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德统一与欧洲一体化

2019-06-26王帅

历史教学·高校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法国德国

摘 要 本文主要讨论1989—1990年东西德统一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相互关系。从欧洲一体化的角度来看,两德统一推动了欧洲一体化在该时期的加速发展。德国为了得到法国对统一的支持,在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建设上向法国妥协,而统一进程的加速以及欧共体战略地位的凸显也促使法国同意推进德国主张的欧洲政治联盟建设。从两德统一的角度来看,欧洲一体化是欧洲约束统一德国的最佳手段。一体化程度越高,德国统一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就越容易被消化。一体化的加速为德国统一塑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它是德国实现统一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

关键词 两德统一,欧洲一体化,法国,德国

中图分类号 K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9)12-0021-07

欧洲一体化与两德统一,是一个看似清晰但又并不明朗的历史性话题。研究欧洲一体化的学者意识到,德国统一的进程对欧洲一体化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以至于这一时期一体化的发展速度在欧共体发展史上前所未有。

然而,在统一进程如何具体推动一体化问题上,却缺乏深入与细致的探讨。①研究两德统一的学者,多以国别为视角分析大国在统一中的政策,缺乏从区域以及欧洲一体化层面考察一体化之于两德统一的作用。②因而,欧洲一体化与两德统一的关系,往往只被片面、模糊地呈现出一方对另一方的能动作用,二者真正意义上的相互关系尚未被厘清。

鉴于此,本文试图以一些解密的外交档案为基础,从历史进程中系统阐释德国统一的活力如何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欧洲一体化在德国统一中又扮演了何种重要的角色。以期厘清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与相互作用,以就教于方家。

20世纪80年代启,欧洲一体化进程经长期蛰伏后重新回潮加速。1985年,欧共体各国签署了《单一欧洲法令》,规定了共同体范围内人员、商品、资金、服务四大要素的自由流动。不过,由于各国货币不统一,不同的汇率阻碍了四大要素自由流动。1989年4月,欧洲委员会主席德洛尔提出分三阶段实现欧洲货币统一的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计划,该计划建议在1990年7月1日启动经货联盟的第一个阶段建设。德洛尔的建议在1989年6月的马德里欧洲理事会上受到了不同对待:以削弱联邦德国马克主导性地位为目标的法国极力推动经货联盟加速发展;担忧统一货币后联邦德国马克优势地位不复存在的联邦德国则犹豫不决。共同体最终决定:1990年7月1日后,只有做好全面准备,才能召开一次启动经货联盟的政府间会议。③

1989年秋,民主德国革命以及柏林墙的倒塌打破了共同体拉锯战式的建设轨迹。欧洲国家普遍担忧德国的再统一可能演变成一场“历史的觉醒”。11月18日,法国迅速召集欧共体十二国举行爱丽舍宫会晤以“讨论局势”。法国总统密特朗在会议上提出,欧洲的“边界问题不应被提出、戈尔巴乔夫的地位不应被损害”。①这显然是不想把两德统一问题提上议事日程。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则更加直接,她表示“绝不能讨论改变边界的问题,任何讨论改变边界或德国统一的企图都将毁掉戈尔巴乔夫先生并打开领土诉求的潘多拉之盒”。②联邦德国总理科尔以一种低姿态强调了德意志民族的“民族自决”,同时确认了德国对欧共体的承诺。

爱丽舍宫会议十天后,科尔在联邦议会的公开演说中高调抛出了旨在实现两德统一的“十点纲领”,这与他在爱丽舍宫会议上的低调姿态形成了鲜明对比。重要的是,“纲领”没有明确表明德国在欧共体建设方面的计划,仅以“想要进一步增强欧共体”一语带过。③在“纲领”出台的前一天,科尔还写信给密特朗释放德国想要延缓欧洲建设的信号。④

欧共体成立以来,法国外交政策的中心目标就是通过共同体建设牢牢拴住昔日的宿敌德国。密特朗在11月2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提醒德国“欧洲人没有被置于完整的局势面前,尤其没有听到履行承诺(欧洲一体化)的声音”。⑤法国外交部也认为,“虽然科尔提到了欧洲共同体的吸引力,但他并没有提及它的政治意图”。⑥

11月30日,密特朗在德国外长根舍访法时毫无保留地向德国提出了法国支持两德统一的先决条件:

如果欧洲一体化停滞不前,那么东西方关系就会倒退。如果东西方关系倒退,那么欧洲局势将会出现重大转变并且新的特权联盟将出现。不能排除回到1913年的臆想世界。1913年的欧洲充满了危险。如果德国将来的统一发生在关键性结构未得到发展的欧洲,那么就有回到过去時代的风险……只有当德国支持一个强有力的欧洲共同体,它才有希望实现统一……在斯特拉斯堡会议上作出召开筹备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政府间会议的决定,是必要的。⑦

因而,1989年12月8日的斯特拉斯堡欧洲理事会,成为了欧共体与联邦德国能否在统一与推动一体化建设之间达成共识的关键。

撒切尔夫人在斯堡会议上的主要目的,是尽可能地组建一个管控德国问题的同盟或机制,因此她在与荷兰首相鲁伯斯、⑧意大利总理安德莱奥蒂⑨会晤时都提出“召开柏林四大国会议来管控德国”的建议。撒切尔认为,斯特拉斯堡欧洲理事会的最终会议公报十分重要,共同体应出台一份提及“赫尔辛基最终协定,及维持北约、华约架构完整”的公报。密特朗相信,在过去最危险的时刻英法总是能够建立起特殊关系,他感觉到这样的时刻已再次到来。⑩

确如撒切尔夫人所说,斯特拉斯堡欧洲理事会的最终会议公报相当重要,因为它将直接表明共同体十二国对科尔的“十点纲领”以及两德统一的立场。

午宴期间,撒切尔再次提出需要维护欧洲的现存边界,科尔针锋相对地回应称,“十点纲领”已包含了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及赫尔辛基进程,一些人想要把奥得-尼斯边界永久化的同时也把两德内部的边界永久化。①随后,科尔话锋一转,表示边界问题目前并没有被提上议事日程,“重要的是使欧洲共同体取得进步”,他宣称德国“已决定在1990年召开筹备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的政府间会议”。②作为满足法国关键要求(1990年召开经货联盟的政府间会议)的补偿,德国也要求理事会出台一份“承认德国民族自决以及政治统一权利”的政治宣言。③英国、荷兰、意大利,甚至包括法国外长杜马都反对把这一要求写进联合公报。此时的密特朗已显得有所保留。④

经激烈争论后,各国起草了一份公报草案,撒切尔夫人对草案提出质疑,她认为文本中既没有提到“赫尔辛基”,也没有提到“边界”。⑤密特朗指示杜马与根舍进一步修改草案。随后,草案被散播至各国代表处,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成员国最终同意了这份会议公报:

我们致力于强化欧洲的和平状态,在和平状态下,德国人民将通过民族自决重获其统一。这一进程应和平、民主地推进,应完全尊重相关协定、条约、尊重由赫尔辛基最终法案所确定下来的一切原则,并且在东西方对话的背景发生。它也必须被置于欧洲一体化的语境之下。⑥

这显然是多方妥协的产物。最终公报实际上重复了1989年5月北约峰会宣言中的“通过民族自决重获其统一”的词句,但也加入了“和平、民主、赫尔辛基、欧洲一体化”等限定性条件。对于撒切尔夫人要求的“边界”与“赫尔辛基”两个关键词,公报只提到了“赫尔辛基”而没有提到“边界”。不过,对德国民族自决权的承认只是从北约框架移植到了欧共体框架,欧洲非但没有给予德国更多的承诺,反而给统一加上了一系列的条件,因而撒切尔夫人对这个结果基本满意。德国对公报同样感到满意,因为这是整个欧共体第一次把它写进正式公报,这是德国外交一次十分重要的胜利。⑦

通过斯特拉斯堡欧洲理事会,密特朗明确得到了德国对欧洲一体化以及他最关心的经货联盟政府间会议的承诺。法国对两德统一设定的两大基本先决条件——1990年召开经货联盟的政府间会议、确认德波奥得-尼斯边界——在斯堡会议上实现了一半。面对联邦德国刚刚作出的妥协,法国如果不领情,反而坚决要求科尔在共同体范围内解决一个属于两个国家之间事务的双边边界问题,就会不合情理,也很可能损害法德关系。密特朗在撒切尔面前表现出反对统一决心与意志(正如他在戈尔巴乔夫面前表现得那样),不过是想借英国之手抬高自己同联邦德国讨价还价时的筹码。只要联邦德国在统一中能够像斯堡会议表现得那样充分关照法国的关切,统一在密特朗眼中不是不可接受的事。

尽管撒切尔夫人反对在1990年召开经货联盟的政府间会议,但共同体最终以11比1的投票通过了决议。联邦德国一改1989年6月马德里欧洲理事会、1989年11月底对待法国的犹豫态度,在共同体建设的路径上彻底倒向法国,其目的不言自明——获得共同体对统一的支持。联邦德国对欧洲一体化、对欧洲建设之法国路徑的承诺,成功地使法国疏远了反统一阵营。

柏林墙开放后,民主德国民众的出走率持续走高,南方工业城镇大批技术工人不断流失,工业生产的前景十分暗淡,这加剧了经济局面的恶化。国家的外债也已经达到了崩溃的边缘。联邦德国采取了坐视民主德国经济崩溃、拒绝承认民主德国政权合法性的“大步子政策”,民主德国作为主权国家存在已危如累卵。1989年底至1990年初,两德统一的进程明显进入了加速期。

欧共体虽然出台了一份至少是不反对统一的“中立宣言”,但迫于不断逼近的统一前景,也不得不考虑统一对共同体本身将带来的影响。共同体委员会主席德洛尔认为,必须要防止出现这样一种局面——两德统一与欧洲统一之间形成一种不可逾越的对立关系。倘若欧共体在民主德国“入盟”问题上极力阻挠,且对联邦德国的欧洲建设路径极力排斥,那么联邦德国届时将不得不痛苦地在欧共体与民族统一之间作出抉择。因而,“有目的地将欧洲一体化与德国统一联系起来,也即推行一种将德国吸收入盟的战略”,不仅可以有效化解德国的尴尬处境,而且可以在欧洲伙伴之间建立起信任。①

有鉴于此,德洛尔在1990年1月17日的斯特拉斯堡欧洲议会上公开发表声明,呼吁共同体在吸收东德问题上应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他把东德称为一个“特例”。这就明显突破了欧共体的既定方针——1992年年底之前不会扩大十二国的范围,把深化一体化放在扩大一体化之前。②这也就意味着,不同于其他东欧国家,东德可以享受加入共同体的独特权利。

德洛尔的尽快、从简地吸纳东德入盟的主张遭到了法国与德国的不同对待:科尔表示赞赏;③法国(包括荷兰、比利时、英国)表达了批评立场。④密特朗与撒切尔夫人对话时表示他对于德洛尔的言论感到吃惊,⑤他认为这是“非常不谨慎的”。⑥共同体的其他成员国对德洛尔的东德特殊入盟说也都有不同意见。比利时与荷兰外长认为,民主德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与其他国家的情况是一样的,必须通过正常程序申请入盟。撒切尔夫人则忧虑地警告,自动接收第二个德意志国家是不可行的,因为民主德国缺乏稳定的民主根基。⑦

虽然法国对德洛尔建议的第一反应是消极的,但这推动了法国国内开始思考如何将民主德国纳入到欧共体才最符合法国的利益。密特朗负责欧共体事务的顾问伊丽莎白·吉古在2月2日递交的备忘录中提醒道:当下有两种情况可以使民主德国加入共同体,一种是继续保持民主德国作为独立国家的存在,它加入共同体需要受与其他国家同样标准的检视;另一种是民主德国作为国家的覆灭并且被联邦德国所吞并,它从事实上加入欧共体。⑧2月7日,吉古在给密特朗的另一份备忘录中作了更细致的分析:

如果民主德国作为一个国家继续存在,那么联邦德国将竭其所能地使它加入到共同体,这样的结果是重大的。民主德国将在欧洲理事会当中获得自己的投票权,这就增加了联邦德国在理事会中的权重,并且也将接收到较大比重的结构资金。它可能仍是华沙条约的一员,这对欧洲政治的发展来说是个问题。并且,事实是最终十分再难拒绝奥利地加入共同体,这也就意味着欧共体中最终将有三个德语国家……对法国和欧洲来说,较好的方式便是通过联邦德国对民主德国的吞并来实现德国统一。⑨

出于这样的考虑,法国不但一改先前拒绝民主德国加入欧共体的姿态,而且还鼓励联邦德国对民主德国采取直接吞并的方式实现快速统一,因为从它最关心的欧共体层面看,这是一种损失最小的选择。⑩

共同体对民主德国入盟正式开绿灯要更晚些,不过其基本动力仍然得益于统一带来的压力。1990年2月10日,科尔的历史性访苏获得了两德统一最大阻力——苏联对两德内部统一进程的放行,科尔在莫斯科公开宣布“戈尔巴乔夫总书记明确承诺苏联将尊重德国人民想要生活在一个国家的决定,并且将由德国人自行决定其时间与形式”。1990年3月18日,民主德国大选以东-基民盟的大获全胜落下帷幕,这向世人展示了民主德国民众对联邦德国快速统一路径的支持。因而,3月22日,在欧洲议会层面的具体讨论中,共同体的官僚机构已经将《基本法》第23条(也就是联邦德国对民主德国的吞并)作为了实现德国统一的出发点和实现民主德国入盟的基本方式。4月21日的部长理事会上,十二国外长正式批准了民主德国通过被联邦德国吞并的方式加入共同体的路径。

可以说,1990年持续不断的统一压力迫使法国和欧共体成员国逐步调整其在民主德国入盟问题上的既定政策。由于担心民主德国以国家的形式加入共同体,将极大地使共同体既有的权力结构朝有利于德国的一面倾斜,也由于在很大程度上不愿因民主德国入盟问题而站在其统一的对立面,成员国因而同意了民主德国入盟的特殊性,而且还支持民主德国以被联邦德国吞并的形式加入共同体。欧共体对待民主德国入盟的包容政策,反过来又推进了统一进程的加速:联邦德国动用《基本法》23条实现快速统一的计划至少在欧洲层面获得了支持,这也就避免了通过《基本法》146条实现统一而可能导致的旷日持久的立宪辩论。①

德洛尔在1990年1月17日的斯特拉斯堡欧洲议会上不仅提出了民主德国入盟特例说,而且还提出了德国主张的“协同发展欧洲经货联盟与欧洲政治联盟”的“欧洲联邦”构想。②

法国长期以来都将重心放在经货联盟建设上,因为只有通过更为紧密的经济与货币联盟,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德国的经济霸权。作为继承民族主义者戴高乐衣钵的密特朗,对以政治联盟为表征的超国家主义联合极为反感。因而,德国曾多次在欧洲理事会提出经货联盟与政治联盟齐头并进,都因法国的反对(当然也有英国)而搁置。德国之所以重视政治联盟建设,主要是为了通过欧共体的机构改革来扩大欧洲议会以及欧洲委员会的权力,使其真正享有德国人口比重应得的权利。其次,战后的德国是“经济巨人,政治侏儒”,德国需要共同体从政治上联合并发声,从而提高其在欧洲和世界上的地位。③最后,随着两德统一的迫近,德国给“欧洲邻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④科尔需要通过政治联盟的复苏来给德国统一寻找一个合法、合理的欧洲框架以进一步消除邻国对德国的疑虑。⑤

法国起初不赞成德洛尔的“欧洲联邦”建议。吉古在2月2日给密特朗的备忘录中强调,需要保持欧洲理事会的主导性地位,政治联盟改革所指的扩大欧洲委员会,以及欧洲议会之权力显然得不到法国的认同。⑥不过,2月6日,鉴于两德内部形势的迅速推进,吉古又改变了初衷:她认为需要“快速启动政治联盟”,因为“与一个暂时分裂为两个国家、仍然需要欧共体的德国磋商,比与一个统一了的、不再需要任何人的德国磋商要好”,她建议密特朗尽快召开欧洲理事会特别会议,以征求各国外长推进政治联盟建設的意见。⑦密特朗对吉古的建议未作回应。

不过,吉古的建议得到了德洛尔以及欧共体轮值主席国爱尔兰总理豪伊的支持。豪伊2月13日写信给科尔和密特朗,发出召开都柏林欧洲理事会特别会议的邀请。⑧德洛尔进一步明确,特别会议谈论的主要内容就是重新确认十二国实现政治联盟的意愿,以及一份告民主德国民众的支持书。⑨

德国方面更为积极,负责欧共体事务的代表比特里希清晰地对吉古表示:不应仅集中关注经货联盟的日程,也应毫不延迟地发出信号——1992年年底同时实现经货联盟与政治联盟。⑩德国在经货联盟及政治联盟上的积极姿态促动吉古再次建言密特朗,密特朗仍无动于衷。在他看来,经货联盟建设依然处于优先地位,他甚至坚持要求把斯特拉斯堡会议确定下来的1990年12月召开经货联盟政府间会议的日期再提前。科尔表示这是“不可能的”。不过,法德领导人一致同意接受豪伊的邀请。

1990年2月中旬,密特朗仍然坚持将经货联盟放在政治联盟之前的传统路线,其主要原因是:第一,在斯特拉斯堡欧洲理事会上,密特朗刚把法国建设欧洲的路径强加到德国头上,如今他仍想要进一步试探科尔还能在多大程度上继续跟随法国的路径、照顾法国的意愿;第二,2月中旬,法国与美国之间的欧洲主义与大西洋主义之争尚且看不到明朗的结果,密特朗缺乏足够的外部压力全面加速共同体建设;第三,密特朗对科尔的表现仍然不满意。这种不满意一方面是出于科尔在德波边界问题上的模糊立场,另一方面是出于他在两德统一进程上不顾一切的冒进——未经欧共体同意便推动了两德之间的经济与货币联盟计划,而共同体成员国之间的双边经济与货币关系都应在原则和具体内容上与整个共同体的经济联盟协调一致,这种特殊的双边安排也需要得到共同体的审查与批准。①

密特朗对政治联盟的保守立场使法德在共同体建设上的互动沉寂了近一个月。3月中旬,不论是两德的内部局势还是国际局势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从联邦德国的角度来看,统一进程中的诸多关键问题都已在西方联盟内部得到了实质性解决。比如,安全问题上,科尔已牢牢地捆绑在了美国的“统一的德国应保留完整的北约身份”的政策之上;德波边界问题上,联邦议院已决定在民主德国大选后发表公开声明承认边界的不可侵犯,四大国也在3月14日的第一次“2+4”官员级会晤中决定邀请波兰加入“2+4”框架;两德的内部统一问题上,盟国一致赞成通过《基本法》23条实现吞并式统一。只有与统一密切相关的欧共体问题没有进展。联邦德国决定快速采取行动,以给欧洲邻国一个自愿被捆绑进欧洲的姿态,从而避免共同体建设成为统一道路上的绊脚石。

3月15日,科尔的助手特尔切克、比特里希前往爱丽舍宫与密特朗的助手比安科、阿塔利、吉古进行了长时间的会谈。联邦德国再次向法国表达了启动政治联盟的意愿,甚至还表示,如果政治联盟被实际推动,那么总理可能接受把经货联盟的政府间会议从12月提前至9月或10月,因为这个问题已经远离了选举辩论的中心。②面对联邦德国通过加速经货联盟来促进政治联盟的条件,法国同意与德国共同筹备一项针对政治联盟的共同倡议并提交给都柏林峰会。③吉古继续劝说密特朗,政治联盟的想法正在各国酝酿成熟,各方都希望巴黎以及波恩能够推动其发展,她承诺将会给密特朗准备更加细致的建议。密特朗终于松口,他要求吉古“朝着这一前提努力”。④3月15日之后,欧共体建设的主要问题已从要不要推动政治联盟转到如何建设政治联盟。

密特朗之所以在3月中旬一改之前对待政治联盟的保守立场,除了因为联邦德国急切地想要以加速经货联盟为条件推动政治联盟之外,还与统一带来的战略环境变化有关。

最直接的原因是法德双边关系在2月中旬至3月中旬这段时间,因德波边界问题受到了严重损害。法国在奥得-尼斯边界问题上总是站在波兰一边,科尔因而严厉地指责法国“好像生活在另一个星球”。⑤爱丽舍宫官员与总理府官员的对话仅发生在科尔向密特朗发泄愤怒的第二天,比安科缓和气氛地对特尔切克保证,“不论是总统和总理的个人关系还是法德关系,都未受到压力而是良好的”。⑥在这种氛围下,法国同意与德国协商政治联盟的联合倡议,不能说与修复紧张的双边关系无关。

另一個原因是,从3月开始,法美大西洋主义与欧洲主义的战略竞争步入了白热化。法国试图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将北约边缘化并凸显欧共体在政治层面的主导地位。美国也通过寻求英德支持北约的地位、直接警告法国、以及从实际行动上推进北约多元改革等手段作为应对。对欧洲主导权的竞争迫使法国不得不加快共同体从经济到政治层面的一体化进程,并使之尽快成为吸收东欧国家以及磋商地区事务的主要权力机构。

3月25日,密特朗公开阐述了法德将创制一份联合倡议的想法,⑦科尔紧跟其后,呼吁在都柏林峰会上对召集一次政治联盟的政府间会议作出决定,密特朗支持科尔的想法。①经过近一个月的磋商,4月19日,法德在共同倡议中呼吁都柏林非正式峰会做好“加速经货联盟政府间会议”的筹备工作,同时做好“启动政治联盟政府间会议”的筹备工作。经货联盟政府间会议与政治联盟政府间会议将平行召开,其目标是使经货联盟以及政治联盟在1993年1月后由各国议会批准生效。②

4月28日召开的都柏林欧洲理事会非正式会议上,共同倡议召开政治联盟政府间会议的动议遭到了英国和葡萄牙的反对。③不过,理事会仍然确认了对于政治联盟的承诺:十二国外长将检视和筹备政治联盟有关的报告,并在6月底的欧洲理事会正式峰会上提出。届时,十二国将批准召开与经货联盟政府间会议平行的第二个政府间会议。④共同体十二国也确认了对德国统一的政治支持,“共同体将确保民主德国以一种平稳与和谐的方式加入共同体……只要德国统一从法律上生效,东德入盟也就将生效”,“共同体热烈欢迎德国统一”。⑤

6月25日—26日的都柏林欧洲理事会正式峰会上,共同体一致决定在12月13日的罗马欧洲理事会上启动经货联盟的政府间会议,在12月14日启动政治联盟的政府间会议。1991年12月9日,随着两个政府间会议的并行推进,欧共体《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以及《政治联盟条约》被汇入了标志着欧盟成立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1989年柏林墙倒塌后,联邦德国顺应局势,主动向国际社会提出了旨在实现两德统一的系统性纲领。纲领对战后德国长期致力的欧洲一体化轻描淡写,这引发了“以共同体建设牢牢拴住德国为目的的”欧洲邻国的普遍不满。在法国“只有当德国支持一个强有力的欧洲共同体,它才有希望实现统一”的威胁下,联邦德国为了获得法国乃至欧洲对统一的支持,不得不在共同体建设路径上倒向法国的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计划。以经货联盟建设为要义的一体化的加速,为统一塑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它是德国实现统一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

两德统一的进程将民主德国加入共同体问题提上了台面。迫于统一的压力,欧共体不但对东德入盟采取了有别于东欧其他国家入盟的特例政策,而且还支持民主德国以被联邦德国吞并的方式加入共同体,这反过来又促使统一得以避免繁琐冗长的法律程序而加速推进。

两德统一同时也是欧洲政治联盟发展的催化剂。联邦德国需要利用政治联盟建设向欧洲邻国展示其融入欧洲的决心,消除邻国对德国重新统一的疑虑甚至恐惧。法国需要通过政治联盟建设进一步加速经货联盟建设,以牢牢约束德国这个潜在的地区霸权;也需要通过政治联盟建设来快速加强欧共体的自我武装,以应对德国统一带来的欧洲权力格局的转变,并为共同体在未来欧洲事务的主导权竞争中奠定优势地位。可以说,如果没有两德统一,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各国不可能采取如此疾风骤雨般的步骤加速“不能落在德国统一之后的欧洲统一”,“因此,德国统一更像是欧洲一体化取得进步的催化剂”。⑥

【作者简介】王帅,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史与欧洲国际关系。

【责任编辑:王雅贞 王向阳】

猜你喜欢

法国德国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法国(三)
法国(二)
法国(一)
德国调解制度
法国MONTAGUT教你如何穿成法国型男
法国浪漫之旅(二)
在法国“随份子”
开始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