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2.0环境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多维路径实例研究
2019-06-27贾婕王庆宏
贾婕 王庆宏
摘 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中小学教师必备的基础性个人素养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實施新周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引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通过示范性培训项目带动各地因地制宜开展教师信息化全员培训,加强精准测评,提高培训实效性”。本文以教育信息化月报为数据监测源,还原本地区几种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路径,提出相关的问题和思考,希望对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信息技术应用;教师;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9)09-0085-04
在地区经济状况、信息化基础建设工作不断改善,教师个人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的需求日益主动的时候,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推进策略则显得尤为重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实施新周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引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通过示范性培训项目带动各地因地制宜开展教师信息化全员培训,加强精准测评,提高培训实效性”。[1]这是市、旗县电教部门有效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作的主要着眼点与发力点。
巴彦淖尔市下辖一区二县四旗,中小学学校共计144所,在职教师合计14100名。在全市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同频互动建设、“一师一优课”推选等工作进程中,强调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为突破口,注重“软硬兼施”、应用培训与选优推优相结合,通过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大数据分析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多功能互动平台,将全市的信息化资源有效整合,多元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
本文以市级教育信息化工作月报为数据监测源,通过收集和分析近两年各旗县区过程性的数据记录,还原本地区几种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路径,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相关思考,希望对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
一、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建设进程
信息化进程绕不开的是基础建设工作。巴彦淖尔市2011年在原城域网建设基础上投入2360多万进行了全市城域网改造升级,完成市级与旗县两级平台建设和互联互通。全市144所中小学均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接入宽带在100M以上,全部建成校园网,其中城镇学校班均出口10M,农村学校班均出口5M,校园无线网络正在按照规划有序实施。全市3546个教室全部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并接入中心网(交互功能的多媒体与呈现型多媒体比例各占一半);全市4个教学点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2015年,投入1000多万元完成覆盖全市中小学的“同频互动课堂”建设,实现同频互动课堂常态化应用;2017年投入85万元启动在线视讯建设工作;[2]已经完成市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本地优质资源汇聚功能,通过平台上传展示本地教师的同频互动优质课、一师一优课等内容,方便师生线上线下交流学习。
当前,全市按照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确定的“三全两高一大”发展目标,推动各旗县区将学习空间建设与推进国家、自治区、市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应用工作结合起来。通过推进空间建设,尤其是专任教师空间建设,加强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提高教育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和应用能力培养。
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路径实例
围绕多维路径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巴彦淖尔市构建了包含线上远程教研、远程集体备课、线上观摩评课、线下教学反思的同频互动课堂应用模式,推进实施国家、自治区、市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人人有空间、人人用空间”应用模式,以及“一师一优课”、“培训+竞赛”、“课题研究”多环共促选优、推优模式。几种形式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针对群体各有侧重,效果亦各有不同。
1.同频互动促进教师培训情况
巴彦淖尔市所有中小学全部建设同频互动课堂专用教室,其中34间可录播主讲教室、35间非录播主讲教室、75间接收端教室。根据各旗县区、学校教育教学不同需求,利用同频互动进行教研、师资培训,主要有四种类型。
一是不同学校学科教研组进行线上远程互动教研;二是进行远程集体备课;三是教师利用同频互动软件客户端进行线上或线下观摩评课活动;四是教师利用同频互动设备的录播功能进行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3]
通过信息化月报数据分析,2016-2018年同频互动用于教学、教研活动,每间同频互动教室月平均使用次数分别为6.34次、4.98次和4.92次。同频互动课堂应用以旗县区教育局考核、学校考核和专任教师考核的三级考核机制为抓手,以日常网络应用和现场实践相结合的两种方法为途径,基本形成常态,在三年间,以考核促推动,以方法促使用,共使用约13875次。以2018年为例(见表1),统计数据采用一年中四个季度教学课时数较为完整的3月、6月、9月、11月为时间节点进行旗县区均衡比对,临河(5.49次)、杭后(1.99次)、五原(4.51次)和前旗(4.60次)为4个30万人口以上的旗县,有三个旗县同频互动教室月平均使用次数超过4.5次;磴口(1.00次)、中旗(0.97次)和后旗(0.67次)三个平均人口约10万上下的旗县普遍低于1次。
2.学习空间促进教师培训情况
学习空间要保障全体教师“人人有空间”,普及网络学习,实现“人人用空间”。
从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应用统计情况看,全市规范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比较扎实,所有中小学全部开通了学校空间,开通率达100%,教师空间注册率为94.1%,中小学生空间注册率为78.2%。通过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空间教师应用能力培训、推优、示范活动的开展,师生从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教育管理和学生评价等途径有效提升了信息素养。
3.一师一优课促进教师培训情况
随着全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开展,不仅是地区名师参与度高,普通教师的参与热情也被极大地激发和调动起来,网上晒课,已不仅仅是晒技术、晒水平,更是一种主动参与主动提高的意识拔高。全市有95%的学校、25%的教师参与晒课,晒课教师人数达2588位,2017-2018年两年共晒课6280节,不仅促进了教学的交流,同时还促进了本地区基础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2018年市优选课444节(小学318节、中学126节)并向自治区推优,当年晒课占比26%,最终109节课荣获省级优课(全区800节),26节课(全区148节)被评为部级优课。借助“一师一优课”提升优课意识,完善优课服务,发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示范引领作用,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成长。
4.在线竞赛促进教师培训情况
巴彦淖尔市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竞赛活动分为三类。一类是中小学电教能手赛,其中小学与中学组别隔年进行;一类是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基本功大赛,通常为每年举办一次;一类是“希沃杯”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暨技能大赛活动,属于“培训+竞赛”形式,自2017年开始,每年一次。形式多样、各有特色的竞赛(培训),拓展了教师眼界,点燃了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热情,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实践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得到充分的彰显。[4]
(1)小学教师2016-2018年电教能手赛、融合大赛获奖情况(见表2)
(2)中学教师2016-2018年电教能手赛、融合大赛获奖情况(见表3)
电化教学能手赛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基本功竞赛活动,目前已经成为本市广大中小学教师切磋技艺、互相学习的平台,深受教师的欢迎与支持。
现在,电化教学能手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基本功竞赛都实现了教师在本地同频互动教室讲课,评委通过网络进行异地评课,在线竞赛模式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3)自2017年开始,尝试与“广州视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希沃杯”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活动,2018年增设技能竞赛环节。原北京电教馆馆长、现代教育技术专家潘克明,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育技术系主任边琦等9位专家教授、企业技术代表,先后受邀进行现场讲座、演示培训,两年共培训中小学教师1123人,其中152名教师参加技能竞赛,70名教师获得市级一二三等奖。为更多教师提供学习信息技术应用和展示自我的机会,解决教师“不会用,不喜欢用,不想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问题。
5.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培训情况
以课题实验为引领实现教科研与信息化整合,有效助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实现教师备优课、讲优课、选优课、推优课的工作策略不失为一举多得。巴彦淖尔市2015年承担国家级课题《基于教师在线教育的技能应用与实践研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证研究》,布局三个旗县区,18所学校承担子课题项目,目前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018年3月举办了全市课题学校课件展示活动,56名课题组成员展示自己的教学课件,教师通过承担课题任务推进信息化与学科教学整合,进行自我信息素养提升。课题研究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合对比以上五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路径,不难看出在大范围和小规模培养、选优、推优之间各有优劣,彼此之间有很强的互补性,但几种模式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一是从组织形式看,几乎都属于任务驱动、成果推动型,教师的自主学习、自我提升不足。并且从实际工作了解到,教师的自发研学、提升进修往往缺乏靶向性,更是受到学校信息化设备配备的制约。多数教师在教学任务之余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资源,更多的是依赖互联网寻找自己需求的教学素材,也缺乏体制创造与独立攀登性。同时容易受网络碎片化、收费及其他无用信息的干扰。
二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过程中,依靠活动组织者、学校管理者经验判断与决策的情况无处不在,存在粗放管理现象。教师培训的过程性反馈相对匮乏,组织者、管理者对学习者行为信息缺少系统性追踪与个性化研究,也反映了管理层面对信息化培训缺少信息互动与信息反馈的顶层设计环节。
三是基于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展情况,系统平台的信息化月报数据虽详实,但大数据分析、细化性指标不足,分析结论粗犷,指向性不够明确,指导力薄弱。
四是优秀案例推廣力度不够。需要加强运作机制,使优秀的教师课件、一师一优课部(省)优课、有推广价值的课题案例、同频互动教研等丰硕的教学成果,多终端、多渠道地推广为广大教师的教学应用示范案例,从而产生成果二次转化的推动力。
五是缺乏有效手段和行动来消除旗县区之间新的数字鸿沟。通过同频互动课堂应用情况(见表1、2、3)、各类竞赛获奖情况不难看出,人口差异、地域经费投入造成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差异明显。从实际教学过程看,随着各旗县区地域间信息化投入的不均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培优推优能力也在迅速拉开差距。
四、深入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若干思考
1.如何有效缩小理念与信息化能力的差距
教师培训需要有的放矢,灵活应用“以人为本,应用驱动”的原则,转变培养形式,依托教育信息化大数据分析,注重个性化课程挖掘,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就要强调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譬如继续推行目前采取的企业合作“培训+竞赛”模式,教育行业的企业不仅仅提供设备配备,而且提升技术增值服务,充分利用企业专业化优势,对症下药,以提高信息化教学设备使用效果为基础,进行教师信息素养提升,使教师在教育教学和教研中轻轻松松玩出“花样”。
2.如何有效实现信息化推进的点线面有机结合
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的推进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信息化区域综合试点和各类专项试点,总结提炼先进经验与典型模式。通过组织召开现场观摩会、举办信息化应用展览、出版优秀典型案例集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推广试点取得的经验成效,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路径,发挥辐射引导效应。[5]同时,抓好课题研究、部优推送(一师一优课)重点工作,利用同频互动创设同课异构、共同备课及地域帮扶授课模式。在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方面,不能始终停留在只考核注册率上,要做到“空间不空”,更要让教师“空间有空见”。立足于“三通两平台”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依托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组织广大师生开通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促进网络学习空间与物理学习空间的融合互动。推动实现“一人一空间”,使网络学习空间真正成为广大师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与学活动的主阵地。[6]
3.如何有效利用评价体系改善应用驱动力
巧用大数据分析,建立有效的精准评测模式。可以通过实施因材施教,重塑教学评价和教育管理模式,跟踪监测教学评估过程,开展学情分析,准确评估教学和学习效果,变单一评价为综合性多维度评价等,加强对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和学习行为规律的研究。[7]应探索适合本地区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发展力考核与奖励机制,使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和广大教师教学研究水平、信息素养提升齐头并进,实现教育工作者付出与回报成正比例。真正促使地区和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效果和效益实现良性循环。
4.如何有效使新技术转化为信息创新力
推动教育观念更新、模式变革,在创新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方面下工夫。着力解决教师不会用、不想用和不爱用等问题的同时,大力培养和挖掘本地区专家型引路人,积极探索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等信息技术条件支持下的教学新模式,迈过经济欠发达地区一些总是迈不过去的坎儿。鼓励教师开展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教学创新活动,努力实现教师和学生个性化学习,充分发挥“同频互动课堂”,在线教学、网络教研、集体备课、优质课观摩、在线学习等互动功能,汇聚电教、教研等各方力量,大力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推动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资源选优推广及再利用也离不开名师工作坊的团队助力效应。
总之,随着教育信息化2.0不断推进,新技术、新思想不断碰撞,人类对终身学习的想象力与实现方式不断拓展,教师培训自当努力跟进,通过机制变革,帮助教师将广泛学习、终身学习衔接到自己的专业成长之中,使之成为常态化、多元化、终身化的学习模式。[8]
参考文献:
[1][5][6]教技[2018]6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Z].
[2]王庆宏,闫良.多维秩序的复合构建:信息化2.0思维下的巴彦淖尔市教育云平台模型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1):86-89.
[3]巴彦淖尔市教育局.以“同频互动课堂”为抓手,书写教育均衡发展和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新篇章[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10):31-32.
[4]冯明,奚立川.提升教師信息化素养[J].上海教育,2019(2):139.
[7]雷朝滋.教育信息化:从1.0走向2.0——新时代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走向与思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1):98-103.
[8]闫寒冰,单俊豪.信息技术为教师培训“画像”[N].中国教育报,2018-4-12(6).
(编辑:王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