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教科书怎样讲述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2019-06-28艾木拉江·艾山江
艾木拉江·艾山江
阿富汗赫拉特省兒童在苏军坦克残骸旁玩耍。
20世纪70年代末,在国际事务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就是苏联武装入侵阿富汗。这是美苏冷战军事对抗的重要组成部分,深陷阿富汗战争泥潭也被认为是导致苏联垮台的重要原因之一。2019年是苏联发动阿富汗战争40周年、从阿富汗撤军30周年。如今的俄罗斯是怎样看待这一历史事件的?笔者以俄罗斯中学历史教科书为例,探究俄罗斯社会对此事件的认知。
俄罗斯中小学没有统一教科书,不同地区可在多种版本的教科书中自行选择。目前俄罗斯官方指定的教科书出版社有莫斯科教育出版社、德罗法出版社、阿斯特列里出版社等。本人选取Л.Н.阿列克萨什金那编写、莫斯科Мнемозина出版社2012年版9年级世界历史教科书《二十世纪的世界历史》为例,因为该教科书具有一定代表性。该教科书以“阿富汗实验——一个历史性的证明”为题,叙述1978?2004年的阿富汗局势变化,涉及苏联入侵的内容只包括从1978年阿富汗民主共和国成立到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这一段时间。
强调苏联对阿富汗的经济援助
该教科书在介绍苏联入侵之前阿富汗国内情况时,重点体现阿富汗在经济上的落后。“农业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60%。土地所有者占农村人口的2%,拥有适合种植的土地的30%。租赁土地者要向土地所有者支付收获物的一半。超过一半适合播种的土地没有得到种植。与此同时,该国大部分供消费的粮食和其他食品需要进口。工业仅占GDP的3.3%。在该国200多家工业企业(主要是农业原料加工)中工作的共有4.4万人。阿富汗约有250万人处于游牧和半游牧生活方式(当时该国总人口约为1650万人)。普什图人有超过一半的人口生活在部落关系中。”20世纪70年代阿富汗的经济如此落后,因此需要进行改革。1978年美苏冷战臻于顶峰时期,两大阵营都在全世界拉拢帮手,扩展势力范围,而且呈现苏攻美守态势。阿富汗位于亚洲心脏地区,远离美国而与苏联接壤,正是苏联南进政策必经之地。当时苏联和阿富汗是“友好邻邦”,号称“手足情深”。苏联对阿富汗出手大方,在经济军事方面对阿富汗全面援助,因此该教科书通过对阿富汗经济数据的强调,宣传苏联入侵的原因:援助经济落后的邻邦。
声称引导阿富汗走社会主义道路
上世纪70年代,阿富汗局势动荡。1973年7月阿富汗国王查希尔(1933?1973年在位)被首相、其堂弟达乌德推翻,阿富汗成立共和国,达乌德任总统,清洗政府中的亲苏派。1978年4月,在苏联的支持下,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策动政变,推翻达乌德,该党总书记塔拉基上台执政,建立阿富汗民主共和国,宣布建设社会主义制度。该教科书表述道:“1978年4月起义后上台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PDPA)领导人宣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并(在未来五年)‘向社会主义过渡”。阿富汗经济情况的各类数据表明,所谓快速“向社会主义过渡”对阿富汗是一个巨大挑战,并不符合实际,但得到了苏联的鼓励。“阿富汗‘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一计划得到了苏联领导人的支持,因为它符合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倾向观。” 在短短五年内,阿富汗政局在苏联的背后支持下,从共和国变成民主国,一眨眼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阿富汗的政治剧变自然成为苏联插手的理由——引导社会主义兄弟发展。这样一来就方便了苏联把干涉阿富汗内政变成所谓“自家的事儿”,便利自己南进政策的实现。教科书对苏联入侵阿富汗以后的所作所为,是围绕着阿富汗的社会变化、经济发展而编写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土地改革的法令:首先是关于减少无地和土地贫困农民的债务,取消高利贷,然后颁布进行土地改革的法令。从中农手中没收部分土地。失地农民获得了土地,但没有出售土地的权利。”教科书的这种表述是为了体现,正是因为苏联的支持和帮助,阿富汗有了变化,得到发展。
武装“进入”“保护”阿富汗
1978年4月起义后,阿富汗人民民主党上台执政。次年9月,人民民主党发生党内分裂斗争,政府总理哈菲佐拉·阿明杀死党的总书记塔拉基,自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兼总理。“党组织的竞争在1979年底导致了政治动荡。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的领导人、革命委员会主席塔拉基被他的同事阿明推翻并被杀害。苏联领导层决定介入事件。1979年12月,在苏联特种部队对政府大厦的袭击中,阿明死亡。苏联军队进入阿富汗,卡尔迈勒成为党和国家的首脑。社会主义建设仍在继续。”教科书这样叙述阿富汗内部的分裂斗争和塔拉基、阿明的先后丧生。塔拉基曾留学于苏联,是亲苏派,而阿明留学于美国,是亲美派。70年代苏联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双方都施行控制中亚枢纽地区的战略企图,都希望在阿富汗建立亲自己的政权。因此,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内的斗争背景是美苏对抗。阿明上台后试图摆脱苏联控制,声称要与美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必然成为苏联在阿富汗施行政策的路障。苏联担心失去对阿富汗的控制,决定采取军事行动。总之,苏联对阿富汗的武装入侵,是以保护阿富汗社会主义政权的名义进行的。在俄罗斯教科书中,苏联不是“入侵”,而是“进入”阿富汗。
反对派的抵抗得到阿富汗人民的支持
为了抵抗苏联入侵,阿富汗国内成立了反政府武装的抵抗力量。教科书叙述反对派的抵抗时体现出阿富汗人民对反对派的支持。“土地改革的法令在改革实践中和其他法令的实际实施中,遇到了农民的阻碍。许多农民加入了反政府的武装力量”;“反对党发起了一场反对政权的公开斗争。建立武装队伍——阿富汗圣战者伊斯兰联盟。在巴基斯坦和伊朗组织了100多个营地和培训中心,使用西方军队教官带领培训。内战……导致成千上万的人死亡、城镇和村庄被破坏。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和解措施。1987年,纳吉布拉成为该国的新总统。1988年,巴基斯坦、苏联和美国在阿富汗达成了一系列政治和解协议。根据协议,所有的苏联军队在1989年2月15日之前从阿富汗撤出。”教科书没有写出苏联撤军的原因,战争的过程也是简述而过。值得关注的是教科书写上了这样一句话:“1988年,巴基斯坦、苏联和美国在阿富汗达成政治和解协议的同一年,苏联最高委员会谴责1979年通过的决议——关于进入阿富汗的决定。”
苏联武装入侵阿富汗当时就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就是证明。当时包括中国和美国在内的60多国家集体抵制莫斯科奥运会,16个国家在开幕式运动员入场时没有打出本国国旗,而是打出国际奥委会会旗,颁奖时亦以奥委会会旗和会歌代替本国国旗和国歌。
1979年3月阿富汗出现危机时,总统塔拉基向苏联求救,但苏联拒绝出兵。阿明夺取政权后无视苏联提醒,将塔拉基杀害。俄罗斯军事史专家、阿富汗战争时期的苏联将军亚历山大·利亚霍夫斯基,在战后出版的《悲剧和勇敢的阿富汗》一书中认为,阿明杀害塔拉基是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导火线。但从教科书的文本描述中不难看出,教科书作者认为苏联“进入”阿富汗是对阿富汗的援助、帮助和引导,是正确的举动,而不是入侵,这是俄罗斯历史教科书中总体体现出的观点。
总体来看,40年之后,俄罗斯历史教科书没有回答苏联武装“进入”阿富汗的原因,也没有对这一历史事件给予正确判断和评价,而只是从阿富汗内外形势的变化的角度来叙述这一事件的。这与俄罗斯相关解密档案所反映出的历史事实有所不同。笔者认为,这是由历史教科书的作用和意义决定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反映的是国家培养青少年历史观、世界观的总体思想方向,是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问题,有着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凝聚力的意义。因此教科书与学术研究领域的成果有着不同的结论。对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描述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对苏联形象的认知。可以看出,俄罗斯在此问题上的立场,体现了国家权力通过教育塑造国家形象和影响的作用与方式。
(作者为东北师范大学民族教育学院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