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山灌区支渠测流存在问题与建议
2019-06-29张体刚
张体刚
(聊城市位山灌区管理处,山东 聊城 252000)
位山灌区是黄河下游最大的引黄灌区,有效灌溉面积34.47万hm2。多年来,灌区已形成了以农业供水为主,兼顾工业、城镇生活、生态环境、跨流域调水等多元化供水结构。灌区地处温暖潮湿的季风气候区,具有“春季干旱、夏季易淹、晚秋干旱”的特点,上游来水和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供需水矛盾突出。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提高测流精度,提高灌溉管理水平,在灌区内大力推进节约用水,以提高水的利用率。
1 影响支渠测流精度的原因
1.1 管理粗放,认识不到位
由于受历史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及技术条件等因素限制,灌区支渠建设严重落后。工程虽然实行分级管理,但是地方部门管理粗放,维护管理责任难以落实,有些支渠形成了有人用、没人管、没人建的状况。群众普遍认为建管是政府的事,“等、靠”思想严重,对支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受益群众对公用设施不爱惜,甚至人为随意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
1.2 测流设施缺乏、方法滞后
大多数支渠上没有专用测站或测桥,能测流的也只是利用就近的生产桥采用绳吊流速仪或测杆进行测流。此外,对流速——面积法中与流速系数的取值、测点的数量和垂线的数量有关的应用还存在一些误差。还有部分支渠只能目测,使用估算的方法,施测资料精度低,使灌区“流量包段”,计量到口门的工作难以开展。
1.3 人为因素
一是支渠测流者都是灌区的灌溉管理人员,年龄、技术水平不同,再加上支渠线路长、点多、量大、面广,职工思想上难免会有波动。二是水尺零点的设置,水尺刻度的描绘和水位的观测误差。这些人为因素在支渠测流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存在,影响测流精度。
1.4 断面不规则因素
经过十几年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灌区干渠配套已基本完善,但支、斗、农、毛渠设施不完善,多为土渠,淤积阻塞严重,从支渠闸到测流点有大量淤积,过流时无法观测到实际水位,很难掌握断面宽度、垂线布设、测点流速、水深等相关数据的变化。
2 解决问题的对策
2.1 采取有效手段,进行科学管理
在灌溉管理方面,要采取科学的管理方式,加强细节管理,向管理要效益,要将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地方政府要针对农民用水户协会出台水费提留政策,使水费用于支渠的建设管理中,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要将建管任务分解到每家每户,并与惠农、支农政策挂钩,对一些外出务工的农户,通过以资代劳的形式参与支渠的建管,扭转重建轻管的现象。地方单位可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分配,可采取个人承包等形式,进行专业管护,拍卖经营,逐步形成有效的运行管护模式。
2.2 加快支渠测流的自动化、信息化建设
通过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统一考虑水的输配、灌溉技术和作物用水需求,实现按需、按量、按时间供水,减少水资源浪费。为适应灌区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使得每一条渠道上下游、左右岸均衡受益,在现有的测水量水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测水站点网络及测水量水设施建设,在分干渠上建测桥、测站,引进适合灌区支渠测验的先进水文仪器,如水位自动采集传输系统、水量自动测流系统……。以XZ-3型通用智能流速仪计数器为例,在牛王支渠与原始测流方法测流测得实际数据对比如表1。通过分析知:系统误差 x1均=0.43%,x2均=0.92%,流量误差均满足测流要求,XZ-3型通用智能流速仪计数器测流数据偏离程度很小,可见支渠测流的自动化、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必不可少。
2.3 强化测流队伍,提高整体素质
测流是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一是需要测流人员严格按照仪器规范仔细操作,精确转数和历时,避免仪器带来的误差和人为操作的干扰[1]。二是购买专业书籍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或者是聘请专业技术老师集中传授知识,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短期与长期相结合、个人与单位相结合等方式定期、不定期搞培训,提高测流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增强解决测水量水中疑难问题的能力。三是应大力引进灌溉专业人才,合理优化人员,要保证测流人员的相对稳定性,对不能胜任工作的要给予调换,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灌区支渠测流专业队伍。
2.4 加大灌溉工程配套建设
以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为主,加快分支渠道灌溉配套设施建设[2]。做好干渠以下渠道的疏通连通、节水改造,提高输水效率,满足抗旱排涝需求,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对已经衬砌而破损的渠道,改造时尽可能采用混凝土现浇衬砌方式。对新建支渠应采用有利于防冻胀的浆砌石衬砌形式。
表1 测流流量对比数据表
3 结语
目前在位山灌区引水困难、水量减少和测流精度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整个支渠管理工作仍需要不断提高和完善,以提高水的利用率,实现灌区灌溉效益的最大化,这也是建设全国一流的现代化新型生态灌区的要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