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分析
2019-06-27郝江力
郝江力
摘要:中国作为世界古国之一,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是在漫长的时间里积累传承下来的极其珍贵的财富。在新时代将传统文化引入到小学德育中,不仅能够传扬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开阔眼界,在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本文将对小学德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尽心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德育 优秀传统文化 作用
自古以来,我国就注重礼仪,更是被誉为礼仪之邦,拥有者众多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不仅蕴含着厚重悠久的历史,还包括众多优秀品德,比如谦逊、礼让、刻苦等等,在小学德育中将这些礼仪文化知识渗透到小学生的生活,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让学生对我国的历史产生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提升学校的德育教学的质量。
一、小学德育教学中引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传统文化中不仅含有礼仪知识,还有品德教育,比如爱国、谦逊、刻苦、坚持、自强等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名句中蕴含着我国前辈对于国家兴亡的责任感,表现出真诚的爱国精神,通过对这些名句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爱国精神,养成一棵爱国之心,让学生加强对国家发展的关心。除此之外,我国传统文化知识中还包含着谦让的优秀美德,孔融让梨的故事是小时候的启蒙故事,教育我们注重兄弟姐妹的谦让。再如《弟子规》中所描述的父慈子孝等场景,这些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均可在小学德育中有所体现,便于从小孩抓起,让他们学会相互礼让的品格,在日常生活中懂得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处境,扩宽其在社会中的生存与交际能力。
一是美德。经历我国数千年历史而积淀传承下来的文化中,蕴含着优秀的礼仪文化知识和品德文化内容。传统的礼仪文化知识教导我们懂礼、知礼、守礼,在日复一日的德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日常行为以及思想方面的礼仪。随着对传统礼仪知识的深入学习,帮助学生开阔心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趣并且有教育意义的传统故事,比如愚公移山、铁杵磨成针等引入小学德育教学中,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增加教学活力。
二是礼仪。众所周知,中国是礼仪之邦,是世界文化之珠。自古以来,不管是文人骚客,还是君王相邦,无不礼贤下士,注重各类礼仪和规范,这些都已成为衡量一个人的高尚品格,也是社会文明前进的关键标志。学习礼仪,既是对先祖列辈的敬畏与尊重,也是弘扬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对于小学生来说,有助于帮他们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感,同时也能加强道德品质,有利于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三是爱国精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著名爱国诗句脍炙人口,就算是在当代也能激情人心中的爱国之情,凸显了古代文人对政治及建功立业的追求,高度关注国家民族的发作和战争状态,力求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国家统一和平。在古代,也有不少人舍小家为大家,为国捐躯者。如屈原、刘禹锡、陆游等,展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教师如能在德育教育中科学研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有利于让学生深入认识到爱国精神的重要性,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先人们凭借智慧与勇气直面困境,一步步开拓疆土,造福后代子孙。正是因为他们顽强拼搏、刚正不阿、豪迈不羁的良好品质,才造就了现代不朽的社会文明,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在小学德育中引入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世界复杂大背景下站稳脚跟的根基。并且,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栋梁和主力军,教授传统文化显得更为迫在眉睫。
二、如何在小学德育中引入优秀传统文化
(一)善于挖掘德育价值
小学德育要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精髓的挖掘,在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教材中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思想,著眼于仁爱、诚信、正义、大同的做人理念。在引导学生理解文化中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基础上,升华主题,如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体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真正含义。要让学生养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懂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字真理,养成勤俭节约、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在进行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时,应阐述如何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善的思想。在课堂中,既要对学生理清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与脉络,还要阐明传统文化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丰厚滋养,更是建设一流学校的实践之需。让学生明晰优秀文化的有机组成,在与世界其他各国的文化对比中学会借鉴和取长补短,从而创新发展,努力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为现代素质教育夯实基础。
(二)善于创新教学内容
经过历史长河洗涤的价值理念是小学德育最为鲜明的教育资源。教师要改变古板的说教方式,理清文化内涵,赋予古诗古文和艺术作品新的内涵和表达形式。学校要积极开展诗词朗诵、文化讲坛、专题展览、书法绘画等校园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创作文化节目。善于借助互联网推动文化的网络传播。教师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不断增强小学生对道德文化与精神的认同感。根据小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和德育要求,要积极探索新的实践模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如提供国乐鉴赏、诗词大会等活动的条件,淋漓尽致的展现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三)丰富教学形式
小学生普遍具有活泼好动、喜欢表现自我的特征。对此,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时,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引导作用。小学德育教师可在课堂中强化理论教学,并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如经典阅读等计划来提供文化作品的创作机会,组织学生开展《弟子规》、《三字经》等著作的背诵比赛。引入竞争机制,激励小学生主动深入到传统文化知识的探讨和学习中,深切感悟高尚品格和人文精神。教师还可在学校开展主题展览互动,比如谦虚好学、孝敬父母、热爱祖国等主题的辩论比赛等。在各个方面渗透德育教育,让师生都能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除此之外,还可在传统节日带领学生实地学习,如清明节向中国的革命先驱扫墓,端午节庆祝活动等,深刻了解何为“爱国情怀”。
在德育教育中应当注意,小学生的思维和认知结构尚未发育完全,对于事物的客观性缺乏认知。在开展传统文化教学时,教师要做到取精弃粕,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是非观。优化教学设计,总结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生活经验与理论教学联系起来,在提高学生基础能力的同时完善人格塑造。学习氛围也是提升德育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师要引入情景化教学,利用多媒体构建合适的文化教育情景,让学生专注于经典名著的学习中,提升兴趣。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美德、礼仪、精神等内容,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一定要让学生了解个人、家庭与国家的相互关系,教导他们树立集体意识,具备荣誉感。养成人文精神,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们,掌握生活与交际的智慧,把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和谐作为人生追求,理解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的价值准则。作为德育教育的精神命脉和文化基因,要将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坚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念,不断开拓进取。
三、结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富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与道德理念,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世界、体验世界、改造世界。小学教师要精准认识到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建设价值与意义,切实推动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把培养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作为强基固本的战略任务,凝聚强大的正能量推动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利萍.小学德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分析[J].学周刊,2019,(07):124.
[2]余秀娴.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8,(28):71-72.
[3]史建平.利用传统文化促进小学生德育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5,(02).
(作者单位:石家庄市金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