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色彩在空间中的情绪体验

2019-06-28陈希

流行色 2019年3期
关键词:认知色彩情绪

陈希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色彩的情绪效应及其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并延伸讨论关于空间设计中色彩的情绪引导,包括空间氛围营造,心理感知探索及空间与情绪的关系建立。文中通过不同人群情绪认知特点、情绪体验的类型及现象的相关内容整理,以此强调色彩对于人类行为心理的干预及情绪体验的强化作用,使人们重视设计中色彩的科学运用。

关键词:色彩;情绪;认知;行为心理;情绪体验

一、不同人群的情绪认知特点

1.老年人情绪认知

我国于2000年11月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在2010年人口普查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比重已达13.32%。老年人口的逐年递增,使得关于老年人居住及生活空间的研究备受重视,老年人的生活现状及情感支持成为设计的重要参考指标。

关于情绪认知方面,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的下降,室内活动时间占比较大,对于内部空间带来的情绪影响感知较为深刻。优良的采光,极佳的视觉及听觉感受,会有效提升老年人的亲缘边界及空间归属感。

心理层面上,由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肌肉萎缩,身形变矮,力量减小。这一系列的变化为老年人的行动带来不便。同时也很大程度上为其带来心理上的挫败感,自我认知中安全感的缺少,知音不在儿女异乡的孤独感等,会使老年人产生焦虑情绪。

空间需求上,相较于年轻对于功能多样及个性表达的需求,老年人受其稳定的审美、涵养及学识影响,更加倾向于追求便于操作、易于识别同时沉稳雅致的色彩空间。空间的体量也应适中,不易过于空旷冰冷而使老年人安全感缺失。也不易过于局促狭小,不便于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增加其抑郁感。

2.青年情绪认知

青年人的情绪认知处在逐步形成并趋于稳定的时期,情绪感知相比于中老年人更为强烈,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及可变性。干扰其情绪感知的因素众多,情绪体会中消极与积极共存,相互交织。

由于青年人情绪感知的稳定性处于发展阶段,其受到感知因素的影响较大,更倾向于灵活多变,交互体验强烈的空间,视觉体验中因个性化需求,青年人的喜恶差异较大,但整体上更偏重于活力、冒险精神及前卫涵义的体现。对于色彩的敏锐度较高,色彩的情绪转化较快。因此,在个人空间中其情绪状态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自身的空间风格。

3.儿童情绪认知

我们对于儿童的定义是年龄不大于十四周岁的孩子,目前该年龄段人口占比为总人口的16.61%,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个阶段是人们识别自我个体,感知世界的重要时期。生活环境对于儿童良好习惯形成及情绪的认知起到关键的作用。环境优劣直接干预到儿童对于外部世界的联接。

这个阶段儿童的行为从心理层面多处于无意识活动时期及有意识探索的启蒙期,自我边界的定义会随着环境及周边人群而发生改变。这种以无意识为主导地位的感知活动对其今后的成长影响深远。儿童的视觉感知、触觉感知、嗅觉感知更为立体全面,他们会将外部感知吸收进行自然处理产生自我思维,这种过程有别于青年及中老年人。对于外部环境更为客观,较少的参入主观思维及文化因素。儿童有着较高的色彩敏感度,对于空间中的高纯度、高明度的色彩有较为活跃的反应,充足的自然光源、色彩丰富、造型多变的空间受到他们的喜爱。他们对环境有极大的探索欲望,好奇所有的新鲜事物,包括色彩绮丽、造型独特以及空间尺度夸张等环境要素。

二、色彩的情绪体验类型

1.心理象征性

人们能够通过多年的生活、社会经验及自身的文化修养对本没有涵义的色彩进行心理层面的概念界定。这种界定会因国家、地域的不同而产生分歧,比如对于红色的解读,东方文化中多表述为幸运与喜庆,而在很多的西方国家中,红色则蕴含着危险及动乱。这种通过视觉感知,迅速转化为心理效果的过程,使人们产生群体心理共振,依此进行色彩的丰富创造。

2.文化主观性

人们对色彩的感知会引发联想,这种联想相较于色彩的象征性,更加主观,并带有明显的文化意味,具备更深层次的情绪联接。比如提到青绿色,人们联想到王希孟创作的绢本畫卷《千里江山图》,从而对青绿色的感受从单一的色彩象征转换到意境十足的山水幻境之中,悠远连绵之感便被赋予在青绿色的色彩中,使其具备了文化主观性。再如人们看见白色,会联想到无印良品的产品设计,从而拓展联想至原研哉“无何有”的设计理念,因为对白的理解更加丰富,由“无”至“有”产生更富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多方式多渠道多角度的联想,人们会从色彩中体会复杂的情绪及意境,有时还会包含宗教等神秘的主观性情绪。这种文化主观性也存在完全个人的感知及体验,比如Facebook的网页设计为蓝色,几经设计更迭始终未变。这是因为Facebook的创立者Mark Elliot Zuckerberg其实是一个红绿色盲,他只能分辨出蓝色:“蓝色对我来说是色彩最丰富的颜色。”而因Mark Elliot Zuckerberg的个人原因造成了其品牌的颜色选择,并给予的企业特定的色彩文化(图2-1)。

3.视觉印象性

笔者这里提到的视觉印象性指人们对于色彩的下意识形象转换。这里因个体的年龄、性别、生活经验及教育内容会造成形象转化的偏差,但也同时存在共性。无论偏差还是共性,皆可以成为创造者的土壤,以此呈现更好的创作目的。比如看见蓝色,孩童产生蓝天的形象转换,而女人联想到飘逸的长裙或是加入了蓝色橙皮酒的玛格丽特调。而男人联想到戴尔、大众汽车的logo。这种差异性为蓝色提供了丰富的形象转换,赋予其形象化的含义。

三、色彩在空间中的情绪现象

1.空间情绪现象

(1)进退感

因为人眼对光波的感知存在一定的限制范围,人眼晶状体对色彩的呈像调节造成了进退感。波长在550nm以上的暖色会在人眼视网膜上呈现内侧映像,波长低于550nm的冷色光在视网膜上呈现外侧映像。内侧与外侧映像形成了视觉中的空间进退,造成红、橙、黄的前进及绿、蓝、紫的后退现象(图3-1)。同时,纯度也影响着色彩的进退感,高纯度的色彩前进,低纯度色彩后退(图3-2)。而色彩的明暗关系也会在对比之下,产生视觉的进退感知,同一画面中的高明度色彩靠前,低明度色彩退后(图3-3)。同一物体之下,低明度背景使物体产生前进现象,而高明度背景则是物体回退。此外,材质的不同也影响着视觉的进退感,鲜艳明亮的暖色调及光滑表面的材质具有前进效果。素净暗沉的冷色调及粗糙表面的材质具有后退效果。如暖调柔和的木材可以让空间包裹提升温馨感,而冷调反光的石材及金属板材则加大了物理空间的距离,使人与空间产生心理距离,提升空间的肃穆及未来感。

当我们进行空间设计时,色彩的进退属性会对空间的物理感知产生影响。比如,大型场所中出现形体夸张的亮黄色隔墙会有效降低空间的空旷感,卧室的暖色壁纸使得空间具有包裹感,提升心理安全性,更易入眠。相反,当我们想在有限空间中加大宽敞感,便需要使用简洁的造型,光滑反光的材质肌理,加入低纯度的冷色色彩,使空间界面回退,产生距离效应。比如,观览空间的设计为了提高观览的舒适性及展品的突出性,各个界面会以低彩度简洁明了的设计构成,柔和的灰白调使展品突出醒目,同时,使观览过程清晰舒适。

2.形态情绪现象

(1)大小感

物体的形态的大小从视觉角度,受到物体本身体积及其色彩和材质的影响。波长较长的暖色色彩及拥有较高明度的色彩于视网膜内侧成像,具备视觉外张性,因此带来物体较大、轮廓较模糊的视觉印象。而波长较短的冷色色彩及明度较低的色彩于视网膜外侧成像,具备视覺内聚性,从而造成物体较小、轮廓较清晰的视觉感受,如图3-3,直径大小相同的圆形,因为其色彩的冷暖差异,造成右侧内部圆形较小的视错觉。再如相同大小的棕色沙发从视觉上要小过米白色沙发。

(2)轻重感

我们先来看一组对比图(图3-4),图片里棉花和石头是我们熟悉重量感的两个物品,而人们提到棉花想到的颜色多是白色而石头则多是黑灰色,这种物品所属颜色带来的色彩联想往往形成色彩本身轻重感的认知,因为白色“轻于”黑色。

通过视觉特点及日常生活认知的累积,我们可总结出明度及纯度偏低的色彩带给所属物品及空间重质量的感觉。相反,明度及纯度偏高的色彩则带给其物品及空间轻质量的体验。在人们所处的空间环境中,我们常常因为对颜色轻重感的固有认知而产生视错觉现象。

3.感知情绪现象

(1)强弱感

高彩度与低彩度相比,视觉感知更加强烈;有色彩环境比无色彩环境强烈;色彩的强烈程度也受到色彩面积及与背景色的对比关系有关,面积大及与背景对比关系强烈的色彩更易被看见,形成视觉强感。其中,有色彩系中红色的视觉强度最高,黑色白色的对比关系最强烈。当我们需要强化空间的时尚感,强调节奏性时,往往会采用高彩度或强对比来提升空间的强感,而塑造平和禅意或商业极简的空间时则恰恰相反(图3-5,图3-6)。

(2)闹静感

闹静感既包含空间节奏的直接体验也同时反映着人们内心的情绪,如平静与焦躁,悲伤与欢喜。暖色、高纯度及高明度色彩本身具备热闹感,而冷色、低纯度及低明度色彩具有静谧的感觉。而色彩的强弱对比也影响着闹静感,平缓和谐的对比带来平静舒适,活泼多变的对比带来兴奋及愉悦感,冲突相斥的对比带来内心的躁郁及戏剧性。如梵高的中期画作《阿尔勒的卧室》中黄配蓝,红配绿的高彩度撞色加上扭曲的空间透视表达形成了画面的不安感,展现了梵高当时抑郁癫狂的精神世界(图3-7)。

四、结语

色彩的感知存在着群体及个体的异同,老年人、青年人及儿童的心理及身体差异;不同文化背景及地域的人群差异以及个体人格及生理特点等均造成色彩感知的区别,研究的目的是整理人群及个体的异同,以此将色彩与情绪的关联科学化、可预见化。文中详细分析了三类典型人群的普遍情绪认知特点;色彩的心理象征性、文化主观性、视觉印象性情绪体验类型及色彩的空间情绪现象(远近感)、形态情绪现象(大小感、轻重感)、感知情绪现象(强弱感、闹静感),为空间的情绪感知提供色彩设计的思维,以此指导空间设计实践。

参考文献:

[1]孟晋,王珊,王冰冰.养老建筑公共空间色彩设计初探[J].华中建筑,2016.

[2]李琳.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6.

[3]刘艳.“虚实相生”—试论室内空间中的情绪体验[D].西南大学,2016.

[4]孙艳,乔峰.室内空间中的色彩设计[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5][日]朝仓直巳著,赵郧安译.艺术·设计的色彩构成[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认知色彩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神奇的色彩(上)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