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中外比较方略重要论述分析
2019-06-27燕妮
摘要:本文从哲学方法论、基本原则要求、具体方法策略三个方面,总结、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外比较方略的重要论述。立足本国发展,进行国际比较,从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关键词:习近平 中外比较 方略
通过查找词典并参照十九大报告中的十四点基本方略,将“方略”一词理解为既有总体上的“方法论思想”也有“具体层面上的操作”。围绕这一概念,从哲学方法论、基本原则要求、具体方法策略三个方面,全面搜集、整理,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外比较方略的重要论述。立足本国发展,进行国际比较,从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一、习近平关于中外比较方略蕴含的哲学方法论
习近平在这一层面上,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精神,从“求实之维”、“辩证之维”、“人本之维”三个哲学方法论的维度提出了中外比较的方略。
(一)求实之维: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石。在中外比较中坚持实事求是避免不重视客观事实、主观臆造的现象;避免由于片面性而造成的对问题分析不当的情况;避免对开展比较的不可知论的错误说法。
习近平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从发展变化的世界出发,理性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深刻理解世界不同文明间的关系,准确把握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的关系,在“实事”的基础上,通过“求是”而形成一系列关于“怎么开展中外比较”的科学论述。
(二)辩证之维:批判性借鉴、超越性创新
不同事物之间及同一事物不同方面间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文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对立统一的过程,是不同文明相互依存、贯通以及相互借鉴、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遵循文明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兼容并蓄,批判性借鉴不同文明成果。同时,我们要看到进行比较不是把异同之处简单罗列、对比,而是着眼于揭示规律。我们了解其他国家的情况,经过消化、改造,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最终去解决中国的问题,因此要创造出最适合我们需要的思想理论、实践方法,实现对他者的超越。
(三)人本之维: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我们进行中外比较时始终以尊重人为出发点,尊重中国人民即世界各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创造的文明成果。同时依靠人民群众创造文明成果,推动交流互鉴,又将文明交流互鉴的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世界人民。这样,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1]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方法贯穿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同样也渗透在中外比较的方略中。
二、习近平关于中外比较方略的基本原则要求
习近平关于中外比较方略的重要论述中包含基本原则要求。
(一)坚持党对一切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是我们进行比较的根本指导思想,党的方针、政策是我们进行比较的根本性立场前提。我们的比较要始终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服务党的工作大局展开,推动党的工作和党的领导的不断发展完善。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3]也是我们进行中外比较的最大推动力。在进行中外比较的过程中,一定要以人民为中心,既要着眼中国人民当下的实际和未来的梦想,也要注重世界人民在长期历史实践探索中形成的各种优秀成果,推动中国与世界人民间的相互交往,促进我们的比较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人民意义和人民价值。
(三)掌握价值观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和话语权。价值观问题始终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中外比较,归根结底是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相互的交融、交流、交锋,乃至碰撞。“如何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4]因此我们在中外比较的过程中,我们既要站稳我们的价值观立场,也要站在他者的视域同情理解他者的价值观,避免以己夺人,也避免以他人的价值观来对我们造成负面影响。
(四)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我们积极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旗帜鲜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方向日益深化,当代中国正前所未有的步入世界舞台中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许多世界性问题在中国有所体现,中国的很多难题也具有了世界性特征。因此,如何通过中外比较,为解决世界问题、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发挥中国力量,这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五)堅持求同存异寻求和谐共赢。“我们应该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要积极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摒弃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比较的目的绝不是将我们的意志强加于人,不仅要“各美其美”,而且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积极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推动世界了解中国,推动中国走向世界。
三、习近平关于中外比较方略的具体方法策略
习近平关于中外比较方略的具体方法策略主要包括“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三个方面,在中外比较中应将“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一)不忘本来。增进了解,增强自信。只有实现正确深刻的认知,才能有助于增强自信,更好地开展比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迅速,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增强阵地意识。”使人民群众更好地认识到取得这些成就背后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正确性,不断增强国家自信。只有加深对中国情况的了解,树立起对本国的自信,才能在中外比较过程中把握方向,坚定中国立场。
传承发展,推陈出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增强文化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同时更要注重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创造性地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只有基于本国具体国情,与时俱进地加强对过往优秀之处的传承与发展,才能在中外比较中更好地实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才能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创造性地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
(二)吸收外来。包容尊重,辩证取舍。我们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开门搞交流。因而,在“吸收外来”,一方面方面要“包容尊重,辩证取舍”。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相互包容与尊重。因而,在中外比较中我们要海纳百川,要推动人们在眼界、思想、知识、技术上走向开放。在尊重其他文明的基础上,不断地自我反思、合理地学习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因子,做到和而不同。世界其他国家的文明产生和发展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待一种“异域”的文明,在中外比较中,我们既不能搞全盘西化,也不能盲目排外,要在批判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学习中超越,创造出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文明。
“吸收外来”的另一方面应加强“对话交流,互鉴共进”。我们不但要能发展壮大自己,而且要“主动发声,让外界了解我们希望了解的东西,让正确的声音先入为主。”拓宽交流领域,在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加强对话交流,对外讲述中国道路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讲中国梦的背景和内涵,讲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和主张。要创新对话交流方式,转换对外话语表达方式。拓展对话交流平台和载体,鼓励各类交流活动,深化外国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在对话交流中,实现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推进世界文明向前发展。
(三)面向未来。要通过比较,把握中外共同利益,对接发展战略,实现民心相通,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在中外比较中如何更好增强国家自信、站稳中国立场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探索空间。习近平关于中外比较方略的重要论述为我们进行中外比较实践科学方法论在对实践的提供了科学方法论的指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3-20.
[2]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DB/OL].人民網-人民日报,2017-10-18.
[3]习近平.2019年新年贺词[DB/OL].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2019-12-31.
[4]习近平.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DB/OL].人民网,2014-02-24.
(作者简介:燕妮,本科,辅导员,东北师范大学,思政教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