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重症心力衰竭的综合治疗及症状转归评价
2019-07-01刘奇峰杜欣
刘奇峰 杜欣
(1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急诊科医学科 四川 成都 610000)
(2西藏自治区驻成都办事处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小儿心力衰竭通常由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是由心脏循环功能障碍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在疾病发作时应采取正确有效的急救措施来控制孩子的病情。左心衰竭可引起肺循环充血,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疲劳和面色苍白等,患儿出现烦躁不安症状[1-3]。为了改善患儿的预后,本研究选择我院100例2017年4月—2018年2月小儿重症心力衰竭患儿。随机分组,分析了小儿重症心力衰竭的综合治疗及症状转归评价,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100例2017年4月—2018年2月小儿重症心力衰竭患儿。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年龄2~10岁,平均5.25±2.21岁。男女分别31例和19例。小儿重症心力衰竭病程1~6小时,平均(3.72±0.56)小时。综合治疗方案组年龄2~10岁,平均5.27±2.27岁。男女分别30例和20例。小儿重症心力衰竭病程1~6小时,平均(3.78±0.52)小时。对照组、综合治疗方案组资料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案治疗,常规加强患儿的生命体征监测,保持合适体位,做好镇静护理,预防躁动,并维持呼吸道通畅,及时给予吸氧。
综合治疗方案组则采取综合治疗方案治疗。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针对性综合治疗。①病因处理。明确小儿重症心力衰竭病因之后,积极消除小儿重症心力衰竭诱因。②药物针对性治疗。给予地高辛口服,剂量0.02~0.035mg/kg,每天一次,并给予泛癸利酮10~15 mg/次,每天口服三次。两组均治疗1周。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疾病疗效;烦躁消失时间、心肌酶降低至正常时间;治疗前后患儿心室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
显效:心室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恢复正常,症状体征消失;有效:心室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等改善50%以上;无效:心室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的幅度低于5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百分率之和[4]。
1.4 统计学处理
SPSS15.0版本处理,技术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进行χ2、t检验;P<0.05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治疗效果
综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如表1。
表1 两组疾病疗效比较 (例)
2.2 心室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
治疗前对照组与综合组心室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相近,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综合组心室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变化幅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如表2。
表2 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s)
表2 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时期 心室率(次/min)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mm)左心室射血分数(%)综合组 50 治疗前 186.13±6.96 45.13±6.96 41.25±10.21治疗后 110.56±3.21 20.56±3.21 56.19±11.50对照组 50 治疗前 186.14±6.58 45.14±6.58 41.21±10.24治疗后 135.72±4.53 35.72±4.53 50.35±11.52
2.3 烦躁消失时间、心肌酶降低至正常时间
综合组烦躁消失时间、心肌酶降低至正常时间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观察指标比较(±s,d)
表3 两组观察指标比较(±s,d)
组别 例数 烦躁消失时间 心肌酶降低至正常时间综合组 50 1.11±0.21 2.13±0.21对照组 50 2.50±1.23 3.23±1.51 t-6.867 6.021 P-0.000 0.000
3.讨论
儿童严重心力衰竭是一种临床危重疾病,残疾率和死亡率很高。发病后,患儿出现肺循环血瘀,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和肝肿大等症状,需要及时给予救治,以免危害生命安全。综合治疗结合了对患儿的基础处理和治疗、诱因治疗和针对性用药治疗,可更全面改善患儿的病情,快速控制病情,缩短病程,最大限度地保证儿童的安全,大大降低儿童严重心力衰竭的死亡率,并减少对严重心力衰竭儿童的生命威胁[5-6]。
本研究显示,综合组疾病疗效、烦躁消失时间、心肌酶降低至正常时间、心室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综合治疗方案治疗小儿重症心力衰竭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