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扶贫实践路径研究

2019-06-28满孝平常红旭

中国市场 2019年21期
关键词: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乡村振兴

满孝平 常红旭

[摘 要]文章基于济宁乡村旅游扶贫现状调研,梳理了乡村旅游扶贫困境,从村“两委”与企业龙头带动、旅游扶贫机制完善、乡村旅游产业链与价值链延伸、特色旅游资源转化与商品开发、“旅游+”网络营销模式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助力乡村振兴目标实现。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精准扶贫

1 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融合发展

1.1 国家顶层设计乡村旅游精准扶贫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扶贫攻坚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理念;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创新扶模式,构建扶贫工作机制,实施精准扶贫;旅游扶贫首次作为扶贫方式之一被写进政府扶贫纲领性文件《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央领导系列指示及上级文件的贯彻落实,为乡村旅游扶贫开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发展目标和行动指南,助推了旅游扶贫进入可持续发展和精准化阶段。

1.2 乡村振兴催生旅游扶贫攻坚新作为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部署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顶层设计了解决“三農”、精准扶贫问题的系列重大举措。实践证明,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相融合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内生“推力”与政府精准帮扶的外在“拉力”同向而行,“合力”汇聚,是旅游扶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器。

2 乡村旅游扶贫的内涵与意义

2.1 乡村旅游扶贫内涵

乡村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度高、涉及面广、辐射带动力强的综合产业。乡村旅游扶贫是指贫困地区依托旅游资源条件、市场基础和区位优势,发现和培育乡村价值,基于乡村价值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带动旅游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并通过对贫困户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实现“真扶贫、扶真贫”、精准脱贫,是“授人以渔”的“造血式”产业扶贫。乡村振兴新时代下,乡村旅游扶贫以其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大的市场优势、强劲的造血功能、广泛的带动作用,成为扶贫攻坚的生力军。

2.2 乡村旅游扶贫意义

2.2.1 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贫困地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必将带动区域餐饮业、住宿业、交通运输业等其它行业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互融互通,激发旅游乘数效应。相关产业的繁荣必将直接或间接拓展就业渠道,催生就业岗位,助推农民从土地经营权流转、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创收增收。

2.2.2 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深度挖掘贫困地区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手工技艺等旅游资源,培育采摘园、农事体验、农(渔)家乐等特色农业,延伸旅游产业链和特色产品价值链,有利于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化程度不高等系列问题,助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催生现代农业产业化,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协同效应。

2.2.3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优化农村生活环境

依托旅游资源,实施乡村旅游扶贫攻坚,必将加大乡村旅游基础条件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改善水电、交通、网络等互联互通状况,提升村容村貌,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下打造一批环境优美、生产发展、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美丽新乡村。

2.2.4 提升人口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乡风文明

乡村旅游发展形成了人才、资金、信息和商机的信息畅通,为贫困地区打开了解城市文化与文明、更新观念与认知的窗口。政院行企的智力支持与技术支撑,提升了农村人口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基础设施的改善,村容村貌的提升,乡村治理高效,乡村生活富裕,有利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同推进。

3 济宁乡村旅游扶贫困境

本文对微山岛镇里张阿村、嘉祥纸坊镇青山村等为代表的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示范村),上九山古村、南阳古镇等乡村旅游示范景区(村镇)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显示,乡村旅游扶贫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3.1 立体规划不足,融合联动性不强

区域乡村旅游规划缺乏系统性,传统旅游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藩篱仍旧没有完全打破,致使乡村旅游规划的适宜性、落地性、操作性、特色性有待提高。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融合联动性不强,存在思路不明、资金不足、信息不畅、责任不清等问题。

3.2 主体地位缺失,市场与参与意识缺乏

农民在乡村旅游开发、旅游经营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尚未确立,尤其是思想上的主体意识远没有树立。传统观念影响,市场意识淡薄,专业知识不足,主动参与度不够,严重制约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项目落地。

3.3 动态化管理缺乏,扶贫机制不完善

政府部门扶持政策衔接协调不够,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度不高、动态管理与退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凸显,导致扶贫资源配置效率低,扶贫效益不佳。扶贫机制不完善,产生利益相争、工作推诿、责任推脱。扶贫实践中,偶发“争贫困”“争帮扶”现象,严重影响村“两委”基层组织的公平公正。

3.4 旅游产品竞争力缺乏,专业人才不足

系统规划不足,导致旅游发展模式雷同,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核心竞争力及产品附加值有待进一步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居多,乡村空心化严重,专业型、学习型人才缺乏,严重影响旅游项目落地与运营。

4 济宁乡村旅游扶贫实践路径

4.1 龙头带动,打造高效村“两委”与实力业主

村“两委”班子是乡村的基层组织,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排头兵”。力抓基层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健全沟通协调机制、约束监督机制、追责问责机制,打造抓落实、干实事、促脱贫的团结集体,力促精准扶贫攻坚见实效。“产业发展快,全靠龙头带”,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引进实力业主,探索“龙头企业+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推广景区带村、能人带户等精准脱贫经验,充分发挥旅游市场多元主体作用。

4.2 精准管理,完善乡村旅游扶贫体制机制

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工作方针,聚焦“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怎么退”等关键问题,全面落实乡村旅游扶贫精准识别机制(明确帮扶对象、致贫原因、发展基础、帮扶方式等)、精准帮扶机制(制定帮扶计划、对接责任主体、精选帮扶项目等)、精准管理机制(制定协同联动、精细管理,责任监督、收益保障等举措)、精准脱贫机制(制定信息反馈、考核评估、动态退出等办法),形成乡村旅游扶贫长效机制,提高精准化程度。

4.3 优化整合,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与价值链

整合贫困地区资源、区位、文化等自身优势,重塑农村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主导产业。推进乡村旅游与农业、林牧业、工业、文化产业、医养健康等互融联动,衍生旅游业态,形成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特色农副产品、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产业化,打造“旅游+民俗风情+民俗体验+特色农业”“旅游+田园风景+民俗文化+乡村历史+特色餐饮”等多样化产业链条,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和农副产品价值链,实现产业间的联动效应。

4.4 打造特色,推进旅游资源转化与商品开发

旅游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提,是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和特色旅游商品的基础。乡村旅游发展一般遵循景区景点带动、乡村旅游带动、旅游商品带动三种模式。积极促进景区景点吸引力和影响力向周边乡村延伸辐射,创造性把农村的生产、生活资料转换化成具有观光、体验、休闲价值的旅游产品,开展精品线路主题创意和产品创新,树立贫困地区乡村旅游特色品牌。

4.5 推进旅游+,创新网络营销与宣传推广模式

积极推进“旅游+”,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新模式,振兴乡村旅游经济。与省内外旅行社对接,设计与开发旅游线路,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旅游线路宣传营销;依托地方政府、旅游主管部门、电视广播、网络媒体、在线旅游供應商等,开展全方位、立体化营销。推进“乡村旅游+互联网”模式,成立乡村旅游营销专业合作社,形成乡村旅游“智慧”服务商业模式,开展旅游产品网上预订与在线销售,提升乡村旅游美誉度和影响力。

4.6 注重人才,构建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和培训体系

乡村旅游扶贫应加大人才引进、培养与培训力度,积极与省内科研院所、景点景区、旅行社、行业协会等企事业单位对接,科学构建乡村旅游人才培养与培训体系,针对性制定培训计划,分批分级开展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研讨交流与技能培训,围绕经营管理、食宿接待、网络营销等持续性开展结对帮扶,全面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更新观念、主动参与,克服“等靠要”思想,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5 结 论

乡村振兴战略下,探索区域乡村旅游扶贫实践路径,助推贫困地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改善乡村生态面貌、产业要素流动方向、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同时,唤醒乡村文化复苏,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与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陈秋华,纪金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16.5.

[2]谢路.精准扶贫政策视野下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的路径探索[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7,15(8).

[基金项目]2018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计划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及实践路径研究--以济宁市为例”(项目编号:J18RB053);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度万名旅游英才计划项目“济宁市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状况调查”(项目编号:WMYC20183-199)。

[作者简介]满孝平(1981—),男,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学与乡村旅游研究;常红旭(1984—),男,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旅游教研室主任,讲师,主要从事旅游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乡村振兴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