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炉中寻找艺术温度
2019-07-01
——玻璃艺术大师王德鸿老人工作侧影
清晨八点,王德鸿老人已将炉火烧得正旺。此时,他神情凝重,戴着白手套的双手紧紧握住一根长铁棍。棍子前端,是一块鸡蛋大小,已经烧得通红的琉璃原料。他将琉璃放进火炉,待原料稍稍软化便立即取出。此时,他已在案头摆好各种工具,仿佛一位医生走到手术台边一样,对琉璃进行细致的外科手术。琉璃再次经过烈火炙烤,从硬脆变得柔软。王德鸿将软化的琉璃擎在棍尖,台面上早已备好五颜六色的琉璃颗粒,他将棍尖的琉璃在案头轻轻一蘸,琉璃瞬间穿上五彩外衣,他像铁匠一样反复锻打、揉和琉璃料块,将各种色粒深深融合在料中,形成五彩缤纷的斑纹。不一会儿,一只带着温度,却早已晶莹剔透抑或温润似玉的琉璃鼻烟壶在他手中诞生。这些半成品将被送往退温炉中,用长达三天时间,将上千度的温度降为常温,幻化为人们口袋中的艺术精品。
水凳前雕刻时光
——玻璃艺术大师刘涛工作侧影
午后阳光射进窗子,一间工作室内,机器在嗡嗡作响,窗外的鸟儿时时传出悦耳动听的叫声。刘涛却屏气凝神,手里捧着一只硕大的琉璃瓶,瓶身一侧已经显露出优美图案。他将上面一朵浮雕的花瓣放在高速旋转的研磨刀具下,随着吱吱作响,细小的水流将多余原料冲去,水流之下呈現出一朵盛开的莲花。
刘涛在做的工作,是琉璃套色雕刻。这不仅是艺术创造,也是体力劳动,一只多层琉璃瓶,自重就达数十斤,雕刻师要将它捧在怀里,并不停旋转来适应刀具的角度,稍有不慎,就会损坏整幅画面。休息时间,刘涛拿起多宝阁上另一只绿色琉璃瓶,这只表面呈现绿色的瓶子里,其实还藏着白色、红色等多层琉璃原料,倘若将这些颜色进行巧妙的搭配,便可呈现出一组优美图案:或许,皎洁月光下,绿柳荫中,一位婀娜淑女,身着红色衣衫;或许,碧波荡漾下,草荇交横,一只橙红色的金鱼游弋其间……此时,刘涛已拿出画笔,将心中所想绘制在瓶身上。数月后,一只精美的琉璃套色雕刻工艺精品,将呈现在人们面前。
心香一瓣
一件琉璃艺术品的诞生,需要艺术家在烈火与时光中锤炼打磨。荣誉的背后,是平凡的匠心,也是传承传统艺术精髓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