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的教育性教学
2019-06-26潘春枝王晓丹
潘春枝 王晓丹
〔摘 要〕教育性教学是具有价值理念渗透的教学。“好”的舞蹈教学是教育性教学,具有目的性和结构化取向。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好”的舞蹈何以成其为“好”。在学习“好”的舞蹈基础之上,通过技艺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情感表达能力。
〔关键词〕舞蹈;教育性教学;《沙湾往事》
什么是“好”的舞蹈教学?教学是不是等同于教育?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舞蹈教学失去了教育性元素。有哪些教育性元素需要融入舞蹈教学?以上问题是舞蹈教学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舞剧《沙湾往事》自2014年演出至今,在广州、北京、香港等二十多个城市巡回演出,场次超过100场,得到业内的肯定和观众的青睐。曾荣获第十二届广东省艺术节优秀剧目一等奖,在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上将“文华大奖”收入囊中,并受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资助。作为舞蹈领域的优秀作品,选择《沙湾往事》作为舞蹈教学的题材具有代表性。另外,在现实鉴赏优秀作品《沙湾往事》的基础上,需要舞蹈教育思想的理论关照,从而为解决何为“好”的舞蹈教学提供现实基础与理论指导。
一、“好”舞蹈教学的目的性取向
“好”的舞蹈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追求美善的舞蹈教学。既具有“美”的舞蹈形式,也具有“善”的舞蹈内容。“美”的舞蹈形式,追求的是舞蹈创造的知觉形式,是舞蹈演员的技艺与创造的舞蹈形象。“善”的舞蹈内容,追求的是舞蹈的主题内容与情感表达。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区分教育与教学,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思想,以教学是否有目的性为标准将教学划分为“有教育性的教学”与“无教育性的教学”。如果把教学仅视为知识传授的科学,教学缺乏内在的目的和外在的目的,那么教学将纯粹是教学,为教学而教学,将会是一种无目的性的教学,也是无教育性的教学。
内在的目的性是每一个舞蹈蕴含的“核心力量”。这种力量是舞蹈内在的主题,是编导想要呈现给观众的主旨精神。这种主旨精神在美国舞蹈美学家苏珊.朗格看来是一种“虚幻的力”。它的呈现,依托舞蹈演员利用肢体语言创造的表象性符号。这意味着虽然每一个舞蹈都会分解为不同的节拍,每一个节拍都在音乐的旋律下动态演绎与静态直观。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常分解舞蹈动作,按节拍进行教学。在要完成节拍动作的意识性的驱动下,教师常忽略节拍动作的教学所具有的目的性。当学生没有认识到舞蹈作品要创造的舞蹈形象是什么,要表达的主旨精神是什么的时候,学生的“学”就缺乏内在的目的性,颇有“盲人摸象”之感。如果学生没有要了解要创造的整体性的舞蹈形象,那么学生的“学”将会局限在舞蹈的分解动作学习,将是为学习动作而学习动作。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前,应大致讲解舞蹈动作想要创造的舞蹈形象以及表达的情感,让学生了解学习的每一个分解动作都是为内在的目的性服务,如此做到“胸有成竹”。
《沙湾往事》的故事呈现,在前半部分编导利用了很大的篇幅呈现主角何柳年、许春伶、配角何少岩、潘红英的情感纷争故事。何柳年与许春伶相爱,却因何柳年的父亲之命,娶了潘红英。而何柳年的堂弟何少岩却暗恋许春伶。婚后,何柳年与许春伶的情感纠缠、何少岩的撞见以及潘红英的被冷落。这些故事情节的舞蹈演绎,如果没有“好”的视角来支撑,单纯就这些情节而言,难以将之界定为优秀作品。那么,是什么让一场情感纷争的舞剧故事升华为“宏大叙事”的品格呢?是其中蕴含的舞蹈的内在目的性、外在的舞蹈技艺、精巧的舞台背景。这些故事情节的演绎具有两个内在的目的:其一,全剧猛烈抨击了家长式包办婚姻的罪感。正是父亲之命下的婚姻,造就了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特别是,即使是婚后一心一意对待何柳年好的潘红英,却惨遭何柳年的冷落,最后却因保护何柳年的珍贵乐谱而惨遭日军毒手,前后对比让观众为之动容。可以说,如果按照分解动作来看,四名演员各有各的动作演绎,何柳年、许春伶、何少岩演绎了“爱而不得”,潘红英演绎了“得而不爱”。作为舞蹈演员,如果只知这些舞蹈动作的演绎,而不知背后蕴含的内在目的,那么带给观众的观感想必缺乏韵味。其二,前半部分的情感叙事为实现后半部分更加“意壮”的内在目的打好基础。情感的纷争因为日寇的侵入而终止,剧中人物变得团结起来,共同为捍卫民族音乐、民族尊严而勇敢地与日寇作斗争。可以说正是从剧中人物的情感冲突,到变换剧中故事背景(由广州沙湾地区的大家族到日军侵入、广州沦陷、人物逃亡)再到最后的民族尊严捍卫,在这个过程中,剧中的内在目的变得更加“宏大叙事”,更加鼓舞人心,从而提高了全剧的品格。
外在目的性是教师引导学生领悟舞蹈的内在目的性,让学生在舞蹈技艺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情感表达能力。德国美学家克罗齐所说的“美即表现,美即直觉”。这说明情感与形式合二为一,由形式直感情感。舞蹈动作的演绎追求的是美的“形式”,但仅此不够,还需要让学生在追求美的形式中提高身体素质和情感表达能力。《沙湾往事》运用道具钱鼓舞、高胡演绎了一场对比的剧情,一方面是钱鼓舞带来的热闹婚宴,另一方面随着许春伶将高胡还给何柳年的演繹,热闹的婚宴场面反衬出何柳年与许春伶内心的极度痛苦。舞蹈道具的运用以及运用舞蹈动作呈现人物的情感世界是舞蹈演员的外在目的性,也是这部舞剧片段教学的外在目的所在。
由上述可知,“好”的舞蹈教学是蕴含教育性目的的教学,具有内在的目的与外在的目的,内在的目的追求的是一种“善意”,外在的目的追求的是一种“形美”。正是“善意”与“形美”兼得,舞蹈才创造了一个“美善”的世界。这是舞蹈本身存在的“好”,更深层次而言,正是舞蹈本身存在的能让观众感知“美善”世界的“好”,才使一部舞蹈教学成其为“好”。舞蹈教学,学习舞蹈本身的“好”,以及对观众而言的“好”,是“好”的舞蹈教学存在的基础。
二、“好”的舞蹈教学的结构化取向
在“美善”的目的指引下,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要考虑教学的结构化取向,包括舞蹈的题材、舞蹈的道具以及舞蹈的故事编排。目的性是舞蹈的主旨,是演员、题材选择的指引,演员、题材、故事情节的演绎是舞蹈道具选择的依据。因此,围绕舞蹈的目的性、演员、舞蹈题材、舞蹈道具、故事编排五大方面来开展教学。舞蹈的目的性在前文已有所述,在此不再赘述。下文将重点围绕演员、故事编排来论述舞蹈的题材选择、舞蹈道具的本质与运用、舞蹈故事的编排。
(一)舞蹈的选材教学 舞蹈选材是舞蹈编导基于一定的目的性选择适用的题材来进行舞蹈编创。笔者在《论题材选择对于舞蹈编创的重要意义》中,根据领域划分,将舞蹈题材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领域。选择合适的舞蹈题材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符合舞蹈外在的形美”“符合舞蹈本质的意壮”。从舞蹈编创的角度而言,学生需要理解舞蹈选材创造形意兼具的艺术美。从舞蹈教学角度来说,学生需要理解舞蹈教学蕴含的内在目的性与外在目的性。在舞蹈取材方面,可以从自然界、世俗世界以及宗教世界取材。取材自然界,注重模仿,在模仿中展现人与大自然的故事。取材世俗世界,重视呼吁理性价值;取材宗教世界,重视民俗民风民情的艺术表达。
《沙湾往事》选择的是世俗题材,要传达的是理性价值。这部舞剧要表现的目的是通过护卫民族音乐来捍卫民族尊严。选材是以音乐世家“何氏三杰”和众多广东音乐人为原型,并选择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广东名曲作为题材。剧中,编导以经典名曲《赛龙夺锦》为全剧主线,穿插《雨打芭蕉》《步步高》等曲目,表现出浓厚的地方文化。围绕《赛龙夺锦》,从何柳年遵父命传承创作《赛龙夺锦》,在创作的过程中呈现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到护卫《赛龙夺锦》的乐谱、《赛龙夺锦》的演奏,表现出浓厚的捍卫民族尊严之情。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题材的属性与来源,了解题材在故事编排中所起的作用,了解题材对于呈现舞蹈的内在目的具有什么样的作用,了解题材对于实现舞蹈演员自我成长的外在目的有何益处。一语概之,好的题材选择,“好”在能创造“形美”与“善意”兼得的舞蹈。
(二)舞蹈的道具教学 在舞蹈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舞蹈道具的本质。在概念上界定舞蹈道具是一种为创造舞台形象的工具性存在,具有共性与独特性的元素,具有形式多样的特征。在此,结合笔者在《由舞蹈作品<辞母>谈舞蹈道具的本质》阐发的四个维度来讨论舞蹈道具在《沙湾往事》中的应用:
首先,从目的性而言,舞蹈道具是一种工具性存在,服务于舞蹈形象的创造。“工具性存在”与“目的性存在”相对,目的性引导工具性的选择,工具性服务于目的性的实现。《沙湾往事》中出现了具有广东地域特色的道具,例如英歌槌、高胡、秦琴等。舞蹈演员利用这些道具演绎了欢快、哀伤、激愤的场面。
其次,从质料性而言,舞蹈道具是一种共性存在与独特性存在。舞蹈道具的“独特性”还分为“地区性存在”“民族性存在”。《沙湾往事》是围绕广东名曲《赛龙夺锦》的创作来展开,融入了具有广东特色的文化元素,创造了具有广东特色的舞蹈。如龙舟起舞,可以说是用舞写乐。
再次,从动力性而言,舞蹈形象、舞蹈姿势与舞蹈道具协同演绎,创造舞蹈形象。以舞蹈姿势的演绎为主,以舞蹈道具的运用为辅,合力创造美的舞蹈形象。《沙湾往事》中的高胡的运用贯穿全剧,舞蹈演员借助高胡将情感的得与失、喜与怨演绎得淋漓尽致。
最后,从形式性而言,编导根据主题、剧情、演员能力的需要,灵活运用同一种道具创造出丰富的形式。例如,剧中的景片门根据剧情需要,时而幻化为“婚房”,时而幻化为“高墙”。
除了了解舞蹈道具的本质,教师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舞蹈的“独具匠心”所在。这里面涉及舞蹈道具在舞蹈中的具体运用,既要让学生掌握道具运用的“技法”,也要让学生领悟道具运用的巧妙之处。道具运用的巧妙一般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要素:“巧”在创设特定的动作,“妙”在呈现特定的情景。例如,在《沙湾往事》中,前来贺喜的沙湾音乐人用广东器乐(粤胡、秦琴、扬琴、椰胡、洞箫)作为道具,“舞者伴以间断、短促、停顿、欢快的皮影式动作,惟妙惟肖地刻画热闹的婚礼场面。”编导在道具上运用1、4片景片门的变换,创造出适合舞台需要的时空背景。特备是第一幕中4片景片摆出菱形的空间所呈现的牢笼般的婚房景象,通过镂空的景片,观众可以看到人物角色中内心矛盾的关系,直抵人心。第二幕,4片景片为舞蹈推波助澜,创设出烟雨蒙蒙的岭南石巷,一群女子撑着油纸伞从舞台后方的门里,脚踏木屐摇曳着身姿慢慢走出,四片景片、油纸伞的道具巧妙运用,使人、景、物天然的浑然一体。
(三)舞蹈故事的编排 舞蹈故事的展开,对于舞蹈演员来说是一种隐性知识,对于观众而言则是一种默会知识。舞蹈故事的讲述,不是建立在日常生活语言的讲述之上,而是建立在肢体语言的演绎之上。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语言来讲述故事,语言的讲述需要有逻辑主线。舞蹈演员利用肢体语言演绎的故事也需遵循逻辑,遵循有逻辑的剧情主线。同时,编导还要寻找故事展开的叙事点,通常是围绕故事的矛盾、情感的递进等来展开。例如,《沙湾往事》的剧情发展“采用常规的线性叙事手法,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推进剧情”。
舞蹈故事的编排是编导对题材选择、道具运用、主旨呈现的综合呈现。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常遵循“艺术即直观”的原则,引导学生了解舞蹈动作欲图呈现的情感。以《沙湾往事》最后的主题升华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前面漫长的铺垫是为了最后的主题升华。在舞剧的最后,何柳年手持《赛龙夺锦》的乐谱,其堂弟何少岩手持英歌槌,还有划桨人并列。当何柳年手拿英歌槌半蹲着,双手旋转着英歌槌从下慢慢升起,其身后的英歌群舞也跟着慢慢升起,象征朝阳慢慢升起的气象。两列的划桨人也半蹲着做好准备向远方启航的准备,随着何柳年慢慢把鼓敲响,越敲越有气势,英歌槌的跳动、船桨的划起以及鼓槌的敲响,象征着中国人经过反抗从此站起来的气象,“由此产生出悱恻动人的广东‘乐与‘动觉情感交织的视觉样式”。
结 语
“好”的舞蹈教学是教育性教学,具有两个基础性因素:第一,理解“好”的舞蹈何以成其为“好”;第二,在学习“好”的舞蹈成其为好的基础之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情感表达能力。“好”的舞蹈,要考虑舞蹈的目的性、题材选择、道具运用、故事编排。目的性具有舞蹈本身存在的内在目的,也有舞蹈教学的外在目的。题材的选择,来源主要是自然界、世俗世界以及宗教世界。不同领域的题材选择,编导的意图也不一。自然界重模仿,重在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世俗世界重价值,重在传递真、善、美的价值。宗教世界重习俗民风民情,重体现民众的生活。舞蹈道具的本质是一种区别于目的性存在的工具性存在,服务于舞蹈形象的创造。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道具運用的巧妙之处。在故事编排上,重在梳理主线,寻找故事发展点。
(责任编辑:杨建)
参考文献:
[1]潘春枝.论题材选择对于舞蹈编创的重要意义[J].沈阳大学学报,2018(5):664.
[2]陈燕敏.从《沙湾往事》看舞剧创作中的视觉样式[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6):90.
[3]吕晨.谈舞剧《沙湾往事》的叙事与立意 [J].艺术评鉴,2018(9):159.
[4]江东、仲呈祥.溺水一瓢:舞理的寻觅与所得 [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23.
【项目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学科共建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D15XYS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