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中国故事”

2019-07-01张英姿

知识就是力量 2019年7期
关键词:雅鲁藏布雅鲁藏布江中国故事

张英姿

1983年5月,中国科学院登山科学考察队包括副队长高登义在内的三十余人一起走进雅鲁藏布江流域进行科学探险和考察。高登义是第一位问鼎“三极”(青藏高原、南极、北极)的中国人,也是著名大气物理学家,他所在的小组此次重点负责雅鲁藏布江下游水汽通道的观测研究。

此时正值雨季,是水汽通道观测的最合适季节。但连绵阴雨也使得公路塌方、冰川泥石流冲毁道路、交通堵塞等事件时有发生。考察队随时面临着暴雨、泥石流和山崩的威胁,却义无反顾地穿行在崎岖的山路、蜿蜒的山谷之间。他们需要克服重重困难,才可以在然乌、古乡、通麦、易贡等地顺利建立观测站,开展监测任务。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水上通道,具有奇特的自然景观,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高登义教授数次进入雅鲁藏布大峡谷进行科学考察,将大峡谷的风貌和历史熟记于心,与当地居民亲密接触。工作科研之余,他将这些年科考岁月中的经历与经验记录下来,著成《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一书,向我们娓娓道来了大峡谷的“中国故事”。

书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1983年这段苦中作乐的观测岁月。在然乌湖观测时,藏族群众牧放的牦牛常常闯入观测场,踩踏观测设备。队员们将这样的不速之客戏称为“牦牛先生”“视察先生”。为了防止牦牛继续踩踏,年轻队员自发地组织晚上值班,点上篝火,谈天说地的欢笑声与远处野狼凄厉的嚎叫声交织在一起,化为作者笔下的“然乌湖夜鸣曲”。艰苦的生活在乐观通达的一群人眼里,又变得如此妙趣横生。

在易贡湖观测完毕后,科考队伍遇上了通麦附近公路塌方,无法通车,他们只能滞留在易贡。队友们乐观地说“是美丽的易贡湖留我们啊”。储备的食品不够,他们就自己上山采集蘑菇、木耳等野生食品,与藏族同胞、美丽的大自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种乐观向上、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激励科学家们取得了一個个引人注目的成绩。

经过高登义等人在雅鲁藏布江流域近三个多月的观测实验,他们终于完成了监测,获得了大量一手监测数据和资料。书中用详实、严谨的示意图展示了布拉马普特拉河—雅鲁藏布江水汽输送情况以及青藏高原平均降水量、雨季分布情况。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最终成为论证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的重要佐证。

严肃的科学考察活动之余,作者穿插讲述了然乌湖、易贡湖等地的传说故事,既吸引读者注意力,又春风化雨般地传播了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比如,据当地藏族群众讲述,南海龙王为了喝到易贡茶而调印度洋的水汽喷到易贡地区上方,形成降水,储存在盆地,从而形成易贡湖,这正好与科学家们研究的水汽通道的来源是印度洋相契合。人物故事与科学知识无缝衔接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科学原理,有趣不枯燥,让人愿意一读再读。

除了细致的文字叙述,本书还收录了数百幅珍贵的科考图片,这些照片有科考队员们跋山涉水、专心监测的真实影像,记录了他们用辛劳创造奇迹的历史瞬间;有湖光山色、雄伟壮阔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赞叹不已;有精美华丽的民族服饰、各具特色的民族器皿,像是将博物馆移到了书页之上,每一页都质感十足,颇具收藏价值。

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举,是一次勇于创新的跨界大合作,探索了科学与企业、媒体结合的新路。书中也全程记录了这次跨越,以让民众更近、更全面地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也对科学探险、科学考察有了直观的认识,有助于培养公众的科学思维,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书中有一则“农友关注世界第一大峡谷”的故事,河南的一位农民企业家看到电视上对徒步穿越大峡谷的报道,非常感动,自费来到西藏,申请加入徒步穿越队伍,尽管最终未能如愿,但很显然,这位农民企业家以及和他一样的普通大众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热情由此调动起来。这不也正是科学家们宣传科普行动以及进行科普创作的意义所在吗?

猜你喜欢

雅鲁藏布雅鲁藏布江中国故事
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晋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雅鲁藏布
雅鲁藏布
中国与孟加拉国在雅鲁藏布江河流治理中的合作与问题探究
西藏雅鲁藏布江区桥梁水文计算
雅鲁藏布江特大桥的临时钢栈桥结构计算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
大美尼洋河
雅鲁藏布(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