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景观提升的皖北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策略研究

2019-06-28周宝娟吴伟东

关键词:皖北人居林地

周宝娟,张 伟,陈 鸿,吴伟东

(安徽科技学院 建筑学院,凤阳 233100)

引言

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18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安徽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这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吸引了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也使这一命题成为城乡规划和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乡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空间,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承载场所,是广大村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家园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目前国内学者对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人居环境质量评价[1-2]、经济发展视角下的乡村人居环境体系特征及演化规律等[3-4]、从系统性角度探讨乡村人居环境发展定位与改善策略[5-7],以及对村庄规划、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行政管理、乡土文化等单个要素的关注解读,以景观提升视角作为切入点助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研究相对较少。实际上,研究景观提升对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景观的可视化效应,能够较快改善乡村风貌,提升居住环境品质,提升村民的获得感。二是,景观环境的育人功能,对于破除长久积习于乡村地区的陈规陋俗,建立新时代新风尚具有重大意义。三是,景观提升工程与乡村人居环境多个要素的内在联系性强,通过科学的景观提升设计,可有效协调村庄规划、空间规划、乡土文化培育等建设项目的有序开展,共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人居环境是构成复杂的系统,其建设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将景观提升作为一种重要途径和方式,探索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的皖北地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策略。

一、皖北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概述

皖北地区,主要是指淮河以北地区,包括亳州、淮北、淮南、宿州、阜阳、蚌埠6个省辖市。皖北大部属平原地带,地势平坦舒展,一望无际。区域大部分乡村属于经济发展的欠发达地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皖北地区成为劳动力资源的主要输出地,人力结构和社会关系发生很大变化的同时,乡村人居环境亦发生很大的变化。通过现场调研和归纳,总结如下:

(一)生产性空间由单一零散走向规模化、集中化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农业面临着发展的新机遇:机械化、科技化、规模化,单一零散、田块分割明显的景观基底正逐渐被整齐划一的现代化农业设施如塑料大棚、简易厂房等取代,乡村田地的原始景观记忆正在逐渐消失。

(二)生活性公共空间功能逐渐萎缩,形式较单一

传统的人—地劳作关系对乡村生活性公共空间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人们利用在田间劳动的休息间隙,随机选择田头、路边、溪旁进行信息的交流和分享。娱乐类家电和电子产品的匮乏,使得人们在乡村中的公共交往活动多发生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所,如洗衣时多聚集在村落的水塘边;纳凉时多选择在大树下;吃饭、闲谈等活动多发生在熟悉的巷口;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和乡村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围绕水塘、大树、巷口等场所形成的公共空间正在减少。近些年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虽有意识地规划公共空间以鼓励促进交往,但多形式单一,欠缺本土文化内涵。

(三)村庄传统轮廓日渐消弭,形态趋向离散

调研发现,蚌埠、宿州、阜阳等地的乡村空间形态,大都遗留一个“土台”,高度约2至5米不等。这或与皖北地区整体上地形平坦、濒临淮河、易受洪水侵袭有关。“土台”多位于村落中央或边缘,围绕其周边分布有2—3个水塘,现状居民建筑多以“土台”为原点在空间上次第展开。在过去水利设施缺失的情况下,村民“筑台防洪”,集中集聚在土台之上,形成空间高度集中的村庄轮廓。在土台周边挖塘导水,以方便生活用水之需。在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理念引领下,现在村民在选址建房时,以靠近道路为先决条件,住房形成沿路展开的态势,乡村空间形态从集聚转向分散。

(四)重视乡村物质空间建设,忽视生态景观建设

从国家层面推进的新农村建设到安徽省施行的美丽乡村建设,在持续改善乡村物质空间面貌上发挥重要作用。风貌统一的村民住宅、宽敞明亮的党群活动中心公共建筑、宽阔平顺的乡村道路赢得村民较高的满意度。调研发现皖北传统乡村周边或村域内,大都存有由乡土树种形成的林地空间,形成“林包村”或“村包林”的生态景观现象,远观村落景象郁郁葱葱,民房隐没在绿荫之中。在皖北已建成的美丽乡村调研走访中,大片整齐的两或三层居住建筑呈条列式排布,缺乏层次丰富的乔灌草搭配,将原址基地内的水塘填平处理的方式,也导致生态水景景观的彻底丧失。

二、基于景观角度的皖北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现状分析

在深入调研基础上,综合分析皖北六市多个乡村的Google卫星影像图和实景图片,可将皖北地区乡村景观空间格局的一般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景观差异化不明显,具有较高的均质性。二是呈现出以农田为景观基底,以道路、水系、林地为廊道,以乡村聚落为景观斑块(核心)的景观生态学特征。三是皖北乡村景观格局主要由地形、水体、农田、林地、建筑、道路共同组成,按照系统归纳的方法,将上述要素根据特质属性进行分类,可分为三个层面:自然地理景观、农业生产景观、乡村聚落景观(图1)。在皖北地区,地形条件几乎相同,因而水体、农田、林地、建筑、道路就成为皖北地区乡村景观提升、优化人居环境的重要景观要素。

图1 皖北乡村景观体系组成框式图

(一)水体景观

皖北乡村地区水体主要有当家塘、沟渠、湖泊、河流等,景观形式多以点、线、面为主。由于村民环境保护意识不足,位于村庄内部的水体旁多杂物堆积、水质恶化,且缺少必要的植物配置以发挥生态和景观效益。位于村庄外部的沟渠、河流等与村庄空间联系性不强,多为生产性功用,缺乏必要的绿化美化措施,景观美景度差。

(二)农田景观

连片规整的农田是皖北乡村景观体系的构建基础,也是空间上对乡村聚落景观形成有重要影响的因素。由于长久的农耕文化积淀,在皖北地区基本上形成了以村落为中心,向四周延展农业用地的“生活—生产”模式。但是由于地势平坦,缺少高差变化,景观观赏效果上略逊一筹。

(三)林地景观

皖北地区乡村的林地在整个空间分布上较为分散、面积偏小。主要形式有团状、带状等。林地树种的选择有经济林、果林等。从调研结果来看,皖北地区林地的种植多从实用功能角度出发,甚少考虑林地栽种间距、林网密度等问题,林地的分布与水岸沟渠、道路建筑的关系不紧密。

(四)建筑景观

建筑景观要素是乡村景观构成的要素,建筑的形式、风格、材质、建造组合方式等共同影响人们的景观体验。由于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影响,皖北地区的乡村规划建设缺少章法,秩序混乱,沿路建房、填河建房的现象普遍。居住建筑风格各异,形式混乱,缺乏本土文化内涵,景观观赏性较差。

(五)道路景观

道路交通作为乡村空间形态的重要支撑性架构,串联农田景观与建筑景观,是乡村景观体系重要的廊道所在。道路大多为新修建的水泥路,路面质量尚可,但缺少道路景观绿化,多棵简单栽种行道树,缺乏层次丰富的绿化植物配置。

三、提升策略

皖北地区乡村在国家和安徽省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将迎来快速发展。提升乡村景观、优化人居环境刻不容缓。影响乡村景观的水体、农田、林地、建筑、道路景观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坚持系统性观点,以尊重和保护自然地理景观、改善和利用农业生产景观、科学规划建设乡村聚落景观为原则,推进皖北地区乡村景观提升。

(一)尊重和保护自然地理景观

自然地理景观的提升重点放在水体景观的提升方面。对于新建村民居民小区,因地制宜,谨慎评估水塘、沟渠对工程建设的影响,慎重填塘整平,尊重场地,保护微生态环境不被破坏。针对位于村落内、承载乡愁的当家塘,以保护第一、生态修复的手法,重点净化水质,改善水体周边环境,绿化堤岸,科学配以水生植物栽种,以期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图2-3)。对于参与构建村庄空间形态的重要河流、湖泊等,避免在未来开发建设中硬化处理驳岸,尽量保持其天然河岸形态,增添乡土植物配置,固化河堤的同时也增添了乡土情趣。

图2 位于村落内的水塘现状图

图3 景观提升后的水塘改造效果图

(二)改善和利用农业生产景观

农业生产景观的提升可以从农田景观和林地景观两个方面着手。作为皖北地区乡村景观的核心要素,应在未来的建设发展中,保持其作为生态基底的地位不变,通过农业经营关系的改变,借助规模化种植的发展趋势,继续扩大农田景观的绿色本底范围,发挥生态和社会效益。进一步扩大林地面积,结合建筑聚落、防洪堤坝、水塘沟渠、湿地河岸等,合理布置林带、林网,促进林地与农田在平面上的相互交融,发挥生态景观上的功能叠加效应。

(三)科学规划建设乡村聚落景观

以建筑景观和道路景观提升为重点内容,聚焦乡村物质空间环境的优化。充分梳理地方建筑文化特征,提炼出符合皖北特色的乡土建筑要素,合理体现乡村建筑的风貌形式。建筑材料选择上首选代表本地乡土气息的砖、石。强化乡村建筑群的规划建设,协调建筑与周边道路、水体环境的关系。在有条件的地方,可统一建筑外立面及围墙形式,配以良好的绿化建设,形成具有较高观赏性的乡村聚落景观(图4-5)。在道路景观提升方面,以配置乔灌草结合、层次分明的景观体系为目标,充分协调道路周边空间环境,营建通达性强、易于识别、乡土特色明显的道路景观体系。

图4 缺乏景观观赏性的乡村聚落

图5 建筑—道路—水体相互协调的乡村景观

四、结语

通过对水体、农田、林地、建筑、道路等景观要素的提升,可有效增强乡村景观的美景度,同时对于改善皖北地区乡村人居环境、提升农业产业也具有积极的带动效应。皖北地区的乡村在自然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景观提升要因地制宜,从乡村实际出发。在景观提升方法、材料选用上充分体现地方性、本土性,与本土气候、环境、经济等相适应。在景观植物的选取方面,优先选用本土植物,以降低管理维护成本。在乡土聚落景观改造方面,加强对本土文化挖掘,体现皖北地方特点。

猜你喜欢

皖北人居林地
摄影·美好安徽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绿化设计构建
丹东市林地分类研究
浅谈林地保护及恢复措施
皖北区域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实证分析
林地流转模式的选择机理及其政策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