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式集中办刊出版平台流程的重构与设计

2019-06-27陈呈超李佳楣马伟平厉建强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办刊学术期刊学术

■陈呈超 于 鑫 李佳楣 马伟平 厉建强

1)《海洋生命科学与技术(英文)》编辑部,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238号 2661002)《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编辑部,山东省青岛市登州路8号 2660033)青岛大学《精准医学杂志》编辑部,山东省青岛市江苏路19号 266003

随着学术期刊网络化、数字化、国际化、集约化,以及媒体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学术期刊出现了新的业务需求和出版形式,未来出版呈现出数字化、开放化、集成化、透明化的发展态势[1]。而我国学术期刊多平台、多系统、多办刊主体、多管理方式、多体制运行的普遍现象,致使“小、散、弱”问题普遍存在,为此,构建高度集约化的办刊模式已成国内期刊的共识。多模式是指兼顾传统出版和新型出版模式,集中是指集中学术资源和力量促进期刊发展。已有研究从诸多方面提出实施多模式集中办刊的建议:徐雁龙[2]提出科技期刊主管单位集中办刊模式的规划与思考;王凤产[3]提出以学科期刊群为联盟的在线出版模式;中国科学院率先尝试从单一模式集中办刊到推出多模式集中办刊的实践;大量学者也研究了国外学术期刊的新型出版模式[4-7]。研究和实践表明,兼顾传统出版和新型出版的统一集中办刊,并且以此带动和促进传统办期模式的升级,迫切需要从不同角度构建统一的数字化出版平台。数字化平台是学术期刊集约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而数字化的基础是流程数字化[8]。众多学者也对出版流程进行了根本性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建议:赵大良[9]指出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创新学术期刊出版的流程和机制;张兰萍[10]认为应打破传统出版结构的束缚,构建弥散的云状出版结构,并给出了相应的策略;吕志军等[11]比较了传统期刊出版业务流程和网络期刊出版业务流程,提出了科技期刊业务流程再造的思考;张莹莹等[12]运用流程再造理论,对现代出版的编辑业务流程进行数字化再造,指出传统线性工作流程的局限性,提出建立一个基于内容对象的、协同工作的、“一次制作,多元发布”的出版业务流程的建议;陈呈超等[13]运用互联网思维对数字化流程进行优化,增加了编辑出版流程两端的业务内容;史庆华[14]讨论了融媒体时代高校期刊的编辑流程再造,描述了融媒体时代编辑流程各环节的应有特征。这些研究对优化期刊的出版流程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实践方面,中国科学院在论文预印本平台、采编平台、出版生产管理平台的基础上勾画出未来科技期刊出版与知识服务云平台建设框架[2],颇具可行性和指导性。

受上述文献和数字化建设实践的启发,本研究根据传统期刊的发展需求和已经出现的新型模式,分析目前学术期刊出版平台的特征和流程,结合互联网思维的特点和本质特征,以及学术信息生命周期理论,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构,尝试构建能够兼顾传统出版和新型出版的多模式集中办刊的业务工作流程,为统一和集成数字化办刊平台提供参考,以适应未来学术期刊的集约化发展。

1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通过网站调研和文献研究等方法研究传统期刊的发展需求和出现的新型模式,分析目前学术期刊已有出版平台的特征和流程。

1.1 传统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演变

近年来,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也在不断地演变。众多学者对编辑出版理论与实务的演变进行了评述,揭示编辑出版工作在概念、性质和内容等方面的演变特征。(1)对编辑工作的概念界定更为完备、夯实,在核心概念的基础上拓展编辑出版工作与其他人员(作者、专家、读者等)的关系,关注出版形式的多元化,注重出版后的论文传播工作,充分考虑新媒体的特点,具有前瞻性[15-17]。(2)在网络新技术环境下,编辑理论研究中出现了“大编辑”的概念,吴平等[17]对大编辑的概念作了系统阐述,表明编辑活动的内容、范围和规模不断拓展,中介性、结构性和引导性已成为编辑活动的显著特征。编辑活动在本质上是通过文章处理,以编辑出版活动为中心,将作者、编辑、评审专家和读者进行系统的动态关联,构建了人—人—物之间的互通互联。(3)从编辑到出版的工作流程更倾向于融合,编辑工作从重视编校加工环节上升到关注出版过程的整体经营管理[18],在此模式下,编辑工作的重心演变为以选题策划,联系主编、编委、作者和读者,组约高质量论文为主。(4)媒介融合正在形成大出版、大文化、大编辑的产业环境。何亚明[19]分析大数据时代编辑工作的转型,指出未来编辑工作的趋向是“编辑流程立体化,内容来源多样化,读者需求个性化,同行评议透明化,产品开发多媒体化”。(5)编辑工作在转型过程中要更加注重主动选择,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加大与受众互动,运用数字出版技术重构编辑思维模式,注重开放链接,重构媒体互动模式,加强读者意识,重构出版发行模式与运行机制[20]。

另外,学术出版赖以生存的环境——科学研究的模式也发生了改变。颜帅[21]结合学术出版范式的转变趋势,提出“学术期刊出版是科学研究的一部分,是科研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不是科研的终点”;任胜利[22]分析国际学术期刊出版动态,指出随着学术信息在线搜索与获取的日益普及,学术出版不可避免地趋向于“在线互联”;肖宏等[23]指出科技出版和科学交流的发展根植于科学研究本身范式的转换,正朝着思想和实践、过程和结果、知识与文化、复合数字化出版方向发展,体现出相互交融的特点。初景利等[1]指出科研和学术交流模式变革必然对科技期刊出版流程和模式产生重要影响。

1.2 学术期刊出版模式的演变

国内学术期刊出版模式的演变经历了从传统的纸质出版,到现在的网络化、数字化和新媒体(移动)出版;从单一期刊的出版发行到与数据库合作,再到组建期刊联盟和出版集团集中办刊;从单纯的论文成果发表到多元化内容的知识服务;从纸质订阅到数据库订阅,再到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从完全靠人力的单一形式的生产加工,到半自动化,甚至智能化的多形式的内容呈现;从点对点的慢速传播,到点对多、多对多的瞬间快速传播;从固定的出版顺序到预出版仓储、网络首发和优先数字出版的数字化流程;从没有平台到单一的平台和渠道,再到多平台、多渠道的出版和传播。

国外学术期刊从办刊伊始就注重以集约化、专业化的出版模式运作。其数字化出版尝试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开始便注重网络数据库建设,发展规模、模式和功能不断完善和强大。20世纪90年代开始尝试OA出版。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索开放式同行评议出版模式。另外,出现了与学术期刊出版相关的模式,如预出版知识仓储、机构知识库,以及有利于学术成果传播的学术社交网络。与此同时,还发展出将机构知识库和OA期刊有机联系起来的Overlay期刊,提供了一种面向网络开放学术资源、支持数据组织和利用的全新的方式[5]。一种将预出版和OA出版相结合的集科学研究和出版为一体的ScienceOpen网络出版模式[4]。学术期刊出版方面更为大胆的创新是JoVE出版社于2006年创办的视频实验期刊JournalofVisualizedExperiments(JoVE),该刊是世界上第一本经同行评议的学术视频期刊[6]。随着颠覆性技术的发展,纳米出版、液体出版、语义出版等出版形式亦将付诸实施[24]。

1.3 我国数字化出版平台的特征和流程

我国学术期刊在数字化发展过程出现了众多出版平台,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维普网等数据库平台;玛格泰克、勤云、西安三才和中国知网等开发的采编系统(还有一些期刊自己开发的采编系统);中国知网的优先数字出版平台;超星集团的域出版平台;北大方正、北京仁和、中国知网等提供的XML排版编校系统;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具有预出版功能的科技论文网站——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心打造的刊网融合平台——壹学者;国内集约化办刊平台主要有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网、中国光学期刊网、中国航天期刊平台以及高等教育出版社建立的中国学术前沿期刊网。

国内5000多种科技期刊采用了多种出版平台[2],有的采用国外出版商提供的平台,有的采用国内大型期刊出版企业研发的平台,有的采用主管部门统一建设的平台,有的采用自主研发的个性化平台,各期刊的核心数据几乎随机地存在国内外各种数据库中。多平台、多系统相互独立致使学术资源和办刊力量过于分散,实现各平台系统相互间的集成也不现实,资源整合严重不足。流程方面,绝大部分出版平台仍然遵循着与传统纸本印刷型出版别无二致的工作流程:选题策划—组稿、约稿—收稿—审稿—录稿—编辑加工—校对—印刷—数字化出版—传播。该流程呈线性结构,顺序而为,上一环节完成,进入下一个环节,各环节环环相扣,依序进行,目前大部分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平台沿用这样的流程。对传统期刊发展需求和新型出版模式的分析表明,未来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平台的业务流程应该是所有角色和事务相互联通,所有环节的顺序可以随机组合。流程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和兼顾传统出版的线性流程和即将出现的新型出版模式,因为多模式出版将会在很长时间内并存,不能一蹴而就[2]。

2 出版流程重构

2.1 互联网思维对出版流程的重构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随之而生的互联网思维,已经融入到各行各业,改变着传统行业的运作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25]。从百度CEO李彦宏提出互联网思维,指出今后无论何种企业,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到陈雪频[26]对互联网思维的诠释,到中国政府对互联网思维的认可,到各行各业对互联网思维的实践[27],再加上社会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商业模式、社交方式、购物习惯、传播方式的改变等,无一不渗透着互联网思维的印迹。互联网思维特征可以用很多关键词来概括,笔者通过搜集分析得到高频关键词的特征图(图1)。

图1 互联网思维特征图

这些特征或者体现互联网的表现形式,或者体现企业发展要求,或者体现用户需求。要充分实现这些特征,需要探究互联网的根本性、基础性特征。何万斌[28]用“互、联、网”3个字来概括互联网思维的本质特征,即互动、联接、网络。 互动的含义是从被动接收信息到主动搜寻信息,从彼此交流信息到随时随地交流,实现更好的互动;联接是指人—人—物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够实现自由互联;网络是指人和物在新的通讯技术下形成相互关联的网络,多张网络组成一个相互交织的网络体。通过这个网络体,可以实现人—人—物间的任意互动、无限联接。这种特征恰好验证了网络技术中互联网的网状拓扑结构。

学术期刊工作涉及的用户角色包含作者、编辑、评审专家;涉及的事务包含学术信息搜集、选题策划、组稿约稿、撰写论文、稿件审理、编辑加工、出版发行、信息传播、评价反馈、学术服务等。无论传统期刊编辑工作的演变,还是新型出版模式的实践需要,学术期刊的未来出版流程更趋向于采用此网状结构。

2.2 信息生命周期对流程的重构

20 世纪 80 年代初,美国学者 Levitan[29]和Taylor[30]在信息管理理论中阐述了信息生命周期的特征,Sternberg等[31]认为信息资源生命周期是其运动的客观规律,由一系列逻辑上相关联的阶段组成,并提出了两个不同层面的信息生命周期构成,表明了信息运动的生命周期性。杜彦锋等[32]分析了大数据对信息生命周期的影响,指出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对信息采集、存储、组织、处理、传播、处置都发生了重要的影响,信息生命周期中的各个环节互相影响,间接对信息休眠度和信息复苏度产生影响。采用大数据技术重组和再利用信息,使得大量信息实现有序、系统的存储、重组和再利用,可以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信息流动的循环规律表明,信息资源在传统信息技术条件下不存在或者只会循环几次;而在大数据时代,处于信息休眠的大量老化信息可以轻而易举地被再开发、再利用,这个循环不是几次或者几十次,而是无限次。数据通过不断地重组、再利用、扩展、更新的循环利用,从而实现创新,使得信息生命得到延续。

可见,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生命周期更是呈现闭环式的规律和特征。同样,这种特征亦符合学术期刊的信息流动规律。大数据时代论文不再止步于发表,论文及其相关的数据等会被充分挖掘利用,将对创新驱动发展及后续研究提供有力支撑。学术信息的回收利用至关重要,利用新媒体技术可以便捷地将学术信息传播给感兴趣的学术社区和团体,并可通过转发,迅速扩大传播范围,同时通过评论可以使信息发生演变,直至产生新的信息,因此,学术出版流程以闭环式结构组织更为合理,更加符合大数据和融媒体时代信息的组织规律和要求。

3 新型业务流程设想

基于互联网思维和信息生命周期理论对学术期刊出版流程的影响,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出版流程(图2)。

图2 闭环式和网状结构的业务流程

新型业务流程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1) 与编辑业务流程原有链式结构不同的是,在工作环节上增加或强调了学术信息资源的搜集、维护和管理,学术传播和交流,学术评价和反馈。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使得整个流程首先由链式变成闭环式,从学术信息生命周期的角度考虑,闭环式结构更符合学术信息的流动和演变规律,体现学术生命周期的循环、再生和重用。传统学术期刊的出版模式可以沿用原有线性流程,又可适应数字化发展的变化,形成良性循环的学术生态链条,如图2所示的闭环流程。

(2) 将流程转变成网状结构,更加符合互联网思维本质特征,实现人与物的联结和人与人的互动。用户之间的无限交流,如作者可与专家直接交流探讨,可以促进分享、合作与共赢,这显著增强了编辑的中介功能,使得编辑穿针引线变得轻而易举,而且是创新性地突破了过去一对一的联结,实现了多对多的联结。

(3) 在业务顺序上,既可按照链式业务顺序,但又不局限于此。可以根据业务需求任意组合业务环节,这就为实现先发表后编辑、先传播后发表、先发表后评审,甚至先审理后投稿等业务提供了保障。图2中数字符号①~⑧的轨迹表示可满足新型出版流程:收稿—数字化出版—审稿—录稿—编辑加工—校对—印刷(先发表后评审)。

(4) 网状中每个节点的角色和业务都是平等的,大家都有发表成果和进行评价的机会,能更好地促进学术探讨和争鸣,每个业务也能受到重视,为开放办刊、公开评议提供技术支持。

(5) 网状中的核心是知识服务,体现了学术期刊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都蕴含着知识服务的功能,也表明学术期刊的终极目标之一是知识服务,编辑业务的每个环节实质上都围绕着知识服务展开,更能从功能上彰显期刊的价值,体现编辑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6) 网状结构业务的实现需要先进的数字化平台的支撑和保障,这就要求加强统一的平台建设,将数字化的其他子系统如预印本系统、数据库系统、选题策划系统、采编系统、公开评议系统、生产加工系统、传播平台以及学术评价系统等进行集成和耦合,以更好地体现规模化集中办刊的效应。

4 结语

本研究对多模式集中办刊出版平台的数字化流程进行研究,调研了传统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发展需求和新型出版模式,分析了目前已有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流程特征和问题,根据互联网思维的特点和本质特征,以及学术信息生命周期理论,对传统编辑出版业务流程进行重构,构建一种闭环网状结构的新式出版流程,为统一出版平台下的多模式集中办刊提供思路,为实现学术期刊集约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猜你喜欢

办刊学术期刊学术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地域性文化刊物编辑办刊思想与具备的能力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祝《导航定位与授时》学术期刊创刊
围绕中心抓落实,开创办刊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