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剂注射个体化在头颈部CTA中的应用
2019-06-30黄春榆陈康胤周玉祥
黄春榆 陈康胤 周玉祥
[摘要]目的探讨对比剂注射个体化在头颈部CTA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8月- 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CT室进行头颈部CTA检查8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施定量注射的作为定量组,采用个体化对比机注射的为个体化组,统计两组对比剂的用量和比较三条动脉CT值、及图像质量,分析对比剂注射个体化方案的可行性。结果对比剂注射个体化方法能显著降低头臂静脉伪影。提高颈动脉和椎动脉起始段的显示,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个体化组动脉强化更加接近370HU。结论对比剂注射个体化方案在头颈部CTA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头颈部;X线计算机;个体化;对比剂
[中图分类号] R8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 2019) 01-143-04
近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头颈CTA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检查,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1]。在影响头颈部CTA质量中,合适的对比剂注射方案是直接影响图像质量的关键。注射对比剂太多容易在头臂静脉产生硬束伪影,对颈总动脉、椎动脉起始段显示不理想;动脉血管对比剂浓度过高,也会导致血管狭窄程度被低估,微小病变显示不佳;而静脉过度显影,图像的后处理易受静脉影响[2-4]。因此,根据对比剂注射的原则和策略对注射方案进行探讨、调整和实践已成为趋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8月- 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CT室进行头颈部CTA检查80例患者,其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41 - 84岁,体重43 - 87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定量组与个体化组,每组各40例(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除外)。定量组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龄为(57.6+ 10.1)歲,个体化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 58.5±10.2)岁。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设备与扫描方法
采用GE Li#t Speed 64排128层VCT,NEMOTO双筒高压注射器,对比剂为碘佛醇( 350mgl/mL)。增强扫描参数:机架转速0.5s/r,512×512,层厚0.625mm,层间距0.625mm,螺距0.969:1,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65 - 480mA(具体值由机器自动调整)。
1.3 定量组注射方法
在扫描头颈部CTA之前,先进行小剂量测试,在颈总动脉分叉处(C4/C5椎间盘)划感兴趣区进行监测。即注射流速为4mL/s,注射量15mL,紧接着用生理盐水15mL冲管,延时lOs后开始同层扫描,每2s扫描一次,该层的对比剂浓度峰值过后立即停止扫描,然后用软件处绘制出时间密度曲线,得到峰值浓度P和转折点数n[5-6]。最后根据常规公式10+2n+2计算扫描延迟时间,用固定量碘佛醇(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H20067895)55mL,生理盐水(天津金耀药业有限公司,H12020995)30mL,注射速率4mL/s,进行头颈部CTA扫描[7-9]。
1.4 个体化组注射方法
先行小剂量测试,方法同定量组一致。得到时间密度曲线上的峰值p和转折点数n值后,由峰值p决定头颈CTA扫描时的注射速率(对比剂和生理盐水注射速率一致),见表l;峰值p和转折点数n共同决定CTA扫描的延迟时间10+2n+x(x为经验值-2 - 3s),见表2;最后根据头颈部CTA扫描延时时间10+2n+x一对比剂注射时间(s)+盐水的注射时间(s),其中生理盐水用量(mL)为造影剂用量( mL)的3/4 - 1/1.最后得出增强扫描时所需对比剂和盐水的相对用量。
1.5 图像处理及评价
把所有原始数据传至AW4.4工作站,进行CPR、MIP及VR等后处理,由3名有着丰富CTA诊断经验的医生以双盲法评价图像质量。
主观评价。注射侧头臂静伪影干扰程度分3级:I级:头臂静脉不强化或轻度强化,无伪影;Ⅱ级:头臂静脉有强化略有硬束伪影,但不影响颈动脉、椎动脉起始段显示;Ⅲ级:强化非常明显,并有高密度硬束伪影,影响颈动脉、椎动脉起始段显示[10]。
客观测量。两组主动脉弓、颈总动脉分叉处和大脑中动脉对比剂浓度的CT值,颅内静脉(上矢状窦)CT值,并将测得的两组动脉的CT值与350 -370HU(血管成像中适合显示血管内斑块对比剂浓度的CT值约为350 - 370HU)进行差值比较。
1.6 统计学分析
所有采集数据均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处理,主观评价采用两组样本等级资料和检验,客观测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主观质量评价
注射侧头臂静脉伪影的干扰程度统计结果见表3,其显示定量组普遍存头臂静脉硬束伪影(图l-2),严重影响颈总动脉起段及椎动脉起始段的显示;在个体化组不产生伪影或有轻度伪影但不影响诊断(图3-4)。说明了对比剂注射个体化方法能显著降低头臂静脉伪影。提高颈动脉和椎动脉起始段的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客观测量结果
定量组和个体化组测得主动脉弓、颈总动脉、大脑中动脉和静脉窦(上矢状窦)对比剂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3 血管强化与最佳CT值的差值比较
并将定量组和个体化组测得的动脉CT值与370HU进行差值比较,得出个体化组动脉强化更加接近370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名诊断医生均认为个体化组的图像质量比较高,血管内的无头臂静脉硬束伪影,动脉对比剂浓度适中,颈部和头颅静脉显影不明显,后处理较为简单。
3 讨论
3.1 影响头颈CTA成功的因素
64排螺旋CT扫描速度快,探测器宽,为头颈CTA成像提供了良好的硬件保证。所以影响头颈部动脉血管强化程度的因素主要有患者因素和对比剂因素。患者有关因素有:体质量(体重和身高)心输出量(血管循环时间)、血容量、血管状况等,其中体重是影响血管强化程度最重要因素[11-13]。
3.2 对比剂总量优化
在常规的注射方案中,对比剂用量均是一个固定值,而没有个体化。由于体重与血管的强化成负相关,碘负荷量与血管的强化程度程正相关[14]并且心肺功能好坏也会对血管强化产生影响。这样就会造成体重大或者血液循环时间慢的患者头颈部血管中的对比剂浓度较低,对诊断造成影响;而体重小的患者或循环时间快的患者,对比剂的量又相对较多,使得头臂静脉中的对比剂残留太多,造成硬束伪影。本研究个体化注射方案采用了小剂量测试技术,避免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经过个体化公式得出该患者的对比剂最佳用量。其对比剂用量为( 43.2±6.3) mL。此外,与常规的注射方案相比,降低了对比剂对肾功能的危害[11]。
3.3 对比剂注射速率
理想的头颈CTA应该是在动脉血管内的对比剂浓度峰值维持时间进行扫描的。增加对比剂注射速率可以使对比剂峰值提前并且峰值升高,对于体重大或循环时间慢的患者,其头颈部血管中的对比剂浓度能始终保持足够的强化(> 350HU)有利于斑块显示降低对比剂注射速率可以使对比剂的峰值延迟并且峰值降低,对于体重小的患者或循环时间快的患者,可以减少对比剂用量,使对比剂峰值不至于过高(< 450HU)进而掩盖非钙化的软斑块检出及影响血管狭窄程度的判斷[4];本研究中对比剂注射速率是根据小剂量测试的峰值决定的,小剂量测试峰值低的,在头颈CTA增强扫描过程中增加注射速率,对于峰值高的则降低流速,做到对比剂流速的个性化。
3.4 盐水的影响
本研究中盐水的用量约等于对比剂的3/4- I/I,此方法可以尽量增加对比剂的使用效能以及头颈血管的强化程度,此外,该方法减少对比剂的播散,减少了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硬束伪影。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是,对于超大体重(>lOOkg)或者心肺功能差、血液循环不好的患者,小剂量( 15mL)测试存在无峰值的可能,必须加大剂量(如30mL)重新测试。这样势必会加大患者的对比剂用量和接受更多辐射剂量,如何避免加大剂量重新测试,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总之,个体化注射方案保证对比剂浓度稳定在合适CT值范围内,优化头颈CTA成像强化效果和提高了血管重建质量,为诊断医生提供了可靠的诊断图像。
[参考文献]
[1]张龙江,卢光明.CT血管成像静脉注射碘对比剂的原则和策略[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1,45 (6): 597-599.
[2]袁姝娅,龚建平,胡爱武,等.CT冠状动脉成像个体化注射技术的临床研究[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5,25 (4): 519-522.
[3]曹希明,黄美萍,郑惠君,等.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在256层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J]_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5):757-760.
[4]崔燕海,黄美萍,粱长虹,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对比剂浓度选择优化[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27( 12):1753-1757.
[5]李明利,金征宇,张云庆,等.多层螺旋CT头颈部低剂量对比剂血管成像的可行性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24 (3): 214-217.
[6]彭磊,孙殿敬,赵洪全,等.64层螺旋CT头颈联合CTA扫描参数与对比剂剂量最佳匹配选择[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27( 7): 948-951.
[7]唐小锋,刘玉明,李忠维,等.64层CT头颈动脉成像优化方案的可行性分析[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9,8( 6): 415-417.
[8]培伯格(Pelberg,R.),(美)马泽(Mazur,W.)著,吕滨译.心血管造影CT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61-63.
[9]王帅,石磊,郑敏文,等.双低剂量对比剂和最佳单能谱成像在头颈部CTA中的应用价值[J].国医疗设备,2016,31(7):9-11.
[10]李立,钱伟军,刘芳,等.低剂量对比剂联合生理盐水在头颈CTA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 (9): 30-32.
[11]余洁,张翱,文兵,等.低剂量扫描与低浓度对比剂联合迭代重建CTA在颈部血管模型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6,32( 8): 1272-1276.
[12]王智清,张凌,陈耀康,等.双源CT头颈部CTA对比剂注射方案的对比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5):812-815.
[13]牛朋影,蒋磊,刘渊,等.双能量CT不同技术在低剂量对比剂头颈CTA图像优化中的对比[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7,33( 2): 285-289.
[14]李杨,隋庆兰,刘霞,等.头颈部血管造影中应用256层螺旋CT低管电压、低浓度对比剂及个性化对比剂用量的可行性[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6,32( 4): 609-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