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者的姿态

2019-07-01雒宏军

江西教育A 2019年5期
关键词:拜托教育者姿态

雒宏军

看到一篇小文章,题目是《一位日本小学校长开学第一天的讲话》。内容不多,就粘贴在这里。

校长说:

各位亲爱的同学,从今天开始你们是小学生了,我有一件事想拜托你们,我想拜托每一位同学,从今天开始,自己的事都由自己动手做。

还有各位爸爸妈妈,我也想拜托你们三件事:第一:要等待——要用爱心与耐心等待你的孩子独立完成他们自己的事。我们不是天生就能手脚麻利雷厉风行的,当孩子动作慢的时候,请耐心等待,请用最温暖的目光注视他们。每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都是在温暖的注视中成长起来的。

第二:要聆听——当你的孩子想和你说话时,无论你多么忙,请放下你忙活的工作或家务,蹲下身来,细细地聆听你的孩子想对你说的话。请不要拒绝孩子想要诉说的请求。与孩子之间的良好交流,就是在这样的点滴之间建立起来的。

第三:要询问——每天要制造家庭谈话时间,要主动询问孩子在学校、在外面的活动,心情和感受,让孩子感受到被关爱,建立信赖的亲子关系。

“自己的事情都由自己动手做”,这个要求并不高,但是,對于刚刚迈入小学的孩子来说,“自己做”却是一件很新鲜的事情,做了之后才会知道,很多事情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人活一辈子,很多受用一生的好习惯都是小时候养成的。“自己做”,一下子就抓住了教育的核心。对父母的希望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等待,是教育的心态,不要急,慢慢来;聆听,是交流的方式,做好聆听者,才会有沟通;询问,是关怀,亲情就是建立在关怀之上的。这些道理并不高深,也不神秘,听过之后,学生明白,家长清楚。

这个讲话的背后,更让人深思的地方却是教育者的姿态。校长讲话中,没有“希望”,没有“要求”,而是一再“拜托”,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大家都是可以坦诚相待、平等交往的朋友,对学生是这样,对家长也是这样。学生行为的养成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师生交往、生命交融的过程,也是家庭和学校相互影响的过程,教育者应当保持敬畏之心。说到底,这种姿态的背后,便是教育者对学生的尊重,对家长的尊重,对教育规律的尊重。无论校长,还是教师,概莫能外。

在一所学校里,有年轻教师因为无意之中喊了校长的名字,这位校长便恼羞成怒,像批评学生一般将这位年轻教师训斥了半天。还有个别校长,在例会上批评教师,用词不堪入耳,其实就是辱骂。这样的学校里,校长高高在上,脸色铁青,走路昂首阔步,对学生、教师不屑一顾,稍有过失,便是讽刺挖苦,或者破口大骂;教师则只能唯唯诺诺,谨小慎微了。校长与教师之间关系如此,师生之间关系又能好到哪里去?恶性的人际关系总是向下快速传递的,并有放大的效应。教师在校长那里找不到尊严,只好从学生那里去找了,很快,教师就会以盛气凌人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

今天的学校里,最好找的标语就是“以人为本”,最难找的行为却是对人的尊重。管理者不尊重教师,高高在上,颐指气使,率性而为,教师尊严权益时时被侵犯。教育教学中,教师只尊重“分数”,目中无人,为了追求成绩而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层出不穷。这些教育之痛有一个根由,就是教育者和管理者往往以错误的姿态出现在学校里,出现在教育场之中。

姿态是内心世界的表现,以什么样的姿态出现在学校里,出现在教育场之中,其背后就是对教育的认知。教育不仅意味着教育对象的改变,也意味着教育者的改变。教育不仅改变了学生的生命历程,也在教师的生命中留下深深的痕迹。“灵魂的召唤”是讲教育的深度,关爱、真诚、温暖、敏感、细腻、高贵,这些词语都关乎灵魂,它们本身便是对不平等的否定,更是对新的教育姿态的指向。(作者单位:陕西省眉县教育研究室)

猜你喜欢

拜托教育者姿态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攀爬的姿态
全新一代宋的新姿态
跑与走的姿态
拜托不要 不要疏离
拜托不要 不要疏离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阅读是最美的姿态
教育者应当不断充实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