壤,水资源,以及生物友好关系的重要举措。该类灌区的建设能够改善当地的局部小气候,增加渠道自净能力,遵循了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进展决策[2]。
2.2 节水型生态灌区
此类生态灌区立足于节水社会的发展,紧密融合水资源的需求。因此,该灌区首先必须有稳定的水源,从而灵活、可靠、精准、高效地匹配控制的灌溉面积,其次主要利用经过重复处理的再生水对灌区的部分面积或全部面积进行灌溉,采用多水源联合配置,达到节水和提高灌溉利用率的目的,体现环境与自然的友好关系。
水资源是灌区内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灌区的迅速扩大,导致水资源的供应紧张,可供水量不足,水环境恶化形式日益严峻,灌区本身污染严重[3]。灌区人水和谐要求处理好灌区需水和供水平衡以及水环境问题,使灌区水资源能够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见,基于一般生态灌区的建设理念,节水型生态灌区节水优先的建设理念更加体现出生态、经济、社会三者的紧密配合与相互影响,与国家的“水十条”和“三条红线”政策结合。
2.3 现代化生态灌区
灌溉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生态灌区的成效,在全球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下,生态灌区的信息化成为一种新的灌区发展理念。此类生态灌区是指通过技术设施革新和体制机制改革,实现灌区科学管理,生态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
建设好现代化的生态灌区,就需要在规划设计中融入良好的生态观念,通过“3S”、通信、网络的利用,逐步实现灌区管理自动化、信息化、精准化,尽可能减少人为干扰,要有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也要为建设生态灌区筹措到必需的资金[4]。
从工程上来讲,现代化生态灌区必须具备完善的现代化硬件设施,从生产管理方面来讲,农业发展必须高效有序。通过现代化生态灌区的建设,把灌区工程管理、水资源调度等工作以智慧最大化方式来统一集中管理,靠科技和数据的现代化来提高工程的整体性和管理服务能力,从而代替靠人力和经验的传统灌区管理模式。
3 结语
生态灌区建设有着强大的引领作用,其以山水林田路村综合规划,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但生态灌区作为灌区的新概念,其分类与发展方面的研究较少,实践经验也不多,其研究和建设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彭世彰,纪仁婧,杨士红,刘笑吟.节水型生态灌区建设与展望[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4,34(01):1-7.
[2]李大治,曹玉宇.浑蒲灌区生态型渠道建设探析[J].东北水利水电,2013,31(06):57-58.
[3]贾延磊,张薇.生态灌区建设及探索[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1,(03):46-48.
[4]杨一松,胡亚伟,苏欣,宋常吉.我国建设现代生态灌区有效途径的探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6(08):4-5.
作者简介:常小雅,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水资源高效利用与管理理论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