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企业管理视角下多校区大学管理体制研究
2019-06-28赵瑶赵乐华
赵瑶 赵乐华
摘要:多校区大学是指在原校区所在校区周围或行政区、市、省之外建立一所或多所校区的办学机构,既为高校自身发展也为本地区提供所需的各种教育服务。以首都“双一流”多校区大学的管理体制为对象,能进一步寻找影响国内多校区大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并借鉴连锁企业管理经验完善多校区大学管理体制。
研究内容主要着眼以下几方面:首先,阐释连锁企业视角下多校区大学管理的理论内核,连锁企业管理体制与多校区大学管理体制的内在联和研究全新视角。其次,分析首都“双一流”多校区大学的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原因;最后,借鉴连锁企业管理的现有优势,提出问题解决的路径。
关键词:多校区大学;连锁企业;管理
1前言
国内多校区大学是指在原校区周围或所在区、市、省之外建立一个或多个校区的办学机构,既为高校自身发展也为本地区提供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种形式的教育服务 ,其形成主要由于政府政策引导,发展空间受限及资源配置的需要等等。同时,与单一大学相比具有校区分散、学科齐全、情况复杂、规模巨大的独特性 。据统计当前进行多校区大学建设的“双一流”大学和普通高校的比重分别是82%和85% ,说明多校区大学已是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但由于缺乏政策引导,发展理念滞后,资源分配不平衡,不同校区学生与教师履行权利和义务区域归属问题等问题导致政府、社会对多校区大学态度不一,其管理亟待转型。
以首都“双一流”多校区大学的管理体制为研究对象,一是紧跟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对分校区建设与管理的引导;二是国内“双一流”大学与普通高校相比整体办学水平高,办学历史相对较长,管理经验相对丰富,且首都“双一流”大学有34所,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数量最多,其中多校区大学有27所,占比79%,取样具有代表性,调查具有可实现性;三是经济结构转型,社会对高级人才和高质量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要求对“双一流”多校区大学的管理进行探讨。本文着眼连锁企业区域资源共享管理经验,以期为多校区大学管理的发展战略、权责划分以及信息管理提供新思路。
2连锁企业化视角下多校区大学管理体制概念解读
2.1理论内核
2.1.1多校区大学管理体制
多校区大学的管理,既要在单一高校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外部关系协调、资源调配,还要注重校区间的沟通、协调、反馈 ,进而解决范围扩大、人事迁移的干扰,提高管理效率;人性化解决新旧校区的融合问题,使各个校区真正融为一体。
2.1.2連锁企业管理体制
连锁企业是指多个分店组成一个整体的企业形式。其管理是企业将自己所拥有的商标、产品、专利、专有技术、经营模式等以特许经营合同的形式授予被特许者使用,被特许者按合同规定,在特许者统一的业务模式下从事经营活动,并支付相应费用 。
2.2内在联系
多校区大学管理与连锁企业管理看似大相径庭,但二者同属于管理范畴,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上又有相互借鉴之处。
从遵循规律角度看,多校区大学遵循教育规律,培养高质量人才,提供社会服务,进行科学研究,引领区域文化发展。连锁企业管理遵循企业发展规律,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实行自主管理,实现盈利目的。
从管理角度看,多校区大学管理与连锁企业管理都面临着跨地区组织管理带来的发展、融合、分工、沟通、协调与反馈问题。连锁企业管理已体现其在跨区域融合管理、组织管理、服务管理、创新管理的竞争优势与影响力 。这些问题是多校区大学管理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从管理角度看,多校区大学管理可以借鉴连锁企业的管理优势,突破发展困境。
2.3全新视角
着眼连锁企业化管理多校区大学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如何制定校区关系动态化发展目标;如何加强校园品牌文化精神的影响;如何划分多校区大学管理的权责 ;如何构建灵活的多校区大学管理体制。
3首都“双一流”多校区大学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根据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结果,首都“双一流”多校区大学经过数十年的经验积累,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同时,也存在以下问题。
3.1各校区独立性不一,校际融合度参差不齐
首都“双一流”多校区大学,有“跨区”“跨市”校区之分,“跨市”校区独立性相对高于“跨区”校区。而“地矿类” 已脱离原校区独立办学,有单独院校代码,独立性最强,所以单分一类。三类校区独立性不一,在共享信息和校园文化建设上也各有不同。
3.1.1校际共享信息获取渠道不完善
根据对首都“跨市”多校区大学、“跨区”多校区大学和“地质矿业类大学”校级共享信息渠道的调查,各类学校主分校区获得彼此信息的渠道主要是学校官网和教师提供。分校区被调查者表示主动通过其他渠道了解主校区的信息人数多于主校区。除“地矿类”大学被调查者认为其各项共享信息渠道建设相对完善之外,其他两类被调查者在多校区大学共享信息渠道的了解上基本都集中在某一两个主要渠道上,说明多校区大学校际共享信息渠道建设仍有待完善。
3.1.2校园文化精神建设重视度不够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根据对问卷数据的分析,多校区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多注重图书馆、校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造校区硬件基础,但除“地矿类”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注重较为均衡之外,其他两类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对校园文化精神层面的影响建设仍不到位。
3.2各校区固有资源不同,校际资源分配不均
根据上文对首都“跨区”“跨市”多校区大学的调查数据对比可知,分校区在教师影响力 和学科建设方面均衡度不够。
3.2.1教师影响力分校区关注度较弱
教师影响力是教师客观职业、社会地位和主观人格、学识、性格等对学生的影响力度。首都“跨区”、“跨市”、“地质矿业类”多校区大学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教师对不同校区的影响各异,认为教师对所在校区影响较大的被调查者一般位于原校区,分校区次于原校区。且所在校区管理问题上的调查显示,多校区大学分校区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上仍有困难,说明教师影响强弱的重要因素是不同校区教师素质仍有差异。
3.2.2学科建设分校区重视度不高
根据对首都“双一流”多校区大学管理体制的问题调查显示,选择学科建设有待加强的人数占比较多。但主分校区对比发现,分校区被调查者更注重所在校区信息技术建设和财务
管理能力方面的问题。说明多校区大学分校在办学初期,多注重对物质基础的打造,对高校立足的重要非物质因素——学科建设重视度仍需加强。
3.3多校区发展前景广大,分校区发展方向模糊
调查数据表明,无论主校区还是分校区的调查者,多认为多校区大学发展前景广大。相比之下,分校区被调查者对多校区大学的发展前景更为看好。但首都“双一流”多校区大学分校区的调查数据显示,分校区被调查者多认为分校区应重视校区发展策略,说明多校区大学在发展方向上,策略制定仍在摸索之中。
4连锁企业化视角对现存问题的规避和解决
4.1和谐校区关系 制定动态化的发展目标
企业战略是为达到其目标而采取的行为 ,战略目标指企业在实现其使命过程中所追求的长期结果,是在一些最重要的领域对企业使命的进一步具体化。
连锁企业动态战略目标,如图3-1所示,基础目标是法律关系,通过合约确
图3-1 连锁企业动态战略目标层次
立双方的法律义务和责任。中间目标是合作关系,指双方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之上对合约的理智遵循。最终目标是战略伙伴关系,指双方不断找到新方式以便为彼此带来更高价值,共同探讨如何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
多校区大学要突破传统单一定位,校区关系目标定位层次可分为隶属、隶属合作、合作、战略伙伴关系(如图3-2所示)。
图3-2 多校区大学校区关系动态化目标层次
短期基础目标是隶属关系,即以原校区为中心,分校区的一切治理模式、管理形式、资源配置听从总校调配。理论上能缓解原校区短期空间不足的现状,但长期距离过远会导致信息传达不完善、地区成果争议等问题。
过渡目标是隶属合作关系。校区间在法律地位上是隶属关系,院校代码保持一致,多校区发展总战略由原校区制定,但实际通过委托代理方式,将一部分支配权、使用权和管理权通过契约形式给予各校区,逐渐向多校区系统 发展。分校区部分权利得到保证,但校区地位不平等。
中间目标,也即合作关系。各校区法律地位平等,但分校区是独立法人,原校区与分校区以委托代理形式签订契约,原校区可通过签订合同参与校区管理。优点是各校区地位平等,缺点是各校区联系纽带淡化。
多校区大学发展的最终目标应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校区间法律地位平等,院校代码不同,以契约形式进行合作,分校区和原校区共同拥有所有权,分校区拥有所在校区的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原校区和分校区在彼此发展目标中都是重要组成部分,形成良性竞争的氛围。
4.2突出学校特色 重视校园品牌文化建设
连锁企业品牌形象战略是指企业管理者将企业的经营理念及营销策略等因素融入策划之中,通过传播手段将其传达给消费者,使消费者对品牌形象产生认同感和价值观,以赢得消费者信赖的一种规划活动。
由上文可知,多校区大学分校区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多注重对图书馆以及校内基础设施的打造,对校园文化精神塑造的关注相对较少。分校区在重视物质基础影响的同时,也應重视校园品牌文化精神建设,首先要明确影响多校区大学品牌形象主要因素是的培养高质量人才,重视对校区所在地方的精神引领,塑造良好的社会声誉。其次要明确高等教育资源有限,在开展分校区建设之初就做好考察、调研,结合所在地区特点和原校区特点形成分校区特有的品牌建设风格;再次,强调多校区大学整体统一性的同时,使校区软硬设施上的标志能直观体现学校的发展理念,形成特有的品牌识别系统,并进行校内外的有效宣传和推广。
此外,教师影响力是多校区大学品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校区大学应建立有保障的人才引进机制。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前提下,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通过社会组织筹措、企业合作投资、科研项目研发等渠道,建立一套合理稳定的资金筹措方案。保障教师集体利益的同时,呼吁主校区教师的奉献精神,引领有担当、有能力的教师到多校区大学分校区发挥作用。最后,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多校区大学品牌建设的长远意义。
4.3明确管理重点 清晰校区管理服务方向
当前连锁企业内部组织管理重点在于连锁企业整体的凝聚力。注重总店与分店的相互评价,进而增强分店自身的竞争力。
首都“双一流”多校区大学问卷调查显示,分校区办学管理的重点多是管理体制制定、财务管理权利、信息网络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但教育的目的是育人,多校区大学分校区在发展过程中应首先明确自身的责任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高校管理应服务于育人
,服务于学科建设。要对原校区学科建设有全方位的把握。重点审查地方对不同学科专业的的规定,根据我国高校学科设置条例、标准和地方人才需求进行合理的学科建设。
因此应赋予各校区相互监督评价的责任,通过校区间竞争给予各校区危机感,保证多校区大学整体活力。同时,原校区对各个分校区的学科分布需求和排名进行评价,分校区要对原校区的义务指导、法律援助、信息提供等服务进行评价,二者评价具有同等的地位(如下图所示)。
4.4减少财政依赖 拓宽校区建设资金渠道
连锁企业吸纳资金的办法在于推广企业品牌,增强产品竞争力,尤其是增加加盟的附加值,吸引加盟店的加入,推动企业发展。
基于此,多校区大学的发展不能完全依赖政府扩大财政性拨款,可以通过建立专业化基金会,吸收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捐赠;成立校友会,吸纳校友的资金;同时,加强同本地区其他高校的联系,成立多校联盟校友会(如下图所示),整合高校校友资源。
4.5开展灵活互动 构建全渠道校际沟通方式
在信息整理上,连锁企业采取线上线下全渠道服务策略 。包括“四到”(如图3-6所示):一是知道,确保顾客第一时间知道商品信息;二是找到,帮助顾客找到最近门店;三是买到,门店要不缺货不断货;四是得到,使顾客得到满意的商品。
多校区大学全渠道校级沟通渠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如图3-7所示),将各校区线上线下信息进行充分衔接共享,使信息平台建设达到四个要求:一是“指导与服务”。具体表现为原校区对分校区的指导设置“渐放式”系统,即将一部分管理权利逐渐给予分校区,并通过系统将决策、规划、管理、监督、评价的运作过程在信息系统确切呈现,分校区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开始将指导集中于分校区战略规划;服务采取“渐进式”精细化措施,设置服务管理平台,加强对各分校区情感、现实的实际需求的关注。二是“知道与领会”,各个校区都能在线上网络平台,线下宣传媒体上了解当下各校区有效信息,并通过配套信息充分理解与领会。
三是“找到与结合”。各校区要建有完善的线上线下信息库并不断更新,用于提供对以往信息的筛选、查询,根据其管理现实需要将其划分不同系统,各系统间功能互补。四是“协作与运用”,即将原校区以及分校区重要信息进行收集、分类、汇总,充分保证总校、各分校区不仅能分别提取信息,对重要信息提取也有总平台提供,使信息灵活、有效地在校际间及分校区各部门使用。
图3-7 多校区大学全渠道校际信息沟通渠道示意图
5总述
基于多校区大学管理和连锁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从教育规律和管理规律两方面找出二者目的、任务的不同之处及其在开展跨地区管理过程中的内在联系,立足首都“双一流”多校区大学的管理体制现状,总结出当前国内多校区大学发展方向模糊、融合度和灵活度参差不齐、資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并借鉴连锁企业管理的现有优势,提出解决现存问题的路径,一是制定多校区大学科学动态化的发展目标;二是注重分校区品牌建设,提出加强多校区大学品牌精神影响的举措;三是明确总校对分校区管理服务功能。四是拓宽校区吸纳资金的渠道,减轻财政性依赖;五是构建全渠道信息沟通策略,信息整理方式采取全渠道战略,将信息指导与传达反馈服务、信息获取与领会、信息搜集与分校区实际需求、校区信息协调与有效运用等系统地设计在信息管理之中,以期为解决多校区大学管理体制中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路径。
此外,本文研究主要是基于多校区大学自身理论角度的研究,对多校区大学管理与社会、政府的关系研究以及系统设计较少,后续要继续相关文献、案例、数据进行研究、调查和分析。
参考文献
[1]肖怡.企业连锁经营与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2015.
[2]克拉克·克尔.大学之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文祺,刘煜磊.全国重点大学报考指南[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4]程慧.多校区高校管理效率问题研究[J].科教文,2017(12).
[5]丁万武,张海霞,吴学楷,等.我国多校区大学发展现状与分析[J].科技信息,2009(1).
[6]沈红,陈运超,廖湘阳,等.多校区大学管理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6).
[7]邢志杰.中国大学异地办学的发展与问题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5(3).
[8]罗发龙.案例三:珠海市大学园区[J].教育发展研究,2009(9).
[9]柳劲,朱健.论多校区大学管理的有效途径[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1).
[10]吕雪峰.我国多校区大学学生管理工作问题研究[J].职教天地,2007(5).
[11]谷婧.连锁企业经营战略管理探讨[J].现代径济信息,2013(11).
[12]梁彩花.全渠道战略背景下连锁企业门店营销策略选择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3).
[13]张颖.我国多校区大学教育资源整合研究[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2016(5).
[14]百度百科.企业战略目标[EB/OL].[2018-05-08].https://baike.baidu.com.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务处教改立项重点项目“高校异地(两地或多地)办学模式、问题及对策研究”(追加),2017年。
赵瑶(1992-),女,汉族,河南郑州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高等教育;赵乐华(1970-),男,汉族,博士,北京人,供职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建办公室,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建筑科学与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