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活出自我的老师
2019-07-01刘明岚
刘明岚
做老师19年了,平时还以青年教师自称,殊不知已迈入中年。大半辈子,没有卓著的教学理论,也没有波澜壮阔的生活。有的是日复一日的悠悠岁月,简陋的三尺讲台。但回首,亦有欣慰和收获。
师范毕业后,来到一所离县城四五十里远的乡村小学。所在的桂集乡对教学要求非常严格,每学期都要进行严格的期末考试,此外还有不定期的年级抽考,再加上一学期两次的作业、教案大检查,压力很大。检查作业的同时也检查教案,许多老师为了能评上优秀教案,除了工工整整照抄教参外,便在教案空白处精心画上插图,刻意用红笔在空白处写上反思。一学期,就写下两大本厚厚的教案。一开始工作时,还跟着老教师在临考之前不停地刻蜡板,油印一沓沓的试卷给孩子做。临考之前,日日紧张。
教学头几年,我也和其他教师一样,忙得如转陀螺,乡里的奖状也得了一摞。但时间久了,我想这样可不行,自个儿累不说,教学能力也得不到提升,光拼工作量,学生也苦不堪言。
不关注名次,我也是历经多次心理斗争才释然。开始减少资料的购买、讲解,减少大量、反复的练习。学生写两遍能记住的词语,绝不让他们抄三遍。作业尽量布置得少而精。每次布置周末或假期作业,我都花心思布置一些既有益于提高语文水平,又能让学生感兴趣的作业。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教给他们一些科学的方法;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尽力把学生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脱出来。让我欣慰的是,学生期末成绩也不差。
把学生从作业、题海中解放出來了,自己也渐渐从机械的工作中解放了出来。少批作业,少讲试题,不再照抄教案,多关注文本,关注学生的语文积累。每日晨读带着他们背古诗词、成语,获益的不仅是学生,更是自己。
在乡村教学17年,两年前通过遴选考试调到城里工作。在这十几年中最让我引以为自豪的莫过于推广阅读了。乡村孩子手里除了几本作文选和童话,就只剩课本了,推广阅读是从孩子感兴趣的书籍和影片开始的。一次我在班里提到看过的一部电影《追梦小海豚》,我的介绍激起了孩子们强烈的观看欲,一大群孩子跑到镇上的网吧去看这部影片。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我便用班班通在课余时间为孩子们定期播放优秀影片,《南极物语》《海底总动员》《放牛班的春天》……一路看下去,孩子们的观后感不再是以前干巴巴的几个字了。
伴随学生的成长,自己也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尤其是适合孩子看的。在班里为孩子读《苦儿流浪记》《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双角犀鸟》时,孩子们为书中主人公的命运忧伤不已;读到主人公受难时,许多孩子眼里噙着泪水。阅读给学生带来了心灵的启迪。每周五下午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时间:午读加两节语文课全部用来读书和开展推广交流、交换书籍、展示笔记等活动。一个女生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读后感中写道:“为什么失去视力的海伦对大自然有那么生动的描绘,比我们拥有正常视力的人有一份更深的感触?那是因为海伦·凯勒的心是透明的,而我们的心灵被尘世所遮盖,变得麻木。”
徜徉在书的世界,无论学生教师都是特别快乐的。在书籍的滋养下,每个人都会活得更加充实。(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