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舅的“抗大”精神
2019-07-01空灵
空灵
创建于82年前的“抗大”,当时叫中国工农红军大学。1937年,国共双方确立了二次合作,中国工农红军大学从陕北瓦窑堡前往延安,并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林彪任校长,罗瑞卿任副校长。随着抗日烽火蔓延,1940年11月,“抗大”迁到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深入敌后办学,对外公开称“青年抗日联合纵队”。
我至少三次去过藏在太行山深处的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抗大”陈列馆,第一次是2008年深秋。当我听到讲解员解说“抗大”校训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立刻想起我五舅,一位九死一生的红军老战士。
虽然母亲说不上五舅部队番号,可她为我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你五舅一身灰色军装,骑高头大马,可威风了!为此,我推测五舅是骑兵。果然,翻阅资料获知1937年12月17日,八路军总部指示第129师第769团的4个步兵连和1个机枪连、1个骑兵连,组成东进纵队,由第386旅副旅长陈再道率领东进冀南,开辟抗日根据地。“东纵”先后进入钜鹿(巨鹿)、南宫、隆平(隆尧)等地,土匪武装见大势已去,纷纷撤出,东纵队对留下的保安队、伪警队进行改编。不久,第129师政治部副主任宋任穷率骑兵团抵达南宫地区,西进广平、曲周、平乡、南和等地,摧毁伪政权,建立抗日政权。不用说,五舅就在第129师第769团骑兵连,而非第129师直属骑兵团。
那时我好奇母亲讲五舅的故事为何总出现徐向前、刘伯承、邓小平等那些大人物名字。记忆中五舅不过一个古怪的老头,每天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擦拭“德国撸子”,擦拭完毕后将枪支装在腰间的棕色枪套内;他还习惯把瘦长的身躯端坐于油漆班驳的圈椅中,右手抚摸着腰间的手枪,久久端详着悬挂在西墙上的镜匾,忽然高声朗读起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更大的胜利”,读罢,宛如槐树皮一般粗糙的脸上露出从容的微笑。我为写散文《古怪的五舅及其秘事》,主动找母亲聊天,才了解到事情的来龙去脉。为加强对冀南斗争的领导,指导在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938年5月初,第129副师长徐向前根据八路军总部决定,率领第769团和第115师第689团、第5支队等部到达冀南,经过威县等战斗,扩大了冀南抗日根据地。半年后,师长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率第386旅主力和先遣支队一部进入冀南,根据斗争形势,确定依托广大乡村,依靠群众,坚持冀南平原游击战争,巩固抗日民主阵地的方针。他们在协助冀南地方党政机关继续执行减租减息和合理负担政策,改造乡村政权,加强群众的教育与组织工作的同时,还动员群众拆城挖沟,改造地形,三个月作战100多次,歼日伪军3000余人,粉碎了敌人的“扫荡”。最著名的是香城固伏击战,共毙敌250多人,活捉8人,缴获四一式山炮1门、九二式步兵炮2门、迫击炮1门,长短枪100余支,烧毁日军汽车8辆(《三八六旅战斗详报》)。
这个谜团解开了,另一个谜团迎刃而解。1939年春,受到严重创伤的日军,将扫荡重点向山地转移。第129师师部在对冀南平原的游击战争作了部署后,旋即率第386旅主力、先遣纵队第2团、冀豫支队、青年纵队第3团和骑兵团等部返回太行山区,投入保卫晋冀豫抗日根据地斗争中。我想,五舅没有跟大部队返回太行山区,反而转入隐蔽战线,定是与他熟悉当地环境、且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有关。地下交通工作是抗日斗争的一条重要战线,日伪军对交通线极力进行破坏,做地下交通工作,既需要勇敢又需要机智,原因是交通站的工作充满危险。1989年冀南交通邮政史料组统计,抗日战争期间,全区共有144个交通站站长和交通员牺牲。其中,威县牺牲在这条战线上,就有30人。
威县地下交通线共设5个站,从南宫镇南村路英海家起始,入威县境内,第一站为郭固村马连凤家,我姥姥家就在郭固村。当偌大的村庄没有犬吠之音时,五舅无声无息地进了大院,他凑近木格窗喊:“娘,我小五,开门。”姥姥麻利地拉开门栓,嗅到五舅身上一股浓烈的棉油味,肩膀上搭着一条沾满油渍的白毛巾,典型的食堂大厨打扮,院子里有他的自行车。五舅似乎回家只是看看老娘、弟弟和幼小的妹妹,只字不提部队上的大小事,趁夜色而来,又趁夜色而去。可到了第二天街上会出现传单,驻扎在贺钊的日伪军,到郭固村挨家挨户搜查。当村庄恢复寂静时,五舅像是从天上掉到村子里,他推着两轮的木头车,车上有梳子、篦子、胭脂、粉盒,还有各色棉线、丝线、针、顶箍,可谓五花八门。五舅手里摇动着拨浪鼓,“布—隆—咚、布—隆—咚”。
不管五舅扮作绸缎庄老板也好,扮作食堂大厨和货郎也罢,目的无非是借一个看上去光明正大的身份,这些正是“抗大”校训中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具体体现。
之后,我两次去前南峪抗大陈列馆,似乎成了一种习惯,总不由自主地拿“抗大”精神方程,去解析具有钢筋铁骨般意志和身躯的五舅。五舅两次被鬼子抓获。第一次在1941年前后,五舅骑自行车准备去鬼子活动频繁的重镇去张贴宣传单,却被鬼子逮个正着。鬼子问五舅同伙在什么地方?五舅说没有同伙,自己不过是食堂里的伙计而已。鬼子自然不信,承诺五舅说出同伙,赏他个官做做,五舅一言不发,被惹怒的鬼子开始对五舅进行肉体摧残,灌辣椒水、站刺笼、热铁烙身。鬼子把五舅装进麻袋,丢进乱草岗。一条条眼露凶光的大狼狗,可劲撕咬麻袋里那些尚有一口气息的活人,到了五舅跟前,嗅了又嗅,最终不感兴趣地从旁边绕了过去,原因是五舅用闭气方法,躲过一劫。夜半人静时,五舅从死人堆中爬了出来,几经辗转,又回到了大部队。
1944年初春,五舅再次被捕。鬼子先是用美色诱惑五舅,见五舅无动于衷,又以抓全家人相要挟,让五舅说出交通站地点,五舅内心一紧,可马上心一横,任由鬼子处置。无计可施的鬼子,把衣衫褴褛的五舅抬上闷罐车,押往沈阳,到煤矿上去当劳役。
鬼子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严密地监督中国矿工。表面上五舅像是被鬼子驯服,第一个下井,最后一个升井,即便枪托子戳在同胞身上,他也无任何反应。其实并非如此,五舅已经下定决心,把战场带到井下,他在寻找下手机会而已。日本宪兵常规巡逻,当最后一个宪兵握着“德国撸子”提醒大家不可以交谈,大摇大摆地从五舅身边走过时,只见五舅纵身一跃,鬼子没发出任何声音,手中的枪被缴。五舅在其他党员的掩护下,换上鬼子的衣服,突出重围,克服重重阻难后,寻找到大部队,继而,随同刘邓大军投入了上党和邯郸战役,后参加了淮海战役。在战场上,五舅的右腿被一枚子弹击中,由于战场救护条件有限,那颗子弹在五舅腿肚“入住”两个月余,才被剥离出来。朝鲜战争爆发,五舅又赶赴朝鲜战场浴血奋战,一直到战争结束。
之前,一直在思考一個问题,是怎样的信念支撑使得五舅在一次次生命受到危害时,如此泰然自若?难道他真的就不怕死吗?是前南峪抗大纪念馆的讲解员的一句话,让我顿时破解其谜。毛泽东主席曾在第二届抗大学员毕业时,激励学员要勇敢、坚定、沉着,向斗争中学习,为民族解放事业,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一切!显然五舅是把主席的叮咛牢牢刻在心坎上、骨髓里,用行动证明诠释了什么叫“抗大”精神。尽管我不敢断定他就是从“抗大”走出去的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