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地震谣言的产生及应对
——以2018年8月13日地震谣言事件为例

2019-07-01龙柄丞

山西地震 2019年2期
关键词:谣言云南信息

郭 毅,冯 韬,龙柄丞

(云南省地震局,云南 昆明 650224)

0 引言

谣言长期存在于社会中,如今被较多研究者接受的是迪方左等人提出的定义,即“谣言是一些未经证实却被广为传播的信息,其内容具有不确定性同时暗示环境中可能存在潜在的威胁,能够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警觉”[1]。一直以来,网络谣言具有传导快速、影响范围大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有人曾提出相关部门需开诚布公、建构信任文化等应对举措。对于什么是地震谣言,有人认为虚假的地震信息即为地震谣言,但也有人认为地震谣言既包含虚假的地震信息,也包含根据这类信息产生的变异体。2018年8月13日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发生5.0级地震后,关于“未来几天将有更大地震、云南省地震局瞒报”等地震谣言在新浪微博等网络平台中疯传。文章以8月13日(以下简称8·13)地震谣言事件为例,分析此次地震谣言产生及发酵的主要因素,并对此次地震谣言事件的应对实践进行简要梳理。

1 8·13地震谣言舆情环境背景分析

微博于2007年登陆中国,但真正的发展始于2009年8月,新浪为国内最早推出微博服务的门户网站。微博在经过2 a发展后,发展势头迅猛[2]。截至2018年8月18日(即事件平息后),云南省地震局官方微博(以下简称云南局官博)拥有粉丝数180 462人,共发布微博5 711条。同时,笔者从云南局官博管理平台发现,在2018年8月13日通海第一次5.0级地震发生后,截至15日,云南局官博共发布微博53条,净增粉丝数为16 430人,阅读数为4 475 430人次,转赞评数为13 532次;截至16日(即通海第二次5.0级地震发生后),云南局官博共发布微博20条,净增粉丝数为1 468人,阅读数为1 901 586人次,转赞评数为4 795次。从以上数据分析看出,两次地震发生后,公众对这两次地震各类信息的需求度极高(见图1),而云南局官博也成为公众所信赖的信息发布平台。微博本身所具有的即时互动性、“裂变式”传播等特点也在此次云南局官博舆论应对中表现出来。

图1 通海舆情态势图Fig.1 Public opinion situation map of Tonghai

2 8·13地震谣言事件案例分析

2.1 地震谣言的定义

孙振凯等认为:“地震谣言是指来自没有地震预报发布权的单位或个人,带有地震预报内容(发震时间、震中和震级),并在社会上较大范围内传播,造成居民的心理和行为恐慌,影响社会正常秩序的信息[3]。”洪银屏等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地震谣言既包括具有准确三要素的地震预报信息,也包括对未来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信息[4]。”在此次8·13地震谣言事件中,谣言的主要类型是孙振凯等认为的这一种,伴随着事件的不断发酵,整个微博的舆论也渐渐走入塔西佗陷阱。

2.2 8·13地震相关谣言及成因

2.2.1 8·13地震相关谣言

2018年8月14日,云南局官博收到来自网友的反映,在其微信及朋友圈中有人发布消息,声称“今天中午1-3点严重戒严!通知下来的震级预计7~8级,请大家不要再待在家里了!这不是谣言不是谣言,是政府的通知!”或“通海已经拉警报,今晚12点至凌晨6点8~9.2级大地震,建水也在震区范围,大家赶紧做好预防措施”等(见图2)。这些谣言快速在网络中疯传,尽管云南局官博一再强调地震是不可预测的,并发布相关科普视频,但有些网友还是信谣传谣。随后云南局官博针对此事发布辟谣微博,“谣言的内容在变,花样在变,但谣言终究是谣言。面对地震谣言最科学的态度是不相信、不传播!!!”针对这些地震谣言,云南局官博做出回应,谣言才被渐渐平息,网络环境中的恐慌情绪也逐步得到缓解。

图2 微信、朋友圈地震谣言截图Fig.2 Screenshot of earthquake rumors in Weixin and Friendship Circle

2.2.2 8·13地震谣言成因分析

出现此次地震谣言事件,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一是地震预报当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一次地震发生后,普通民众最关心的问题为“是否还会出现余震以及余震震级等”问题。由于地震预报一直以来为世界性难题,对于未来是否还有余震,特别是余震震级大小等问题,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给造谣者提供了条件;二是8月13日的地震发生后,社会公众情绪处于不稳定状态。这种不稳定情绪,一方面来源于地震发生后相关单位的应对不当,另一方面是此次地震的震中位置较特殊,通海县曾在1970年发生过7.8级大地震,较为年长的当地人曾亲身经历过此次地震,故而很容易将两次地震进行联想,将这种联想夸大并告知身边的人,进一步增加了社会的恐慌情绪;三是云南省地震局与造谣者信息发布的责任不同。云南局官博作为云南省地震局的官方平台,对发布的信息需提前进行审核,对于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必须慎重,故而在回应时间上滞后于造谣者。同时还要考虑当出现应对不当等问题时,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对于造谣者而言,在信息发布时无需承担任何责任,夸大事实,甚至毫无根据。况且只要发布带有情绪化的语句,甚至逻辑不成立,也会在部分网民中引起共鸣,形成转发的局面;四是应对措施失当。在地震发生后两小时,笔者注意到网络上出现有关此次地震的谣言,将有关谣言进行截图,并发布微博要求造谣者立即停止造谣。但由于某些原因,该辟谣微博被要求删除。删除这一举动引发了网友新一轮的恐慌,认为官方删除辟谣微博代表谣言可能成为事实。对此,云南局官博在随后又补发一条微博,说明辟谣内容属实,请大家不要信谣、传谣。

3 应对实践

3.1 及时公布,有效应对[5]

地震发生后,云南局官博及时发布此次地震的相关信息,且对发布信息进行筛选,让网民在了解此次地震受灾等相关情况的基础上,减少了恐慌情绪。同时,针对一些攻击性较强、关注度较高的留言,云南局官博进行逐一梳理、甄别,及时回复,正确引导。

3.2 减少失误,冷静应对

在此次舆论应对过程中,对于“删除微博”一事,云南局官博进行了及时回复。同时云南局官博遵循“只说确定的话”的原则,尽量避免语言和逻辑上的漏洞。对于一些带有情绪的网民留言,云南局官博并未采取任何过激行为,只是通过发微博进行正面宣传,以进一步稳定其情绪。

3.3 借助友军,共同应对

在此次地震谣言舆论应对中,笔者还注意到,地震同行们的及时发声也有效缓解了部分社会公众对于地震局的舆论压力。尤其以四川省地震局官方微博为代表,在大量转载云南局官博内容的基础上,对造谣者提出严重警告等行为,赢得了多数网民的点赞(见第56页图3)。同时,笔者注意到,一些同行以个人身份、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在给广大网民科普的同时也回答了网友的有关提问,取得较好的舆论引导效果。

4 结语

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把关人”理论已渐渐失效,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正在逐渐模糊。如何应对各种网络谣言,已成为官方迫在眉睫需要思考的问题。文章通过一个地震谣言普通案例,在简述事件的基础上,对事件成因及应对方法进行了全面梳理,旨在为今后如何正确、及时地应对地震谣言提供参考经验。

图3 四川省地震局微博截图Fig.3 Microblog screenshot of the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 Sichuan Province

猜你喜欢

谣言云南信息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谣言π=4!
订阅信息
谣言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