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国有我》:传承五四精神 展示青年奋斗担当

2019-06-28刘学波

综艺报 2019年12期
关键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系列报道强国

刘学波

从4月29日到5月3日,湖南卫视《午间新闻》栏目推出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系列报道《强国有我》。节目讲述5位奋战在新时代不同战线上的年轻人的故事。他们中有扎根湖南怀化山区的农村特岗老师,有在新疆阿拉山口对抗风沙的铁路信号工,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为火箭加注燃料的火箭分系统指挥员,有超级工程“深中通道”项目上的桥梁工程师,以及海南三沙坚守海岛9年的年轻雷达兵等。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他们以实际行动书写了当代青年人的新时代风貌及奋斗精神。

策划先行

突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爱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说,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

在新时代发扬五四精神,最根本的就是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把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行,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强国有我》系列报道选取的5位主人公,都是将个人命运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中的优秀青年代表。铁路信号工付天宇和一代代建设者一起,扎根新疆阿拉山口,保障铁路运输安全。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下,这里连续5年出口货物总量位居全国铁路口岸第一;清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于新辰,投身祖国航天事业,24岁时就成为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火箭分系统上最年轻的指挥员,工作8年,他已经参加了嫦娥探月、北斗卫星组网等世界级的工程;来自内蒙古的草原汉子冯玉祥,34岁就已经在珠江口的超级工程“深中通道”项目中,负责伶仃洋大桥这样的重要节点性工程建设,而粤港澳大湾区的宏伟蓝图,也因为他们的努力即将变为现实。

这些新时代的年轻人,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也让人生价值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得以发光发热。

讲好故事

展现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奋斗担当

奋斗是青春最鲜亮的底色。《强国有我》系列报道充分运用讲故事的方式,用细节凸显主人公性格。比如山村篮球教练张琼琼,两次放弃到城市工作的机会,扎根山村7年,将山村小学篮球队带到了全国第三名,用篮球给大山里的孩子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窗口,他也以教育扶贫的方式阻止了贫困的代际传递;“天涯哨兵”黄志勇,在西沙群岛守岛9年,他和战友们克服高温、高湿、高盐、高日照的“四高”问题,苦练杀敌本领,保卫着祖国的海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指挥员于新辰在某次发射前发现推进剂泄露,毅然冒着生命危险钻进火箭舱,最终排除故障,保障了火箭的顺利发射。

《强国有我》系列报道的5位主人公,在攻坚克难中挥洒青春的汗水,展示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担当。新时代中国青年唯有不断奋斗,勇于担当,才能接好历史的接力棒,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先锋力量。

锤炼“四力”

青年记者在实践中成长  

《强国有我》系列报道的主人公,都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该系列报道的记者,也全部都是90后青年记者。报道更加注重从年轻人的视角,去挖掘新时代中国青年身上的优良品质,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讲好青年人自己的故事。同时,这些年轻的记者,也在这次操作实践中,锻炼了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

为做好这组报道,栏目组的年轻记者们远赴中国和哈萨克斯坦边境的新疆阿拉山口,在大风中记录报道对象的工作和生活,这里每年有180多天是6级以上的大风天气;在祖国最南端的城市三沙,记者在西沙群岛与守岛官兵同吃同住,忍受着难耐的天气,也切身体会了“天涯哨兵”为国守海疆的艰辛;拍摄“深中通道”建设者時,记者跟采访对象一样,把轮船当成公交车,乘坐两个多小时的轮船,前往海中央的伶仃洋大桥施工现场进行采访;到武陵山深度贫困地区采访体育特岗老师的记者,连续一周每天和采访对象一起在大山中奔走。

《强国有我》系列报道的5个拍摄组不惜脚力,深入基层、深入现场,开动脑力、眼力,去发现细节故事,再通过合适的表现方式,展现给观众。对于这些年轻记者们来说,这次采访既是践行“四力”的一次生动实践,也是一段在实践中增长本领、收获成长的旅程。

(作者系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午间新闻》栏目制片人)

猜你喜欢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系列报道强国
报纸系列报道的新闻策划研究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科技兴邦 创新强国
70年强国梦圆 70面行业旗帜
长征火箭,例无虚发
央广推出“一带一路”五周年系列报道 精雕细琢正当时
“北斗港”再发两星
秦晋争霸
对央视“走基层”系列报道的分析研究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