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疝气手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9-07-01刘薇
刘薇
(安顺市人民医院 贵州 安顺 561000)
疝气主要是指某一器官、组织离开原来正常解剖位置,往往为先天或后天所形成缺损处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疾病。现阶段常见疝气类型以以下几类常见:斜疝、腹股沟直疝、脐疝等。该病多见于小儿群体,男性患者发病率偏高[1]。随着小儿年龄不断增长该病可自行愈合,但多数疝气须接受手术治疗。现阶段临床对小儿疝气治疗以腹腔镜术式为主,包括以下几点优势: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性高,受到临床医患双方肯定。部分研究表明,对小儿疝气开展有效护理干预,利于后续疾病康复,进一步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文章就小儿疝气患儿予以综合护理干预效果进行以下探究,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入小儿疝气手术患儿80例,按照护理模式分为两组各40例,纳入标准:①纳入患儿经过临床医学诊断确诊;②经过患儿家属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③无影响本次研究顺利开展相关疾病。排除标准:①无凝血障碍、手术禁忌症;②研究开展前1个月未存在急性感染病史。对照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1~6岁,平均(3.6±2.1)岁,观察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1~6岁,平均(3.9±2.4)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入院后帮助家属熟悉病室环境,患儿会因陌生环境因素造成恐惧心理,因此,依据患儿基本情况、年龄制定合理心理护理。加强对家属疝气知识介绍,详细讲解病因、治疗方式及术后疗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综合护理干预,包括:①术前:加强对患儿、家属心理干预,往往患儿年龄偏小,因此,医护人员与家属联合加强对患儿安慰力度,同时向家属讲解疝气相关知识,包括起病症状、开展手术干预重要性及后续注意事项等,提高家长整体认知水平,安慰好家长整体不良情绪,利于后续手术治疗完成。②术中护理:可由资历较高护理人员陪同进入手术室,依据患儿情绪变化适当开展疏导、安抚工作,缓解麻醉干预期间出现不良情绪,确保后续麻醉顺利开展。同时器械护士加强与医师之间配合,缩短手术整体干预时间,手术干预期间严密监测体温变化,避免因体温过度造成一系列应激反应。③术后护理:术后告知家属手术干预效果及后续会引起并发症,积极鼓励患儿配合后续护理、诊疗工作开展,严密观察切口情况,避免切口引起感染影响预后。期间严密对患儿生命体征加以监测、巡视,一旦出现异常状况应及时做好处理,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利于粪便排出,避免因便秘影响后续机体康复。避免患儿腹部过度用力,教会患儿正确咳嗽姿势等,避免影响到手术疗效。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包括牵拉疼痛、切口感染、发热、尿潴留。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数据计算采用SPSS19.0软件,并以“χ2”、“t”对检验结果进行表法,“%”表示为计数资料、“±s”表示为计量资料。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率5.0%,低于对照组15.0%,两组差异有意义(P<0.05),见表。
表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3.讨论
疝气为普外科常见疾病之一,以小儿为常见患病人群,尤其为男性患者多见。往往造成疝气主要因素为局部组织薄弱、腹压增高引起,当患者患病后临床表现以腹股沟、阴囊部肿块,可回纳,并表现为牵引痛[2]。往往母亲更换尿布或幼儿入浴时发现。现阶段对疝气治疗措施以保守治疗、手术治疗为主。临床多数文献报道[3],1岁以下患儿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可自行痊愈,对未痊愈患儿可予以疝气带压往深环治疗。对1岁以上患儿早期不开展手术干预,随着疝气增大、症状加重,往往会以嵌顿、较窄为表现,威胁到患儿生命健康。早期对小儿开展综合护理干预,能利于病情后续康复,降低临床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表明,对临床小儿疝气患儿术式干预期间开展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P<0.05。术前通过开展心理护理,缓解家属及其小儿不良情绪,同时向家属讲解疝气相关知识,起病症状及术式干预重要性,加强对家长整体不良情绪安慰。术中护理人员加强疏导、安抚护理人员不良情绪,能确保后续麻醉顺利开展,加强与医师之间配合,能有效缩短整体干预时间。术后及时告知家属相关治疗疗效、并发症,积极鼓励后续护理、诊疗工作开展,严密观察切口恢复情况,一旦出现异常状况及时做好处理,避免影响到手术整体疗效[4]。
综上所述,小儿疝气术式开展患儿予以综合护理干预,能进一步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利于整体病情康复,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