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将错就错
2019-07-01彭广军
文/彭广军
手机里跳出一条信息:参加普通话考试的人注意了,这些古诗的文字注音改了,若依然按从前读法就错了。赶紧往下看,其中有“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衰”不念“cuī”而读“shuāi”了;“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字,不念“xiá”而念“xié”了;一骑绝尘妃子笑的“骑”不读“jì”而读“qí”了……理由是现实中很多人读错,所以干脆改了。
此消息一出,很快引起热议,似乎更多的是反对声,为什么不让说错的人改?
次日教育部回应称:“古诗改读音”还未通过审议,仍以原读音为准。既然如此,我不妨也来说一下自己的观点,压根没有捣乱的意思。
毫无疑问,我是倾向于反对意见的。
尽管读错那些字音的人不见得是“文盲”,大学校长也可能读错,但他们没好好学习语文是肯定的,至于根本没有读过书的人,人家愿意怎么读,那是他们的事,大可不必较真。但是,凡认真读过语文书的人,且教书老师也认真读过书的话,唐代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的“乡音无改鬓毛衰”,唐代杜牧《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以及“一骑绝尘妃子笑”,如何准确发声不应该成为问题。
在漫长的时光长河中,文学作品传播速度缓慢、传播形式传统,却口耳相传保住了正确读音。也正因为其独特读音传达了这些诗词优美的声韵和意境,让千百年来的读诗人领略了诗境之精妙。怎么到了传播手段和方式空前快捷方便的今天反而要改了,且理由是“读错的人多”。
类似读音,一千多年来已经有了对与错认定,上学时因为读错没少挨老师批评,甚至考试因此丢了分的教训也是记忆犹新。现在倒好,“古诗改读音”方案一旦通过,如果还按照从前老师教过的读音来读,又错了,你说冤也不冤?
当然,冤或者不冤都不是根本性问题,问题是坚持正确或者向错误妥协才是关键所在。个中厉害不说,大家也是知道的,这些字现在常常被人读错,不是字的错,而是人的错,如果硬要将错就错,向错误看齐,我不服。如果真如此,想必今后读错音的字会越来越多。
要求文字读音亘古不变是不现实的,故而不是说绝对不可以改动,而是不赞成上述改读音的理由,错的人多了就照错的来改,但这思维逻辑就不成话。
说起来恐怕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但做起来常常被“法不责众”惯性思维所左右,为了迁就“多数人”,就做出一些啼笑皆非的事,过后还洋洋自得,很要不得的。
古诗词读音不准,会给人们阅读交流带来困难,进一步看,“迁就式”改读音的思维必定影响许多人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甚至颠覆人们对是与非的认知。当事情无是无非,错就是对、对就是错的时候,那才是真正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