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患者气管切开肺部感染的全面针对性护理效果及危险因素探讨
2019-07-01陈丽
陈丽
(江苏省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 江苏 盐城 224001)
“气管切开”属于临床上的一种有创侵入术,是抢救ICU危重症患者过程中常见的急救手段,能有效缓解患者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呼吸困难,但“气管切开”也存在弊端,主要是使患者气道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破坏了呼吸道的防御机制,易引起肺部感染,继而影响患者病情与预后,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1]。因此,如何避免ICU患者气管切开肺部感染的发生,是重症监护室医务人员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重症监护室从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56例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患者,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我院重症监护室从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56例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36例,女20例,年龄在36~72岁;转入ICU行气管切开术的时间是(7~11)天;脑出血患者23例、颅脑外伤患者20例、脑梗死患者8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5例。本组所有患者在行气管切开术之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梗阻症状,气管切开术后7~10天,通过痰液送检确诊为肺部感染。
随机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在做好基础疾病治疗的基础上,分析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的诱发因素,对照组给予抗感染治疗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全面针对性的护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用[n(%)]表示,行检验;组间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如表所示。
表 两组患者肺部感染治疗效果对比表 [n(%)]
可见,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治疗效果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 危险因素
ICU患者均为危重症患者,再加上行气管切开术,其免疫防御功能与呼吸功能严重受损,易导致肺部感染。临床上,ICU患者气管切开后出现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
①病情严重。ICU患者的基础疾病严重,有些患者甚至处于长期昏迷状态,只能通过输营养液与打鼻饲管流食的方式汲取营养,易造成其营养不良,抗感染能力明显下降,增加了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机率。
②某些药物的长期应用。ICU患者住院时间久,用药疗程长,有些药物(如:广谱抗菌类药物、制酸剂等)的长期应用会提高致病菌在患者口腔、咽部、胃肠道内的繁殖机率,从而诱发肺部感染[2]。
③环境影响。重症监护室接收各类危重症患者,若病房的清洁、消毒、通风及患者亲属探视人数与时间限定等工作落实不到位,极易导致病房内空气质量低下,这也将增加ICU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④医护人员的不规范操作。重症监护室的医护人员每天面对每种ICU患者,他们为患者行侵入性操作时,一定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若医护人员自身无菌观念淡薄,侵入性操作时技术不达标,操作不规范,消毒不彻底,细菌就有可能入侵患者体内,造成感染。
3.2 护理体会
针对气管切开后出现肺部感染的ICU患者,护理主要包括:
①基础护理。医护人员应为气管切开患者每天进行口腔及全身皮肤的清洁护理,更换气管切开处的敷料;每天定时帮助患者变换体位与翻身拍背,这样有助于痰液排出。对于昏迷患者,可视情况采用凡士林纱布盖住患者双眼,以加强角膜保护。在基础护理的整个过程中,医护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如:为患者进行侵入性操作前使用消毒液洗手,戴上无菌手套;注重患者所使用的各种装置的定期更换与消毒处理,气管内套管须采用戊二醛溶液进行浸泡消毒;患者雾化吸入管道实行“专人专用”制度,避免交叉感染[3]。
②排痰护理。医护人员应帮助ICU患者积极排痰,尽可能避免分泌物沉积至下呼吸道,护理对策是:定期叩背,对于清醒的ICU患者可在拍背后嘱咐其深吸气再用力咳出痰液;对于昏迷或不能自主排痰的ICU患者,可通过“吸引器”行排痰护理;对于痰液过于黏稠者,可给予雾化治疗;行体位引流,若ICU患者已出现单肺部感染,可取健侧卧位。
③环境护理。良好的ICU环境可以减少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机率。病房内应保持适宜的温度与湿度;定期开窗通风,每天用紫外线对室内空气进行定时消毒;每天对监护病房内地面与物体表面进行严格全面的清洁与消毒;重症监护病房须执行严格的探视制度,控制无关人员的随意进入,限定探视人数与时间等。
综上,采用针对性的措施对气管切开肺部感染的ICU患者进行护理,有助于患者康复痊愈,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