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参与、见证、感悟、行动
2019-07-01
技法借鉴
在主人公是第三人称的叙事散文里,“我”的身份该怎样定位,才能写出一篇接地气、有味道的佳作呢?本文给了读者四点启示:
一、参与者:显示完整的叙事架构。作为参与者,“我”不仅与老人之间有问答,有买卖,而且在缝纫店搬到东城后,“我”还“赶紧骑车去找”,听老人“滔滔不绝”的赞语。在这样的谋篇布局中,“我”不是一个处身事外的“看客”,而是构成人物关系的重要一方,这就使主人公看似呈散点状的故事有了相对完整的架构,使叙事更接地气,更有现场感。
二、见证者:传递人物的内心世界。文中“我”“参与”的目的是“见证”——见证环境的韵味和人物的内在美。根据“我”的目睹耳闻,文章写小布鞋、绣花鞋垫、雅致的布围裙,写老人“花白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戴着一副黑框老花镜”,“头也不抬”,只是“低声地招呼”,十字绣“中国梦,我的梦”还引发了一句“每个人都有一个梦呢”……这些都见证了主人公传承手艺的文化氣息、认真执着的生活态度和年老心远的价值追求;而在东城的见闻,则不仅见证了城市的文化传承,还见证匠人们的幸福感受,从而厚植了文意创新的根基。
三、感悟者:表达真实的人生思考。文中的“我”没有停留在见证层面,而是由外入“心”,成为生活变化和社会进步的感悟者。方法是:运用修辞手法,以“青草盈盈的田野”设喻,抒写对小店特有韵味的诗意感觉;运用“平展”“安静”“安逸”等形容词,直抒心底微澜;运用插叙,沟通老人与母亲的“千层底布鞋”,表达“生活需要耐心”的真实感受;运用整段文字表情达意——让“我”在东城的“小叶榕树下”静思,连用三个“激动”,抒发了“我”对新城市的赞美和作为百姓一员的温暖感。这样的感悟来自生活,鲜活朴素,带领读者体会城市执政者的为民理念,从而走向思考的高地。
四、行动者:升华文旨的当代意义。“我”虽然“回到家里”,但思考仍在延伸,于是有了新的行动规划——退休后到新街开小店做“老布鞋垫”“千层底布鞋”,以享受传承文化的“幸福味道”。如此收尾,不仅巧妙照应老人“每个人都有一个梦”这句话,给读者留下余韵,而且将“我”的叙事定位上升至“行动者”,彰显城市建设幸福指数的提升,强化了文旨的当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