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比谁更“土”

2019-06-28徐江

综艺报 2019年12期
关键词:王晶港片鱼子酱

徐江

有那么几天,手机和电脑上的娱乐资讯,都是关于林志玲嫁人的消息和议论。

当然林志玲结婚被热议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她嫁了日本天团的歌手。想当年汤唯嫁给韩国导演,蔡琳嫁给中国演员,虽然也很轰动,但都没有这一次“爆棚”。中日联姻,在这六七十年间一直是个让大家回味无穷的谈资,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有粉丝认为AKIRA貌似没有林志玲挣得多,长得也不如林早先的某演员男友。其实结婚又不是合办公司,只要当事人没意见,外人纯属瞎操心。说到长相,我觉得AKIRA倒是吻合我们过去在影视剧里看到的日本男性的气质,有几分东洋式的硬朗,这种“野兽版小生”配以嗲出名的林志玲,审美上倒是符合“东亚版美女与野兽”的思路。

说起审美,今天年轻的影迷歌迷可能不知道,二三十年前,在内地视港台影视带动的时尚为“洋”的年代,日本娱乐界对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演员的影响,甚至要比好莱坞大得多,几乎每个大名鼎鼎的香港歌星的代表作里,都有几首填了中文词的日本流行歌。至于台湾歌手,从邓丽君到陈升,歌喉中那广受追捧的悠扬颤动的拖腔,其实来自于日本的“演歌”技法——属于日本歌曲里的“民族唱法”,挺土的。

娱乐中的“洋”与“土”充满着变数,从来都不是绝对。无论对于受众,还是对于创作者,都一样。王朔的小说和相关影视,一提七八十年代北京青年的时尚,必有“老莫餐厅”点缀其间,当时应该时髦得不得了,可现在一想,实在是“土”——俄餐里最金贵的是鱼子酱,北京的大院孩子,虽说一生下来就比外省孩子见多识广,可当年兜里毕竟也是没有几块钱的。后来当“倒爷”可能挣了点儿钱,但点来的鱼子酱跟俄罗斯本地高档餐厅里的鱼子酱是不是一回事,说不定也是一个微妙的话题。

文艺怕重复。一个元素老出现,人们就会腻。李乃文、殷桃主演的剧集《爱情的边缘》,剧情和表演都还可以,可到了煽情桥段和片尾,动不动就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让人直想换台。俄罗斯歌曲好听的很多,非跟一首较劲,活活给整“土”了。

“土”和“洋”的演变,许多时候也跟主创内心愿意停留的时代有关。前一阵王晶的《追龙2》上映,网上许多反馈说不如《追龙1》,还有嘴损点儿的说:“也就是剧集《插翅难飞》的电影版”,都多少有失公允。两部《追龙》是两个时代的故事,也是王晶作为香港导演,非常用心打造的、传递城市时代风貌的作品。喜欢这一部里的时代氛围,不一定同样喜欢另一部里的时代氛围,这是很正常的事。至于拿几十个小时长度的《插翅难飞》和一个多小时的《追龙2》相比较,则多少有抬杠之嫌。两种体裁的作品,各有闪光之处。以表演论,我喜欢前者里的燕赵国彰,也同样喜欢后者里的梁家辉。

《追龙2》离爆款差一点儿,但没有“晶黑”们说得那么不堪。它的主要欠缺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影像语言不够炫,开始部分的时尚感不够,显得“土”(一半在导演的审美,另一半可能在太想忠于90年代的历史感觉,忽略了现在观众对观感消费的要求,束缚了视觉方面的想象力)。2.片中缺少颜值担当,过去那些经典港片、港剧,基本上都是在大明星们最具颜值的年龄段拍出来的(《纵横四海》也好,《新龙门客栈》也好,《大时代》也罢);近年,有性价比的年轻港星太少,导演又貌似对内地30岁上下的这一茬演员不够了解。3.长度和容量都单薄了一些(王晶及其团队忽略了国内观众近年被国内外大片培养得有些偏爱120分钟左右长度了)。

还有一个感觉:有些“北上”的香港名导,主观上一直在努力与时俱进,审美上似乎却没能做到。过去内地观众看片,港片在他们眼中被视之为中文电影里的“洋”。可伴随着资讯时代和网络时代来临,还有什么国外当代和影史上的优秀作品他们看不到?今天还在拍片的导演们——无论新老,作品稍微不努力一点,很容易就沦为这类观众眼里的“土”。比起这十多年崛起的郑保瑞、梁乐民、陆剑青这一代香港导演,老一辈名导的影像语汇也确实明显有落伍之感,这是《海王》和《驚天魔盗团》的时代,不努力真的就会“土”得不行了。

猜你喜欢

王晶港片鱼子酱
鱼子酱中有“海洋的味道”吗
老面孔成为港片最后防线?
婆媳育儿“持久战”:隔辈亲究竟是爱孙还是误孙?
印尼洞穴艺术:最早的“叙事”记录
兰楠、王晶作品
港媒:贺岁港片怎么了?
重映影片能否再掀怀旧热潮?
试吃鱼子酱
简析韩国电影对港产电影的借鉴
这笔账怎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