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时私塾规矩多

2019-06-27

文史博览 2019年4期
关键词:私塾人民政协学堂

“养儿不读书,顺如养头猪。”这是我们乡间的一句俗话。在我6岁时,父母为了不让我变成“猪”,送我进了本村的一所私塾学堂读书。

私塾先生姓向,名成斋,乡间人都尊称他为“向夫子”。他白发银须,左脚有点跛,走路要拄拐杖。老辈人都讲他学问很深,曾在湘西巡防军统领陈渠珍部当过师爷。有次打仗,先生脚受了伤,就解甲从教,从镇筸(凤凰县城)来乾城县所里镇砂子坳(现吉首市镇溪街道砂子坳社区)投亲靠友开办私学。

我发蒙那天,正是春节后不久。父亲五更头就把我从酣睡中唤醒,穿好用家织布缝制的浅蓝色长袍,头戴青色瓜皮帽,洗过脸后,在父亲的引导下,向香烟缭绕、烛光通明的神龛三拜九叩,祭祀列祖列宗,祈求祖先保佑,读书成器。接着父亲叫我打上一把红纸伞,提着一个用篾做的四方灯笼,踏着朦胧的夜色,由他领着来到私塾学堂。

学堂同样灯火通明,香烟袅袅,在神龛下摆了一张八仙桌,供有“至圣先师孔子牌位”,牌位前的香炉里插有三炷香,两旁一对红烛烛光闪闪,此时先生早已在那儿等待我们父子俩了。

我在先生的示范下先朝拜孔子,再叩拜先生。接着,先生用土红毛笔圈点《三字经》上的“人之初,性本善……”他边点边读,我也跟着读,这就算随师发蒙了。

半个小时后,仪式完毕,我便跟随父亲提着灯笼回家。不久,天大亮,该是上学的时候,于是我吃了母亲煮好的早饭,提着父亲给我买的细篾小篮,邀上早先读书的伙伴去学堂了。从此,我告别了充满童趣的孩提生活。

在学堂读书的有20多个同学,大家都是自己带桌子板凳,年纪最大的有十四五岁,小的有六七岁。私塾学生不光年龄参差不齐,而且每个学生读的书也是五花八门,发蒙学生读《三字经》,老学生按自己的接受能力强弱,有的读《百家姓》,有的读《论语》,有的读《孟子》等等。方法枯燥无味,学生整天都在读书、背书、认字、写字中过日子,谁背不来先生圈点过的书或不认识教过的生字,谁的手板就要挨先生的戒尺。学生除读好规定的“四书”“五经”外,可请先生开讲,剖析书中的字义、句义,以求甚解。开讲有一定的仪式,一个人或几个人都可以。要给先生送大红公鸡,点蜡烧香。学生也可以抽出时间请先生点读《千家诗》《声律启蒙》《增广贤文》等其他辅助读物,还可以请先生教学算盘,吟诗作对。

入私塾的第二年,我学完了《论语》,正在读《孟子》的《离娄》《告子》,还没有读到《幼学琼林》这本书。这年端午节上午,我们给先生拜端午节后,还要读半天书才放学。先生配合节气,给大家出了“龙舟竞赛,吊屈原之溺水”的上联,要我们对下联。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口含毛笔望天花板,直到放学都没对上。

1982年3月,我在吉首市教委编写《吉首市教育志》看到了《幼学琼林》这本书,才找到了下联:“重九登高,效桓景之避灾。”对联寓言深刻,平仄相符。

私塾先生把学生习字作为必修课之一,开始叫学生描红,先生用土红写上“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要学生照着描;继而要学生照描“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然后送先生号字,描得好的可得表扬。学生每天的习字纸张要保存好,不能乱丢,不能用脚践踏,更不能用作便纸,要保存到阴历每月初一、十五祭祀孔子时统一焚化,谁若违反这些规定,谁就是对孔夫子不敬,会遭雷打。

凡读私塾的学生,每人一年要向先生交一斗(40斤)大米,一年三大节要向先生拜节,过春节送猪肉、糍粑,过端午节送粽粑,过中秋节送鸭子和粉粑。哪个学生送得多,送得好,先生往往就喜欢哪个学生。一些家境贫寒的学生送得少或送不起,先生就不高兴。

读私塾没有寒暑假,也无修业年限,逢年过节才得点休息,学生就像关在笼中的鸟儿,失去了自由与欢乐。不过每到春耕大忙季节,先生要给家中的稻田施肥,于是到了下午,先生就安排学生到村前寨后捡猪牛粪,到山上野外为他打绿肥。这样,我们这些学生就像飞出笼子的鸟儿,边拾粪,边打绿,边嬉戏,什么“争江山”啦,“躲猫藏”啦,“开仗火”啦,“掏鸟窝”啦,等等,尽情地玩,百无禁忌。这时,我们总巴望着太阳慢点落坡,先生慢点放学。

后来,父亲把我送到距家乡5里之远的所里镇中心国民学校读新学,从此我离开了那令人讨厌的私塾,早出晚归,每天往返10里进城读书。

80多年一晃而过,儿时的私塾生活就像昨天发生的事情,仍然清晰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

“风雨同舟70年——我与人民政协的故事”有奖征文征图启事

2019年是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70年来,人民政协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走过了辉煌的历程;70年来,各级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及其所联系的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投身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探索改革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一同谱写了共和国发展的伟大篇章。

为书写人民政协70年的生动实践,记录一代代政协人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履职故事,本刊特面向社会各界人士征集稿件和老照片。具体要求如下:

征文要求:

1.突出“亲历、亲见、亲闻”特色,讲述自己或身边人在政协平台履职尽责的动人故事。

2.体裁为记叙文(配以历史老照片更佳),稿件内容客观具体,其中所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请核对真实无误。

3.文笔流畅,文风朴实生动,富于感染力。

4.字数控制在3000字以内。

5.截稿时间:2019年11月30日,请尽量提交电子文本。

来稿请注明“我与人民政协”字样,并注明作者真实姓名、当时和现在的身份,以及详细地址、电话等联系方式。

本次征文设一、二、三等奖和纪念奖,届时将在本刊公布获奖者名单并颁发证书奖品,择优选登部分征文。

来稿请寄:湖南省长沙市营盘东路62号(或寄长沙市湘府东路湖南省政协文苑楼,邮编:410000)湖南省政协文史博览杂志社编辑部

邮政编码:410005

电 话 :0731—84307942

投稿邮箱:2004wsbl@163.com

猜你喜欢

私塾人民政协学堂
凝聚共识:新时代人民政协的初心与使命
我心中的人民政协——纪念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
中国共产党与人民政协诞生
一部全面深入研究人民政协理论体系的力作
——读《人民政协理论体系初探》有感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