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练—评”一体化视角下区域学生运动技能测评的实践研究

2019-06-27徐敏徐胜蒋海明郑志龙

中国学校体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动作技能

徐敏 徐胜 蒋海明 郑志龙

长期以来,对于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评价,往往是以个体单一动作的速度、距离、次数以及动作是否正确等评价学生的运动能力,甚至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结果、体育中考成绩作为考量体育课程“教与学”成效的指标。体育课堂普遍出现为考而教、为测而练,会动作不懂运用、会技术不会比赛的体育现象。体育课程学习内容与大课间锻炼内容、学校运动会竞赛项目不衔接、不匹配,很少考虑甚至不考虑将大课间锻炼、学校运动会作为运动技能学习、熟练掌握的场所和比赛展示的平台。如此评价不仅不能反映出学校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情况和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也不能发挥评价本身的真正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体育教学的应试化,也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

“学—练—评”一体化是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于2015年3月加入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实验区,浙江省实施学校体育综合改革以来,经过3年摸索实践逐步形成的体育课教学运动技能、大课间及课外活动练运动技能、学校全员运动会展示比赛运动技能的“学—练—评”一体化自律性学校体育新型态的改革成果。区域学生运动技能测评是拱墅区教育研究院组织区内骨干体育教师编制测评内容和方法,组织实施评价区域内中小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学—练—评”教学现状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创新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监测方式。测评内容来自于《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测评形式是游戏和比赛。该测评的最大作用是评价的改进,改变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动力,更为重要的是评价内容主要来源于课程内容,评价方式能够激发每名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兴趣,有效促进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效果。4年的实践研究积累了相关的测评数据和案例,同时也为更加科学合理地编制区域学生运动技能测评内容和标准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确定区域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体系,规范体育课堂教学

依据《纲要》对课程内容的构建原则和学时分配比例,2015年,拱墅区教育研究院针对区域内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了2类体系的内容,即必学和自选(见表1)。其中必学内容为: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田径、体操(徒手体操、技巧和器械体操——单杠)、武术、足球。此类课程内容要求全区每一名体育教师都要教,每名学生都要学;自选内容则是由各学校根据校情、师情、学情,在球类项目、民族民间体育、新兴体育、游泳或必学内容的提高与拓宽等项目中选择1~2项实施教学。学时数按每学期16周计算,水平一每周4课时,水平二至水平四每周3课时。随着年段的提高,必学课时按比例逐渐减少,自选课时相应增多,同时为保证学生能真正学好一项运动技能,建议要保证其中一项运动项目至少每周1课时的教学时数,学校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整各类教材在不同水平段的课时比例。

区域课程内容的构建与实施,为学校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提供了参考依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体育课程内容随意选、随意教的状态,也为区域实施学生运动技能测评提供了基础和基本保证。

二、区域学生运动技能测评内容和方法

在学校體育教学中,运动技能等级标准长期被忽视,并缺乏展示的平台。虽然这一现象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但课程内容的碎片化教学应该是主要原因之一。另外,体操教学的弱化尤其是体操器械在校园中的“消失”,也影响着学生运动技能的发展。拱墅区各学校依据区教育研究院提供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体系,制订出适合于本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对自选教学内容做出明确的选择。在此基础上,区教育研究院组织骨干体育教师编制各水平段学生运动技能测评的内容和方法。

(一)运动技能测评内容编制的原则

1.有利于客观反映学生运动能力的原则

测评内容的选择和运动环境的设置要能够体现出学生的运动能力。测评中,针对课程中学习过的技术动作,对不同规格的器材设定不同的高度、距离、数量等,让学生独立完成、合作完成“闯关”任务,并根据学生完成的速度、身体动作转换的流畅性、规范程度、配合的默契等表现测评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表现行为,以此客观反映学生的运动能力。

2.有利于教师理解“用教材教”的原则

依据《纲要》的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编制的测评内容和测评方法,有利于教师改变“教教材”的理念。从单个技术的重复教学、一个个知识点的罗列,转换成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规则的制订、合作要求的设计,强化“规则意识、合作意识”的培养,体现育人理念。

3.体现递进性、规律性和全面性的原则

测评内容编制要体现出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目标上的递进性、技能形成的规律性和体能发展的全面性。活动游戏、比赛情景的设计要体现不同水平段的课程内容,并兼顾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体活动能力和心理特征。

4.“模糊量化法”原则

《纲要》提出“模糊量化法”是指对当前无法量化的技术动作进行评价时,表现标准采用同类技术集合呈现,并规定学会其中某几种动作为量化标准。体现课程学习内容通过某种方式集中呈现在一个测评环境中,观察学生会的数量,从而考查运动技能学习效果。

(二)运动技能测评内容

1.体现基本运动能力

每个水平段课程内容中的田径(走、跑、跳、投)、体操(滚翻、平衡、支撑、攀爬、悬垂、搬运)等,参与这些项目需要的能力为从事生活、劳动和运动所必需的能力。测评时将这类内容同时编排在一个测评项目中。如,滚翻、爬行、支撑、跑、跳、投等身体动作组合在一起,以“闯关”的形式设计活动情境,让学生在“闯关”活动中连续完成平衡、爬行、滚翻、支撑、跳跃、跑、投等动作技能,以身体的表现程度和完成动作的速度为测评基准。通过这样的测评设计检验课程教学内容在各水平段是否实施以及实施的效果。其中,水平一学生主要侧重于柔韧、协调、灵敏的身体基本运动能力和合作意识的测评,测评内容如:先完成两人合作的直体滚翻,接着完成各自的爬行路线,再依次完成单双圈跳、跑小栏架、折返跑、助跑摸高,最后用2个不同的投掷动作投过一定高度的投掷线等。水平二学生在身体速度素质、协调、灵敏、合作能力上提高难度,测评内容如:完成燕式平衡、跪跳起、合作跑软梯、合作跳背、悬垂摆动、合作快速跑等动作。水平三学生则是把仰卧推起成桥、杠上支撑等表现力量的动作组合进去,侧重于体现力量素质。水平四学生的运动技能和合作能力须有更大的提升,必须做出完整的技术动作,如头手倒立、鱼跃前滚翻、跨栏架、跳“双人背”、合作翻越障碍物等。

2.体现专项运动能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必学内容中的足球以及各中小学校自行选择的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传统球类项目;武术等传统文化类运动项目,参与这些项目需要相应的专项运动能力。测评这些项目时,通过设计比赛等综合活动情景,测评学生对项目技术动作的学习掌握程度、同伴间的合作水平,以及“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规则遵守等。如,小学可以设计低段的“二过一运球射门”、中高段的“5对5抢球射门”游戏比赛等,测试学生身体对球的控制表现、摆脱防守的动作反应、躲闪表现,以及遇到问题后的思维能力;初中阶段的排球运动技能的学习,可以设计“二打二”“三打三”等不同人数的对抗比赛,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种技战术,感知排球运动隔网对抗、攻防、合作等。以七年級为例,可以设计“垫球入框比赛”,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区域和时间内,2人1组,1人抛球给另1人,接球者垫球给抛球者,抛球者传球入框,中间交换1次,统计传球入框的成功次数,以此测评学生的下手垫球、正面上手传球、快速移动技术动作的运用程度;另外,以游戏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在排球练习中的主动性及同伴合作意识,是基于学生的游戏心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单个技术动作单调练习的方式。

三、测评实施的组织方式

在实施区域学生运动技能测评的过程中,组织的方式可能会影响最终评价的合理性和公平性。测评的目的不是将学校分成不同等级,也不是将学生分成不同等级,更不是为了肯定或否定区域学校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测评更多的是一种导向,体育教师是否在实施课程,运动技能的学练方法是否丰富多彩、合理有效,体育课堂是否有趣,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技术动作学练的作用;学校能否让所有学生参加校园体育比赛,从而享受体育锻炼的快乐、愿意接受挑战、提高心理素质,这些才是测评所要思考的。因而,一旦测评过程中组织和评价没有真正起到作用,测评将走向另一种形式的“应试”——测什么教什么,师生的负担反而加重。为此,拱墅区探索出2种组织实践和评价方法,现介绍如下。

(一)随机抽取年级、班级,分学区片进行测评

学区片是一所初中及其对应的几所学区小学所组成的连片学校组。分学区片进行测评,便于了解中小衔接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情况。拱墅区目前有11所公办初中、32所公办小学,每一所初中都对应2~4所小学。在实施区域中小学生运动技能教与学效果的测评组织中,划分为11个学区片组(其中2个学区片因学校较少合并测评)。区教育研究院组织本区学科大组成员和骨干体育教师组成10个测评小组,经过集体培训,统一测评标准、要求和规则,在相同时段到相应的学区学校随机抽取测评年级中的一个班级。每个测评小组3人,分工完成负责学校的测评任务,并根据测评结果,分析该校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程度,形成报告并递交到区教育研究院,由区教育研究院作进一步的诊断与分析,然后反馈给被测评学校改进教学。

(二)区运动会展示比赛的测评组织方式

田径运动会是一项一年一度的区域性传统体育赛事,是为少数学生搭建的田径运动竞技比赛平台,通常有一个开幕式。拱墅区以集体比赛的形式在开幕式上对学生的运动技能进行展示测评。首先,将不同性质的学校进行分类分组,如年段只有一至三年级的学校为一个组别,年段完整的学校为一个组别,初中为一个组别。其次,在不同组别的每所学校中随机抽取每个年段的10名学生,组成学生运动技能展示团队,并分配比赛赛道,公布比赛规则。运动技能比赛的场地布置和器材摆放都由该校的教师和学生完成,进退场则按统一指挥进行。这样的组织测评,不仅展示了学生个体“闯关”时的身体行为,还表现了集体“闯关”时的流畅度、队友配合的紧密程度、缓解心理紧张的能力,以及共同完成动作任务的能力等。它检阅的是每一所学校的组织管理和体育课堂教学的阶段性成效,并且更加公开化,同时也给长期缺乏运动技能展示机会的学生搭建平台,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比赛中来,锤炼意志、增强体质。

四、区域运动技能测评效果

通过对区域学生进行运动技能测评,进一步规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更新了体育教师的体育教育观念,促进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施过程中,学校领导对体育学科教学内涵的认识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不能随意占用体育课时的共识。班主任也认为,应该多让学生走出教室去活动,学生在运动中获得的身体灵敏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挑战与合作的品质精神等,是文化课学习质量的保证。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学习的指导更加耐心,对不同学生的全面关注得到强化,淡化了功利性教学意识。学生也喜欢这种方式的测评,认为这不是在考试,而是在享受体育活动,更加愿意参与锻炼。学生的变化甚至也改变了家长的体育锻炼理念。由此,形成了课堂、大课间体育活动及课外活动一体化的运动格局,也形成了教师、学生、学校、家长共同关注的局面。

区域内基于“学—练—评”视角实施的学生运动技能测评是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教什么和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的一种具体实践。尽管目前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是测评内容、方法等还需要更长时间的探索与完善。目前,拱墅区采用的是以全区每所学校参加测评学生完成游戏任务的平均时间和失误次数加时进行排名,或者以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游戏任务的学生数和动作的规范程度,划等级评价学校体育课程教与学的成效,这也需要进一步实践改进,下一步还将增加体育知识和情感目标的测评,以更全面地体现学生的体育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0.

[2]季浏.构建教、学、评三位一体的课程内容体系[J].中国学校体育,2018(6):10-12.

[3]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3.

[4]王登峰.砥砺奋进 谱写新时代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新篇章[J].中国学校体育,2018(6):6-7.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6]邵朝友.基于学科素养的表现标准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7.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动作技能
下一个动作
课程思政视域下职业院校实训课程内容的重构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新生态学校如何诠释课程内容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幼儿园艺术课程内容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