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域旅游视角下信阳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2019-06-27李晓云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商城县新县信阳市

李晓云

(信阳农林学院 旅游管理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提升旅游业发展能力,拓展区域旅游发展空间,培育区域旅游增长极,构建旅游产业新体系,培育旅游市场新主体和消费新热点[1]。全域旅游强调以旅游产业引导空间域的全效益,一定地域空间的所有资源要素全整合,优化配置,通过量的集聚和合理的空间布局实现规模效应,既能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又能实现区域共同富裕。全域旅游视域下,旅游吸引物——旅游景区的空间布局关乎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合理性,是决定空间域内旅游规模效应的关键性指标。本文基于全域旅游发展战略要求,研究信阳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以期为信阳市旅游空间结构优化提供参考。

1 信阳全域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1.1 地理位置优越,旅游可进入性强

信阳位于河南省最南部,是我国南北地理、气候、文化的过渡带,是鄂豫皖区域中心城市。信阳素有“立中原而通八方,居腹地而达九州”的美誉,京港澳、大广、沪陕高速,106、107、312国道和京广高铁在境内形成多个十字交叉;2018年10月明港机场正式通航。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立体的交通网络为信阳旅游空间全域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1.2 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发展潜力大

信阳是一座生态绿城,连续十届荣获中国十佳宜居城市,连续八届上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是名副其实的宜居宜游城市。信阳是一座革命红城,是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核心区域,被誉为“将军故里,红军摇篮”。信阳是中国毛尖之都,信阳国际茶文化节是河南省四大旅游节庆活动之一。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在此交汇交融,信阳民歌、皮影戏、花鼓戏、大鼓书、花伞舞等大别山民俗风情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豫风楚韵”。优美的自然环境,深厚的人文底蕴,丰富的物产资源构成了信阳市旅游资源体系。

1.3 旅游市场快速发展,助推全域旅游发展

在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战略的引领下,信阳立足“山、水、红、茶、林、寺”以及22个国家级传统古村落等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2018年信阳市接待国内外游客4241.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3.3亿元,同比增长28.1%和38.6%,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3.8万人就业,旅游产业体系日渐完善,旅游扶贫功效逐渐凸显。随着红色游、生态游和乡村游的深入推进,信阳市逐步构建全域资源、全面布局、全境打造、全民参与的旅游发展模式。信阳市浉河区、新县和商城县先后入围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传统景区鸡公山跳出2.7平方公里核心景区的圈子,在287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规划开发了“一园十三景”。新县依托乡村资源优势规划了“九镇十八湾”县域大景观,以全域旅游引领乡村旅游发展。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本文以信阳市A级景区为研究对象。截至2018年12月底,信阳市共有43个A级景区,其中4A级景区14个,占比32.6%;3A级景区29个,占比67.4%;5A级景区无,旅游景区数量及空间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信阳市旅游景区数量及空间分布

2.2 数据来源

从信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官网(http://www.xyta.net)获取相关数据,借助奥维互动地图软件(omap)对信阳市各旅游景区进行坐标定位,进而建立信阳市旅游景区数据库,得到信阳市43个A级景区空间分布图(见图1)。

图1 信阳市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图

2.3 研究方法

从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态势和旅游景区交通网络结构两个方面研究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选取最邻近点指数、景区集中度指数衡量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态势,选取α指数、β指数、γ指数反映旅游景区空间交通网络结构。各指数的计算模型及地理意义如表2所示。

表2 研究模型及其地理意义

3 信阳市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格局

3.1 信阳市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态势

3.1.1 空间分布类型:凝聚型 借助奥维互动地图测量信阳市43个A级景区之间的直线距离,计算得出最邻近距离的平均值ri=9.07;信阳共有景区n=43家,区域面积A=1.89万平方公里,由公式(2)得出旅游景区理论最邻近距离re=10.48。由公式(1)计算得出信阳市旅游景区最临近点指数R=0.87,说明信阳区域内旅游景区分布为凝聚状态,这有利于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景区联合开发,但不利于区域内各县区旅游经济平衡发展。

3.1.2 空间分布均衡性:集中非均衡 由公式(3)和表1计算得出景区集中度指数G=41.16,Gm=31.16,G>Gm,说明信阳市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呈现集中态势。结合图1不难看出,信阳旅游景区集中分布在新县、浉河区、光山县、商城县,具体特点如下:(1)集中分布在大别山脉沿线县区(浉河区、罗山县、新县、商城县、固始县)。(2)集中分布在G45(大广高速)、G40(沪陕高速)沿线县区,息县、潢川县、光山县、新县景区均分布在G45沿线及附近,交通便利,景区间连接性强;(3)新县境内旅游景区分布密度大,有13家A级景区,其中4A级4家,3A级9家,这与新县的资源优势和国家政策支持是分不开的。新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重点县,拥有9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形成了“红+绿+古”的资源特色。

3.2 信阳市旅游景区空间网络结构

旅游交通网络中结点的数量、路径的数量、结点与路径构成的环路数量等结构特征会影响旅游交通网络的性能,因而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2]。以信阳市境内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为参照物,分析交通网络对旅游景区空间连接度的影响(明港机场对信阳内部旅游交通的影响忽略)。因旅游景区数目较大,且空间分布呈集中状态,故对较为邻近的景区进行节点整合,将43个景区整合成17个旅游交通节点(见表3)。在此基础上,利用奥维互动地图软件(omap)构建17个节点间的旅游交通图,并依此绘制出信阳市旅游景区间的交通无向图(见图2)。节点间的交通连线数量l=36,节点数量v=17。

据公式(4)、(5)、(6)计算可得α=0.69,β=2.12,γ=0.8,各项指数均为区间中等偏上数值,说明信阳旅游交通网路的回路性、连接度和完整性均呈现良好状态,但未达到最佳水平。信阳东部的淮滨县、固始县、商城县境内景区与信阳西部、中部旅游景区的交通连接性差,如固始县的陈氏将军祠、安山森林公园和商城县的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均处在边缘地区,与其它景区没有直接的交通连线。

表3 旅游交通节点释义

图2 信阳市旅游景区交通无向图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第一,信阳市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呈凝聚型、集中且非均衡,集中分布在南部的大别山沿线县区,北部的息县、淮滨县以及中部的潢川县旅游景区数量少,旅游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呈现“南强北弱”格局。从东西走向看,西部以浉河区、平桥区、罗山县为代表,景区分布呈集聚状,以浉河区的南湾湖风景区、鄂豫皖革命纪念馆为中心向四周延展,区域内旅游景区品质高,有鸡公山、南湾湖、灵山、郝堂等发展较为成熟的景区。中部以息县、潢川县、光山县、新县为代表,景区沿G45、G40分布,呈现明显的线性特征,景区间交通连接度强,有利于旅游客流互通、共享。中部县区为信阳市旅游产业的新生力量,新县、光山县的乡村旅游新生特性最为明显,旅游扶贫事业如火如荼,在全市具有引领和模范作用。东部以淮滨县、固始县、商城县为代表,区域面积大,旅游景区少,零散分布,且与其他景区互动弱。信阳市旅游景区空间分布东西差异显著,空间结构上表现为“西部集中、中部连线、东部分散”,发展程度上表现为“西部品牌升级期、中部快速发展期、东部积极探索期”。旅游景区沿大别山分布有利于信阳境内红色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整合;沿G45、G40分布有利于沿线景区联合发展,形成黄金旅游线路产品。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南北差异、东西差异、集聚且非均衡,导致不同县区旅游效益差异,不利于实现区域共同富裕。

第二,信阳旅游交通网络的回路性、连接度和完整性均呈现良好状态,景区间具有一定的互通条件,有利于旅游客流互流、共享,但α、β、γ三大指数均未达到最佳值,信阳旅游交通网络还需进一步完善。信阳东部的淮滨县、固始县、商城县,其旅游景区大多分布在边区、山区,交通较为落后,距离信阳市中心较远,难以实现市中心的交通网络辐射,与其他景区间的直接交通连线数目也少,难以共享西部县区、中部县区的旅游客流。这是制约东部旅游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第三,旅游景区资源属性互补,功能布局较为合理。自然类景区与人文类景区基本呈交错分布,相邻景区资源属性互补。一般认为,相邻景区资源属性互补有利于景区间的合作发展和客源共享。以南湾湖风景区为例,其相邻景区为鄂豫皖革命纪念馆、信阳书画院、文新茶村、五曲峡森林公园,资源属性相异,景区功能互补,“水、红、画、茶、林”多元化旅游产品完善了旅游产品链,拓展了旅游空间。信阳市旅游景区功能结构布局较为合理,相对而言,西部、中部景区功能结构优于东部,东部的商城县、固始县依托大别山资源开发自然类景区,人文类景区相对匮乏,景区间表现出客源竞争关系,如商城县金刚台(西河)生态旅游区、金刚台猫耳峰旅游区、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三大自然生态景区,地理区位相近,资源属性相似,客源市场上是争夺、分流的关系,联合发展难度大。

4.2 建议

一是合理规划,优化旅游景区空间格局。全域旅游发展应遵循规划先行原则,避免景区间模仿复制、同质化开发。为了实现信阳大别山区全域旅游发展,信阳市旅游布局应突出“三个板块”:西部板块涵盖鸡公山、罗山县南部山区,建设国际山地度假旅游目的地,引领大别山山地度假带;中部板块涵盖新县全境和光山县南部丘陵地区,培育集山地生态、红色文化、山乡风情于一体的国内一流山地休闲度假区;东部板块涵盖商城县东南部山区、固始县南部山区,形成国家山地度假集聚区。北部县区要充分利用文化资源,特别是民俗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信阳市应充分整合大别山生态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豫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将浉河区、新县、商城县培育为西部、中部、东部区域旅游增长极,辐射其他县区旅游产业发展,点线面协同发展,逐步拓展旅游空间,实现西部、中部与东部之间以及南部与北部之间旅游业协调发展。

二是完善旅游交通网络,提高旅游景区可进入性。信阳市对外大交通、县区间交通优势明显,但景区间交通连接度不佳,大多数景区支持团队旅游或自驾旅游,极少有景区开通旅游公交专线,而旅游公交专线可以增强景区的可进入性、景区与景区间的交通回路性。因此,应增加主要景区与周边景区的互通公交专线。如新县应增设从鄂豫皖苏区首府景区到许世友将军故里、郑维山将军故居的旅游公交专线,从新县县城到西河、丁李湾、田铺大湾等国家级传统古村落的旅游公交专线;商城县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固始县西九华山景区资源品质度高,地理区位偏僻,应开设旅游公交专线,化解旅游交通阻碍性难题。

三是深入挖掘旅游资源,优化旅游功能布局。鸡公山、南湾湖、灵山应联合打造5A级景区,提升信阳旅游产品品质。信阳要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自然类景区与人文类景区合理搭配,充分发挥“旅游+”功能,延伸旅游产业链,完善旅游功能。具体可从三方面着手:(1)挖掘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构建“绿色生态+民俗文化+文化创意”综合型乡村旅游景区。平桥区郝堂村、新县传统村落旅游的发展实践可以为信阳北部和东部地区旅游业发展提供指导。(2)挖掘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茶文化主题产品或打造茶文化主题景区,突出“茶都”主题定位,实现茶产业实体经济与茶文化旅游体验经济联动发展。(3)挖掘康养旅游资源,借信阳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机遇,利用森林资源、温泉资源开发康养旅游产品,如鸡公山、黄柏山可开发“山地+温泉”式康养旅游产品,西九华山可以开发“山地+禅修”式康养旅游产品,灵龙湖生态旅游区可以开发田园式康养旅游产品。(4)挖掘体育旅游资源,建设环南湾湖茶道休闲区、鸡公山慢城区、新县红色旅游区、商城生态休闲区等,开展登山、徒步、攀岩、漂流、滑草、山地越野、野营露营、户外拓展、水上运动等项目,构建“旅游+体育”发展模式,打造环大别山和泛淮河运动休闲带。

猜你喜欢

商城县新县信阳市
信阳市审计局 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
奋楫扬帆启新程 勇立潮头绘华章——开拓进取的河南省新县高级中学
奋楫扬帆启新程 勇立潮头绘华章——开拓进取的河南省新县高级中学
商城县
新县
信阳市
商城县新农村经济发展现存问题及对策分析
人大工作评议之“新县实践”
信阳市环宇针织服装有限公司
四 季 相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