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为何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9-06-28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认真学习和领会这些重要论述,对我们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
习近平指出,这些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就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的精神气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2013年6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因此,培育和踐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同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具体实践相契合,还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营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助力我们坚定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文化自信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文化软实力的较量上,文化软实力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话语权、规则制定权的关键因素。在这样的形势下,要在世界上有所作为,首先要坚定并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仁义”“和合”“和平”“均等”等思想;承载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理念;“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命境界;“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为规范;“正心诚意,修齐治平”的心性修养……更容易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所理解接受。而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软实力,更具长久的影响力、感染力和穿透力。
事实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已走向世界,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认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一系列难题的重要启示,值得全人类共同珍视和爱护。
(《光明日报》 2019.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