榛蘑人工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2019-07-01邓正正
邓正正
摘要:榛蘑为蜜环菌的子实体,是一种药食两用真菌。从榛蘑内生菌分离纯化、菌株优选、培养基筛选、菌材选择、出菇等环节综述榛蘑人工栽培技术研究进展,以期为榛蘑人工栽培提供技术支持,从而提高榛蘑产品的产量与品质。
关键词:榛蘑;蜜环菌;人工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9)03-0069-03
榛蘑是东北地区广泛分布的一种夏秋季采收的药食两用真菌,其为蜜环菌的子实体。目前榛蘑生产主要是林地自然发生和人工无序采摘的原始方式。野生榛蘑自然产量较低,无序采摘导致榛蘑野生资源日趋减少,而采摘不及时也会造成榛蘑老化,使得近年来野生榛蘑价格不断上涨。为保护榛蘑野生资源,提高其产量和品质,亟需开展榛蘑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1 蜜环菌及榛蘑概述
蜜环菌隶属于担子菌亚门、伞菌目、白蘑科、蜜环菌属。蜜环菌是一种以腐生为主、兼营寄生生活的兼性寄生菌,可寄生在多种针叶和阔叶树的树干基部和根部,导致树木根朽病或根腐病;其根状菌索可在寄主根部或土壤中越冬,使寄主连年感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蜜环菌的子实体俗称榛蘑、小蜜环菌、密环蕈,是一种药食两用真菌。榛蘑直径7~9 cm,表面密黄色或淡土黄色;菌盖中心多被有毛状鳞片,鳞片呈深褐色;菌盖肉质,幼时为半球形,后期逐渐展平,外沿常有放射状条纹;菌肉白色;菌柄圆柱形,内部中空或松软;菌柄与菌褶上部相连,具明显的菌环,乳白色,幼时为双层。榛蘑口感香甜,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如钙、铁、锌、硒、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及D-苏来醇等,经常食用可预防夜盲症、保护视力、增强人体对消化道及呼吸道传染病的抵抗力。榛蘑广泛分布于欧亚温带地区,我国河北、山西、黑龙江、吉林、浙江、福建、广西、陕西、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地均有分布。榛蘑于夏秋季生长在多种阔叶树根部、干基部、倒木、清林垛堆上、埋在土中的枝条上及草丛中。
2 榛蘑人工栽培技术
2.1 榛蘑内生菌的分离与纯化
蜜环菌是天麻和猪苓等名贵中药材的共生菌。蜜环菌类似线绳的黑色菌索侵入天麻块茎或猪苓等菌核后被消化利用,为本身无法进行光合作用的天麻或猪苓无性生长繁殖提供营养物质基础,共同形成菌根。范东茹等人从榛蘑中共分离出2株真菌、8株细菌,通过比较印迹法、组织分离法和研磨法3种方法分离效果得出研磨法为最适分离方法,其能使内生菌最大可能地释放出来,分离出的内生菌数量最多。NB培养基上分离出的内生菌比PDA培养基上分离出的内生菌多。
2.2 蜜环菌菌株优选
在天麻生产中,现有蜜环菌菌株变异、退化现象严重,因复壮困难,其优良性状极难长期保留。于海茹等人对分离获得的3个野生蜜环菌菌株进行母种、原种培养对比试验及箱栽试验,得出M1各项生物学性状优于其他2个菌种,其菌丝复活时间短、生长速度快,且与天麻伴栽效果较好,其生长速度与伴生天麻的产量呈正相关关系,这与王秋颖等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王彩云等人从黔西北地区野生天麻生长地长有蜜环菌的菌材上分离获得MHJ-1,MHJ-3,MHJ-6,MHJ-7,MHJ-8等菌株,根据菌索生长速度、生物量、分枝数量、生长势、菌索粗细、菌丝萌发和菌索产生时间、荧光反应强度等标准,筛选出MHJ-3为筛选菌株中表现最突出的菌株。柳玲玲等人比较了20种蜜环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得出菌株AM-06,AM-08,AM-12和AM-13均具有优良的生长性状,表现为有大量的白色菌丝、萌发和生长较快、菌索分枝较多、尖端幼嫩、菌索粗壮、韧性极好、菌索长满平皿后有浓郁的蕈香味。
2.3 蜜环菌培养基筛选
在自然界中,蜜环菌主要从富含枯枝落叶的土壤基质中获取碳源、氮源、无机盐及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在人工栽培培养基上,不同菌株表现出的生长特性差异较明显(见表1)。
由表1可知:对培养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碳源和氮源及其碳氮比对菌丝和菌索生长的影响方面。蜜环菌在不同的培养基上表现出不同的培养特性。蜜环菌对碳源的选择性较高,其在利用甘油、乙醇、淀粉等多种碳源时生长状况并不相同,以葡萄糖作为碳源时其生长状况最好。蜜环菌对氮源的选择性不高,不同的氮源对蜜环菌生长的影响有细微差别,以蛋白质作为氮源时其生长状况最好。蜜环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0 ℃,在37 ℃条件下蜜环菌停止生长,但在10 ℃低温条件下仍可生长。蜜环菌适于在微酸条件下生长,其最适pH值6.0,pH值升高或降低均会影响蜜环菌的生长。在培养基中添加一些附加物如菌材浸提液、胡萝卜营养液、豆油、乙醇等,有助于蜜环菌的生长。
2.4 蜜环菌适宜菌材选择
蜜环菌菌材通常选择木质坚实、容易接菌的树材,常用壳斗科的欧洲山毛榉、栎木,在某些地方也使用速生树种桦树、核桃。王秋颖等人发现酸角树、金叶子、厚皮香、桤木、西南桦的综合情况较好,均适合作为培养蜜环菌的菌材。
2.5 蜜环菌代料栽培出菇
黃瑞贤等人研究不同配方(阔叶树锯木屑、麦麸、蔗糖、石膏、水配方和枝条配方)及3种栽培方式(葡萄架下栽培、林下栽培和大田栽培)对蜜环菌出菇的影响,发现林下栽培菌床边缘菇多丛生、但菌床中间很少出菇,枝条配方菌种出菇较好,不同类型菌种出菇现象一致;葡萄架下栽培出菇好于大田栽培,菌床边缘出菇多但不齐、中间零星见菇,不同类型菌种出菇均不十分理想。这说明榛蘑人工培育方法还不成熟,要实现榛蘑商业化栽培需开展进一步的试验研究。
参考文献
[1] 周西贝.蜜环菌优化培养及生物活性的研究[D].太谷:山西农业大学,2013.
[2] 范东茹,张德岩,高智涛,等.4种东北食用菌内生菌的分离和纯化[J].中国林福特产,2015,5(138):36-38.
[3] 于海茹,王鑫,胡志强,等.半载天麻的蜜环菌菌株优选试验[J].食药用菌,2016,24(6):397-399.
[4] 王彩云,王永,严显进,等.黔西北优质蜜环菌菌株的初步筛选[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1):117-119.
[5] 柳玲玲,毛堂芬,朱国胜,等.优质蜜环菌菌株的初步筛选[J].贵州农业科学,2015,43(1):87-89.
[6] 刘太林,李黎,周正涛,等.六种蜜环菌固体培养基配方的筛选[J].北方园艺,2015(18):145-148.
[7] 梁艳,苏朝棉,周西贝,等.蜜环菌的优化培养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8,46(10):1 658-1 662.
[8] 黄瑞贤,高景恩,李世荣,等.榛蘑代料栽培出菇效果观察[J].蔬菜科技,2017,8(18):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