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宁县广播站,昨天说的都不算”
2019-06-27
乡间广播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不光是物质匮乏,文化生活也很单调。那时候没有电视机,没有录放机,很多人家甚至没有收音机,更没有KTV和广场舞。特别是农村,除了偶尔放场露天电影、年节时看两出大戏或杂耍,人们的文化娱乐活动,就是白天摆摆土坷垃(方言,即土块)棋,晚上侃会儿大山。
后来,大概是20世纪70年代初,我们村(河北沧州市肃宁县)每家每户都安了小喇叭。当时我还不到10岁,不知道究竟是谁给安装的。所谓小喇叭,其实就是有线广播,一个碗口大的小黑喇叭挂在里外屋隔墙门角上,由县广播站制作节目,定点播放(以此判断,应该是县里统一免费安装的)。我觉得很兴奋,因为每天能边吃饭边听里面的节目。
那么个小玩意儿,把下边的开关往上一扳,就“呜里哇啦”发出了美妙的声音,随着那声音的流淌,小喇叭上的黑纸忽闪忽闪地微微震动,我时常纳闷:这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说话的人又在哪儿呢?有一次我搬来凳子,站到上面正准备看个究竟,被父亲发现了立马厉声喝止:“不许动,把纸弄破就不响了!”吓得我再也不敢去动。后来,听说常和我一起玩的小四儿就把他们家的小喇叭给摆弄坏了,害得他爹想听广播只能端着饭碗四处串门。
那时候讲的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小喇叭播出的内容,多是“最高指示”和政治宣传方面的内容,有时候也会放戏曲和歌曲,但戏曲翻过来倒过去基本上就是那几出“革命样板
戏”,歌曲也全都是“革命歌曲”。所以,那时候的人们,哪怕是大字不识,也能背上几段“毛主席语录”;哪怕是没学京剧,也能哼唱出一小段《沙家浜》《红灯记》,大人小孩都会唱《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人人都知道“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毛主席是人民的大救星”。那时候没有“黄、赌、毒”,人人反对“封、资、修”,全国学大寨、学大庆、学解放军。尽管贫穷,但人们的精神世界不荒芜,道德操守不沦丧,理想信仰不迷茫。这小喇叭的作用,可谓功不可没。
当然,我更喜欢小喇叭里的“小喇叭”少儿节目,是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听到“哒滴哒、哒滴哒、哒滴哒…… 小喇叭开始广播啦”,我便会搬个蒲团坐在小喇叭下面,托着下巴,一动不动。曹灿老师播讲的故事,伴我度过了整个童年时光。而大人们则多是喜欢听县里自己录制的节目,因为这个时间段多为戏曲,还有县上一些熟悉的事,特别是会播送天气预报,农民最关心的是天气。然而那时候的天气预报大多不准,往往报的是晴天却下雨,而预报中的雨却不知下到哪儿去了。因此,人们时常调侃:肃宁县广播站,昨天说的都不算……
这小喇叭时兴了好一阵子。后来收音机普及了,又慢慢有了电视机,它便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尽管现在的文化生活极其丰富,可不知为什么,我仍然时常怀念那时的小喇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