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中国“两弹”事业找到铀矿的地质学家

2019-06-27

文史博览 2019年4期
关键词:吴磊李四光两弹

吴磊伯(右一)和李四光(右二)在考察冰川遗迹

李四光(1889—1971),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他有3个最大的贡献:为新中国找到石油、打破中国“贫油论”;找到铀矿,为发展原子弹和氢弹做出贡献;创建地质力学理论。在后面两大贡献中,李四光的一位得意门生、长期追随者功不可没,他就是后来成为著名地质学家的吴磊伯,中国制造第一颗原子弹的铀矿的发现人之一。

积极参与抗日救亡

吴磊伯,1914年出生于湖南临湘(今临湘市)长塘镇新生村礼儒堂一个书香世家。其父吴秉刚,湖南矿冶专科毕业,历任平江黄金洞、临武香花洞、水口山矿务局等处矿长。因为对矿石的热爱,他给自己的3个孩子分别取名为磊伯、矿伯、磷伯。吴秉刚精通文墨,曾经在民国丙子年(1936)冬为第七次续修《吴氏族谱》作序,文中写道:今日之一歌一咏,皆昔年之百炼千鎚(锤),其功亦良苦矣。正因为有这样的家庭文化熏陶,吴磊伯自幼勤奋好学,饱读诗书。在家乡完成启蒙教育后,考入岳郡联合中学(今岳阳市一中)读初中,1931年毕业后,又考入湖南省立第一中学(今长沙市第一中学)。1934年,吴磊伯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其时李四光担任系主任。吴磊伯学习刻苦发奋,各门功课都是优秀,深得李四光喜爱。

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吴磊伯积极追求进步,投身革命。1935年,他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参加“一二·九”运动,还作为平津学生南下宣传团成员,在丰台、雄县、保定一带乡村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6年7月,吴磊伯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组织能力出色,他还被选为北京大学中共支部委员。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到长沙,组建长沙临时大学。进入长沙临时大学后的北大党员只有吴磊伯、关士聪、张生力(张干胜)等6人。1937年10月,临时大学成立党支部,这是长沙市抗战期间文教系统最早成立的党支部,也是战斗力最强的党支部之一。这个党支部是为团结湖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民国学院(由北平内迁至湖南,创始人蔡元培)组成抗日救亡阵线而生,吴磊伯作为支委负责筹建长沙市大学生抗敌救国联合会。由于吴磊伯曾在“九一八事变”后,于省立一中期间参与了学生爱国示威游行,很有活动经验,所以他组织的长沙市大学生抗敌救国联合会活动非常成功。他还同时任《民族呼声》编辑、《观察日报》记者,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寻找富矿为国立威

1938年9月,吴磊伯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进入李四光任所长的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多次随同李四光、张文佑等地质专家,去广西、江西、湖南、贵州、广东、四川、福建等地调查地质构造、金属矿藏、煤矿的分布等情况,收集资料,撰写了一批地质调查材料和地质学术论文。

在今天的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还保存着一块由吴磊伯等人发现的、被誉为共和国“开业之石”的铀矿石,这块“国宝”铀矿来自广西富钟县花山乡的杉木冲。1955年1月25日,这块被称为“决定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制造的石头”被带进中南海红墙之内,当天下午4点,在菊香书屋会议室,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在听取了李四光、钱三强的汇报后,拍板决定制造原子弹。正是吴磊伯等人发现的这块“开业之石”,催生了新中国原子能的研发,使中央作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为“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奠定了基础。

最早发现钟山铀矿的是吴磊伯和他的同事南延宗(1907—1951)。

1943年5月,南延宗在广西富钟县黄羌坪调查锡矿时,在一个已被开采的锡钨矿的废旧窿口上,看见很多鲜艳的黄色粉末状东西,出于职业敏感,便用刀刮了一些带回去,交给同行吴磊伯化验,想看看是否存在稀有元素。南延宗与吴磊伯对这包神秘物进行了显微化学的微量分析。在显微镜下,两人惊喜地发现,神秘物呈现完美的四面体结晶,这正是铀元素的特征!他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赶紧又做了照相感光实验,结果无误。

为了明确当地铀矿的分布情况,这年8月,他们随李四光到广西勘探。途中,两人再次顺道到富钟县黄羌坪进行复查,发现这里的铀矿物是沿着一条钨锡伟晶花岗岩脉中的断层面上生长,千真万确是铀矿,这是中国第一次发现铀。之后,吴磊伯和南延宗一道,对我国铀矿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首先指出了中国富有铀矿床,证明中国是铀矿富藏国。

1956年4月,吴磊伯被调至地质部地质力学研究所任副所长,与兼任所长的李四光一起从事地质科研工作。

遵循李四光的思路,吴磊伯与同事一道经过艰苦工作,找到了位于粤赣湘三省交界地的201、211特大型铀矿床。到“二五”末,我国已发现一系列铀矿床,铀产量足以保证我国核工业发展需要,为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核工业的成就也令世人瞩目。

成就地质力学地位

吴磊伯献身地质科学事业50多年,勇于探索,治学严谨。他在从事地质科学研究与教学,和担负地质力学研究所领导工作期间,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参与厘定我国经向构造体系和大义山向构造,并对山字形、棋盘格式等构造体系做过深入研究,丰富了构造体系的内容, 为地质力学的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在小型构造研究方面,他造诣尤深。他还是我国岩组学及砾组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此外,在矿田构造、地震地质等领域,他亦是建树良多。

吴磊伯对家乡也十分关注。1957年,临湘有人向他报告,说发现了一种不知名的矿石。吴磊伯立即要父亲吴秉刚到临湘詹桥镇采样送到北京进行化验。看到结果后,吴磊伯兴奋地说:我的家乡发财啦,这是钾长石。从那时起到现在60多年来,钾长石矿业开采一直是临湘的一大富民产业。

1984年12月2日,吴磊伯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0岁。

猜你喜欢

吴磊李四光两弹
科学家公益宣传
——李四光
湖北省“小个专”党建工作思考
意林2021年7月
中国地质学之父
李四光家风
吴磊:极简设计的践行者
稼先的故事
“两弹元勋”邓稼先 深藏功与名,汗洒戈壁滩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从穷孩子到地质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