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与预防控制研究进展
2019-06-26刘丽丽
刘丽丽
摘要 从2013年3月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以来,一直到2017年2月28日,该感染病已经波及湖南、福建、安徽、广东、浙江与江苏等省,对人类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人感染H7N9禽流感高发于冬春季节,且大多数患者存在禽类接触史,现阶段尚未研制出疫苗对其预防。主要针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流行病学、预防控制对策进行探究。
关键词 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预防控制;研究进展
甲型流感病毒具有较强传染性与变异性,属于单负链RNA病毒,共由8基因段组成,大约可以编码12种左右的蛋白。将神经氨酸酶(NA)与血凝素蛋白(HA)特性作依据,可将甲型流感病毒细分9种N亚型、16种H亚型[1]。禽流感病毒属于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野禽与水鸟是该病毒的天然宿主和主要基因储存库,其体内存在的禽流感病毒可以直接或间接的传播给哺乳类动物、家禽、人类等。隐形感染是H7N9禽流感病毒主要呈现出的表现,明显临床症状不会出现,但若H7N9禽流感病毒被人感染,则可能引发严重急性呼吸道疾病,严重情况下甚至会直接导致患者死亡[2]。本研究主要分析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流行病学与预防控制对策。
流行病学
传染源:现阶段,H7N9禽流感病毒已在活禽市场环境标本、禽类及其排泄或者分泌物中检测到,和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同源。我国相关省市对可能感染的禽类进行处理或者关闭活禽市场,发现H7N9禽流感的发病率显著降低,这也证明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类是H7N9禽流感病毒的主要传染源[3]。现阶段,临床大多数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散发病例,并且同时也呈现出家庭聚集发病特点,这也不排除人可能属于H7N9禽流感的传染源,但是并没有出现持续性传播现象,其正确性还有待进一步论证。
时间分布特点:现阶段,人感染H7N9禽流感已经经历了4个流行季,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首次被发现是在2013年3月,2013年7-9月又报道了3例8 中国社区医师2019年第35卷第1期散在病例,由此便结束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第一波疫情[4]。在这次疫情中,共有患者134例,其中死亡45例,3个月之后即2013年10月14日,浙江又出现了H7N9禽流感患者1例,这也说明进入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第2个流行季,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人感染H7N9禽流感具有持续流行的特点。到2014年9月为止,在第2波疫情中一共有患者303例被报告,其中死亡139例,春节期间为其发病高峰期。2014年10月-2015年5月,我国又有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新增,其中死亡100例。WHO报道文献显示,人感染H7N9禽流感具有类似于季节性流感、人感染H5NI禽流感的发病曲线,冬春季节为其高发季节,所以相关部门在这两个季节应该保持高度警惕[5]。
人群分布特点:研究表明,在H7N9禽流感疫情未发生期间对涉禽职业人员血清样本中的H7N9抗体进行检测之后发现,所有人员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这说明对H7N9禽流感病毒人有普遍易感性。青少年为H5NI禽流感病毒的主要发病群体,并且性别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而老年人属于感染H7N9禽流感的主要发病群体,相较于女性,男性患者感染率更高,轻症、重症与死亡病例的平均年龄分别为27.6岁、52岁、62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一旦老年人感染了H7N9禽流感病毒,便会出现更加严重的临床表现,其主要原因可能为老年人具有更低的机体免疫力。深圳市某血清学调查结果表明,H7抗体阳性率在涉禽职业人群中是显著上升的,这说明要做好涉禽职业人员防护工作,应对职业人群监测进行加强,活禽市场管理要强化[6]。
预防控制对策
对传染源进行有效控制:因为禽类感染H7N9禽流感只会产生较为轻微的临床症状,所以仅通过对其健康状况进行观察来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进行控制是不可行的。为此,我国各地区各部门应通力合作,不断将外环境监测系统完善,将外环境污染情况真实反映出来,以此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除了马来西亚、加拿大及中国台湾等地区有输出性病例出现之外,中国内地之外的地区至今还没有出现,但是并不能否定以后野生禽类会在迁徙过程中将禽流感病毒传播到其他地区。为此,应该严格监控和中国紧邻的区域,加强野生禽类栖息地监测。
对活禽市场加强管理:为了降低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发病率,将活禽市场关闭属于一种科学、可行的防控措施。有学者通过定量分析后发现,将活禽市场关闭之后,南京、湖州、杭州以及上海等地区平均每天感染率均降低,这也就说明将活禽市场关闭有利于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进行控制[7]。除此之外,对活禽市场定期进行清洗消毒、休市整顿,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活禽市场中的污染物,降低人感染H7N9禽流感发生率。
大力推广免疫接种:预防感染禽流感病毒最有效、迅速的措施就是免疫接种。研究表明,季节性流感疫苗不会对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小鼠起到明显的保护作用,所以为了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进行有效控制,需要加强新型流感疫苗的研制。我国在2013年4月初便做出了疫苗研制计划,并在12 d之内成功研制了H7N9全病毒灭活疫苗,但其有效性与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H7N9禽流感疫苗的研制不仅能大幅度提高国家软实力,同时还具有防患于未然的作用,最大程度上减少经济与人员损失。
虽然至今尚未找到H7N9禽流感病毒能在人际间传播的有效证据,但是还是应该对其进行高度重视,将监测能力提高,及时获得病毒变异的相关信息,充分结合病毒病原学监测结果,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来降低疾病的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1]王琦梅,刘社兰,陈恩富.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7,51(2):183-187.
[2]孙海燕,童海江,崔大伟,等.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7,10(1):68-75.
[3]许阳婷,张钟,吴小清,等.南京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10):1734-1737.
[4] 刘晓青,傅伟杰,谢昀,等.江西省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5,19(3):265-268.
[5]秦彥珉,梅树江,谢旭,等.深圳市25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流行病学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5,22(8):952-954.
[6]郭黄吉,吉光辉,吴明旺,等.遵义市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23):4247-4248.
[7]王世平,曹家艳,张仁俊,等.贵州省首例输人性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2):2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