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化教育坚定文化自信 高职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索
2019-06-27陈志燕
陈志燕
摘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新时代的要求。高职语文课堂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在教学中实施有效传统文化教育,对文化传承、大学生素质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吸收诗词文赋中的人文精神养分、转变教学方式、运用信息技术和拓展第二课堂等途径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和继承中华传统美德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高职语文 教学 传统文化 有效途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中央强调坚持“四个自信”,大力倡导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禀赋和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着我们中国人,并且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也是很深远的。时下,在多元文化冲击的影响下,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存在被减弱的趋势。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力,成为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作为高职院校,应该刻不容缓地承担这份重责,采取有效方法加强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和高职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需求现状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够重视,比较偏重职业教育内容,特别是对学生职业技能方面过于强调。由于市场调节的作用,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学校招生比例关系变得更加密切,导致有些高职院校过分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传统文化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实施上产生偏离。甚至有些高职院校认为职业院校就是学校进行技能培训和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场所。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人力、财力、物力等投入严重不足。长此以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高职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文素养的缺失,引发不良的社会影响,甚至影响到高职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高职院校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的场所。高水平的职业技能教育,可以培养出技术过硬的专业技能人才,但缺少了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很难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为了解高职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求现状,笔者连同课题组对惠州城市职业学院2017级大专生,发出1500份调查问卷,其中收回1471份。参与调研的学生都刚刚接触我校校本化课程高职语文课——《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25.42%同学认为自己的专业对于提高自身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帮助非常大,68.39%同学认为自己的专业对于提高自身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帮助一般,从数据上看,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的专业于提高自身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的帮助不是很大的。尽管学生们的专业和民族传统文化联系不大,但是22%学生还是非常渴望了解传统文化知识,72.6%的学生认为还是最好了解一点传统文化知识。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学生还是会主动学习一点传统文化知识。92.05%的学生认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自身的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需求是有帮助的,而认为作用不大或完成无作用的仅占7.96%,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自身的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需求有帮助。当学校举办有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时,47.45%的学生会积极主动参加,由此可见课外活动也是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好机会,46.84%的学生表示视情况而定,有时间再去,5.71%的学生表示不感兴趣,不会参加。调查报告显示,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素质、。作为肩负中华民族未来的大学生,他们期望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提升自己、完善品德。而且大部分的学生认为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振兴中华是非常重要的。
二、高职语文课堂教学在实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所担负的责任
传统文化教育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持,在培育具有人文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创新型人才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使命感,从而使他们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简单来说,传统文化教育就是传递真善美,开拓学生视野和心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内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高职语文担负着对高职学生进行人本精神的教育和陶冶,担负着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努力完善自我,传承优秀品质,增强其精神力量,培养学生对世界的理性认识,感悟人生真谛。语文课的传统文化内涵、外延都十分丰富, 特别是在人文风俗、精神品质以及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审美心理、道德情操准则等。这些对人的精神领域有着非常深远的的影响。入选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体现了了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怀和高尚节操,对高职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以及品行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高职语文课堂教学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课程教学是培养人才的载体,是实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是以高雅艺术来感染、滋养心灵,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水平,借助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通过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经典和精华,更好地塑造学生的高尚情趣、宽广情怀,使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审美能力和较为宽阔的文化视野。对此,本人主要通过以下四种途径来实施。
(一)吸收诗词文赋中的人文精神养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土壤,是我们中华民族坚实的根基。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舍生取义,抒写了壮丽的篇章,为当代青年做出了优秀的榜样。在优秀的传统文化长河里,有许多的诗词文赋歌颂了中华民族之魂。有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麦孟华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奉献自己。赵武灵王的“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魏征的“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万斯大的“利民之事,絲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等传播着亲民爱民、一心为民的情怀,勾勒出天下大治的画面。孔子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诸葛亮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中华民族修身养性的行为促使中华儿女的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高尚品德的弘扬,显露我们中华儿女的人格魅力。在语文教学中,授课老师要强调这些珍贵的精神粮食,让学生吸收诗词文赋中的人文精神养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激励我们中华儿女发愤图强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