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产评估在中国古代社会渊源寻踪

2019-06-26常华兵

中国资产评估 2019年6期
关键词:民间资产评估

■ 常华兵

资产评估是人类社会化生产劳动的内在要素,也是商品交易活动中最重要的核心环节之一。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资产评估一直紧密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到了近代,在工业革命和全球化大市场逐步形成的推动下,资产评估成为一门专业的活动逐渐从商品交易和经济管理活动中独立出来,并在十多年前的中国以“资产评估”的名称正式成为一个高校本科专业。

在中国古代民间,人们对于资产评估有着丰富的认识和广泛的应用。探寻资产评估在中国古代民间应用的内在需求、场景、方法等对于对现代资产评估学科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资产评估是人们从事生产和生活的内在需要

在中国古代,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对资产评估的应用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需求:

(一)人的生存本能

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商君书·算地》云:“民之生,度而取长,称而取重,权而索利”,意思是人生来就会丈量之后取最长的,称量之后取最重的,权衡之后取对自己最有利的。法家认为,利益算计是人活在世上的天然品性;好利是人的本性,既改不了,也无须改,它是制订一切社会政治措施的逻辑起点。政治的枢要在于功利评估——“议多少,论薄厚”(《韩非子·五蠹》),君主就是要利用人性之好利,建立一个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把全国纳入控制之中,从而有效地增强国力,造就一个强大的国家,以实现一统江山的宏伟目标。中国民间俗语“家里千万贯,血财不上算”则反映了依靠流血牺牲(无论是伤别人还是被别人伤)挣来的钱财靠不住;毕竟,平安健康是拥有钱财的前提;没有了平安健康,钱财又有何用呢?!物质财富丰富了以后,存放属性上必须有时间持续性,故清代金缨《格言联璧·持躬类》有云“难守之财休积”,何谓“难守之财”,则需要进行运用资产评估予以确定。中国民间一般认为其有两重引申含义:一是物质上理解,如金银类财富容易引人注意或嫉妒的不要蓄积太多,鲜活物品容易变质腐烂也不可蓄积太多等;二是意识上理解,应注重学习和掌握技术、技艺类本领以及其他做人做事的道理,有了这些“易守之财”,不愁挣不来财富。此外,“捕生不如捕熟”(出自明代陆人龙编撰的拟话本小说《三刻拍案惊奇》第六回“冰心还独抱,恶计枉教施”)、“存谷不存面”(中国民间谚语)、“留种如留金,保秧如保命”(中国民间谚语)等都是人们在生产劳动实践中从人的生存本能出发对事物利与弊的评估后得出的观念认识,并利用这些观念认识来进一步指导自身的生产实践活动。

(二)人的求富本能

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现,“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意思是说,要从贫穷达到富有,务农不如做工,做工不如经商。出自宋代苏洵的《上皇帝十事书》的“佣力之人,计工而受直”则告诉人们,靠出卖体力来挣钱的地位低下的卑佣之人或贫苦之人,会根据自己付出的多少来获得大小不等的报酬,这其中不可避免地要用到很多朴素的资产评估知识。出自宋代田况的《成都遨乐诗二十一首·五日州南门蚕市》的“善贾求珍奇”用来说明善于经营的商人都会追求珍奇、稀有的商品,以图获得高利。明代徐光启认为,“千镪而家藏,不如铢两而时入”(出自徐光启《农政全书》第十二卷“水利”),意思是说,家里藏的银钱纵有千万,也不如经常有微薄的收入来得可靠。民间也有“床头千贯,不如日进分文”等类似说法。徐光启为什么会认为“千镪而家藏,不如铢两而时入”呢?因为一个人只有能源源不断地挣来钱财,才会有花不完的钱;只知消费而没有进项,总会有坐吃山空的时候。中国民间谚语“家有黄金,外有斗秤”本意是说家有多少金子,外人是有斗或秤来称量的;常用来表示一个人家里有多大的家业或财富,外面的人是能够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和掌握的。此外,中国民间谚语中另有诸如“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成家子,粪如宝;败家子,金如草”、“聚财如同针敲土,花钱如同浪卷沙”等说法,无一不是对资产评估之熟练与朴素运用的结果。中国民间还有一个有趣的谚语“家有三件宝,丑妻薄田破棉袄”,意思是说丑妻、薄田、破棉袄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而发生被嫉妒甚至被抢夺之事,自己倒也过得安稳踏实。显然,在古代人们朴素的资产评估的观念中,丑妻、薄田、破棉袄都是不具有吸引力的价值极低之物。

二、资产评估应用场景超越了商品交换的范围

中国古人对资产评估知识的运用场景除了商品交换外,还大量应用于日常社会生活,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将人的生存与发展和物质财富配比评估

古人云:“以财为草,以身为宝”(出自西汉刘向编的杂史小说集《说苑》中的“谈丛”篇),意思是说,人要视金钱财物为普普通通的草,要视自己的身体为至高无上的宝。北宋杨时在《杨龟山集》卷三《寄俞仲宽别纸其一》震撼性地提出了“计产育子”的观念,认为要根据家产的多寡决定子女养育数量的多少。由于生产力落后,物质资料匮乏,远古以来民间就有“生子不举”(生了孩子却将其抛弃)的遗俗。发展到宋代,不少地方的百姓注意将人口生育与家庭财力结合起来。这是一种与中国传统生育观相悖的生育习俗或现象,比较广泛地存在于宋代福建路、荆湖南北路、江南东西路、两浙路等南方地区的农村家庭中;也有书中称之为“计产授口”(北宋末年范致明《岳阳风土记》)。与此一脉相承的是,元杂剧中提出的“休道黄金贵,安乐最值钱”(元杂剧《瘸李岳诗酒玩江亭》〈作者不详〉第一折)、“万贯金银未为贵,一家安乐值钱多”(《生绡剪》第二回)则认为人活一世,平安快乐比物质财富更重要。清代民间俗语“家有万贯,不如出个硬汉”(清代钱大昕编纂的考证俗语常言的书《恒言录》第六卷)则真真切切地道出了家里钱财再多,也不如有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更能给家族带来威望。而另有中国民间谚语“破家值万贯,一搬三年穷”,则说出了人的情感对比物质财富的重要性,家中积累以及正在使用中的旧物上包含有家庭的温暖、儿女成长的痕迹以及社会生活的平凡故事等,这些都不是用金钱能衡量的。如果搬家,总会有一些旧物被丢掉,难以找回往日的情怀不说,更关键的是置办新物品要花费巨大,正所谓“旧物价低可堪用,弃旧置新花费高”。

(二)重手艺技术,轻物质钱财

中国古代道家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原因是“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鱼是目的,捕鱼是手段,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捕鱼的方法。可引申为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给人以现成的财富,不如教会他如何去赚取财富。东汉哲学家、经学家桓谭在《新论·求辅第三》中云:“多得善物,不如少得能知物”,意思是说,得到很多好的物品,还不如得到少数善于识别物类的人。出自南北朝的“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阐述了同样的道理。中国民间也有不少表达此类意思的谚语,如“能舍钱一千,不教一招鲜”、“能帮十吊钱,不把药方传”等。至于民谚“财主靠家当,穷人靠能耐”则告诉人们,富人依靠祖上留下的财产就能生活,而穷人只得凭借勤劳和技艺吃饭;常用来说明无论处于哪个社会阶层,必须要有自己赖以生存的保障或依靠。同是中国古代民间谚语,“识古不穷”具有两重含义:其一,古董市场自古有假,要靠知识、经验和眼力生存,引申理解为古董爱好者要能悟得出古董真正的文化和欣赏价值,获得研究和探索历史文化的精神享受,丰富了自己的精神生活;其二,一个人若善于从古代智者、圣人的言行中汲取智慧,善于向古人学习,则此人可以在为人、行事、经营中获得较好的结果,不会落于穷困潦倒的结局。在为人处事上,中国民间谚语“一脸好笑容,终生不受穷”则意在说明,一个人的态度在经营发展、立业理财中具有极端的重要性,是走向事业成功、财源茂盛的保证;包含有“和气生财”的意思。一脸好笑容、和和气气完全可称得上是普通民众的一项生存技能。

(三)在资产事项的评估中灵活运用辩证思维

中国古人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发现了很多极富有辩证思想的对资产或事项进行评估的方法。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有云:“欲长钱,取下谷;长石斗,取上钟”,意思是说,如果买谷物是自己食用,就买差一些的谷物,因为这样可以节省开支;如果买谷物是当作种子用,就要买上等谷物,因为这样可以保证来年丰收。显然,古人已经认识到,种子的用途不同,对种子品质的要求亦可不同,购买时愿意支付的价钱自然也有所不同。同是出自《史记·货殖列传》的“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意在说明,当储存的货物贵到极点时,要视同粪土一样及时卖出;当市场上的货物贱到极点时,要视同珠宝一样及时购进。西汉陆贾的《新语·术事》中有云:“圣人不贵寡,而世人贱众,五谷养生,而弃之于地;珠玉无用,而宝之于身”,意思是说,五谷杂粮虽然可以养活人的生命,但因平时很常见,所以不贵重,随意放置于地上;珠玉对于人的生命没什么用处,但因稀少却被人们看得很重而配戴在身上;这其中显然包含了物品稀有程度对于资产价值评估的重要影响。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观点是,出自清代杜文澜辑《古谣谚》中的“马骑上等马,牛用中等牛,人使下等人”旨在说明,马是用来跑路的,所以跑得快的上等马好;牛是用来耕田的,不挑食料、喂养简单的中等牛就足够了;下等人能吃苦,顺从听话,支付的工钱也低,招佣时自然找下等人。该民谚实际上说出了人们在选择购买资产、物品或劳务时对于功能与成本的评估与权衡问题。

三、资产评估应用模式突破了时空物观念限制

作为物品存在的两个重要维度,时间、空间以及物品之间的效应对资产评估活动有很大影响。具体来说,表现为:

(一)时间变换对资产评估的影响

元末戏曲家高明在南戏《琵琶记》第十七出“义仓赈济”中写道:“今日奴家去请粮……若不是相公督并,里正赔偿,奴家如何得这些谷回家救济二亲。正是饥时得一口,强似饱时得一斗。”这种“饥时得一口,强似饱时得一斗”的观念往往用来比喻急需时得到一点,胜过不需要时得到很多;也说明了在不同的时间点上,同样资产的价值会差别很大。中国民间有一句俗语“赊三不如现二”,意思是说,卖东西的时候,与其赊账卖出三件商品,不如收取现金卖出去两件商品。因为对于赊账卖出去的商品,以后收取货款时会有一定的风险,可能收不回来,不如直接收现金卖出商品那样保险,即便价格卖得低一点。中国民间谚语“早知三天事,富贵一千年”是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重要规律,它充分说明了时间预测或预期的重要性以及时间预测或预期正确后会有价值丰厚的回报。在商品或物资的经营周转方面,变现性越差,其价值增值或利率表往往越高。中国民间有一句俗语说的是“粮油一分利,百货十分利,珠宝百分利,古董千分利”,意思是指不同商品种类,其贩卖经营的利润率是不同的;商品利润率与其对于人民生活的必需程度通常呈反比,隐藏在背后的逻辑是利润率越高的商品,其变现性越差,周转越慢。对于古董而言,“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是真实生动的写照。

(二)空间位置对资产评估的影响

“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是西汉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引用当时的一句谚语,意思是说,百里之外,不贩卖樵薪;千里之外,不贩卖粮食。从经济学的成本效益角度讲,木柴、粮食是价值比较低的商品,如果运到百里、千里以外,运输成本很高,就赚不到钱了;也可指利润率低的商品不值得远途贩运。同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齐俗训》中提出了“林中不卖薪,湖上不鬻鱼”的观点,认为林中柴多,湖上鱼多,人们尽可以伐薪、捕鱼,不必购买。所以在林中卖柴、湖上鬻鱼,既不易售出,又难得好价钱;也说明了在商品经营中要注意财货的供求关系。同样在商品经营上,清代李光庭《乡言解颐·地部》中有云:“乡言‘货到街头死’,言路远至此,则不得不卖,且有经纪把持之,虽欲居奇而不能。”在没有对市场供求进行调查了解的情况下,盲目地将货物推向较远距离外的市场,货物便会走向“卖也得卖,不卖也得卖”的困难境地,最终必然导致损失严重。对于古代民众最重要生产资料——土地,宋代袁采《袁氏世范》下卷《治家》提出,“凡邻近利害欲得之产,宜稍增其价,不可恃其有亲有邻及以典至买及无人敢买而扼损其价。万一他人买之则悔其无及,而争讼由此以兴也。”这种“邻近田产增价买”的观点很值得借鉴。与此相似的是,元代王祯《农书·居处之宜篇》提出“近家无瘦田,遥田不富人”,意思是说,田地离家近容易打理,田地遥远来回奔波劳苦,难以精细打理,自然耕种不好。中国民间谚语“两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更是以比喻形式阐释了空间位置对于财富属性、价值评估的重要意义,树林中的鸟再多,也不如在自己手中的真正属于自己的鸟有意义、有价值;引申为对财富而言,虽多却没有把握得到,不如虽少却有把握得到。

(三)巧借他物可助增待评估资产的价值

一件物品的价值看似只与其自身的属性有关,实际上若能巧借外物,善用外力,往往可使物品价值得到大幅度提升。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中记载了一个故事:“人有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一旦马价而十倍。”大意是,有个卖马的人连续三天在集市上卖马,人们不了解那马。这人就去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好马想要卖掉它,连续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来过问,希望您给帮帮忙,去围着我的马转个儿圈看看它,临走时再回过头去看它一眼,我愿意奉送给您一天的收入。”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就去围着马转圈而看了一看,临走的时候又回头看了一眼。该马的价钱立刻涨了十倍。可见,“伯乐一顾,马价十倍”可用以说明能否得到行业权威人士的赏识对于物品的出售价格影响非常大。南朝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纪传体史书《后汉书·马援传》中有云:“良工不示人以璞”,意思是优秀的工匠不会把没有经过雕琢的玉石拿给人看。清代顾炎武在《谲觚》中对此进行了引申解释,“岁月既久,渐成卷帙,而不敢录以示人。语曰:‘良工不示人以璞。’虑以未成之作,误天下学者。”比喻责任心强的人不肯随便将自己认为粗糙的东西拿出来给人看,因为这样极可能给别人带来损害,进而影响到自己技艺和商业声誉。巧借他物,能使物品价值倍增的要借;舍弃他物,能够成就更大交易的也要果断舍弃。《淮南子·说林训》有云:“逐鹿者不顾兔,决千金之货者,不争铢两之价。”意思是说,专心追逐鹿的猎人不会被一只突然出现的野兔分散了心思,一个做一千两黄金大生意的人,不会去争一铢一两铜钱的价钱。引申为从事数量巨大、价值昂贵的货物交易的人不会计较微小的差价,即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理大财者不拘小利。

四、资产评估应用于社会民众精神与文化层面

在精神与文化层面,中国古人也会恰当地运用资产或事项评估的方法来进行解释或阐述,以逼真、形象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和观点。略举如下:

(一)在表达尊严与仁义中运用资产或事项评估手法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序》中有云:“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意思是说,有钱人家的子弟即使犯下死罪,也可以用金钱来脱罪,不会被抓去在众人聚集的地方砍头;引申为有身份的人不会死于公共刑责,引伸为拿钱买命或行贿之意。中国民间有一些俗语如“有福伤财,无福伤己”、“宁叫钱吃亏,不叫人吃亏”等表达了相似的意思。同是《史记》,在“季布栾列传”篇中有“得黄金百镒,不若得季布一诺”之说法,意思是说,得到黄金千两,不如得到季布的一个承诺;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出自明代启蒙书籍《增广贤文》的“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指出,在特定时候,仁义和钱财相取舍,应该选择仁义;而对于钱财,此刻则要象粪土一样舍弃。几千年来,老百姓追求钱财几近于本能,因为钱财是老百姓生活的现实需求。但中国古人在演进过程中逐渐改变了简单的只求财富的状况,而发展到对生存以外的一系列心理和伦理价值之追求,并且发现这种心理和伦理价值的追求比仅仅满足生理上的物质需要更让人有幸福感。

(二)在调侃和解闷中运用资产或事项评估手法

东汉辞赋家赵壹在《秦客诗》中写道:“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本意是拥有渊博的知识抵不上一袋钱的价值,反映出了东汉时的文化人对当时社会世俗的不满。类似的还有唐代大诗人李白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写道:“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意思是说,我在寒窗下吟诗作赋,勤奋写作,而洋洋万言的著述连一杯清水也买不到,反映精神文化产品的价值得不到当时社会的承认。出自明代朱鼎唯一流传下来的作品《玉镜台记》(戏曲)第六出“请婚”中的“黄金置身贵,文章不疗饥”则指出,黄金乃普世的财富,可以买到很多东西,拥有黄金的人自然身价高贵,人气兴旺;而文章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没有什么用,只有在赏识的人面前才会有一些尊严和价值。而出自明代小说家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十五卷的“别人求我三春雨,我求别人六月雪”则用常见到的“三春雨”和极罕见的“六月雪”来比喻别人求我和我求别人的差别,意指别人求我帮助的时候,我很爽快地答应了;但是当我有事去求助别人的时候,却得不到别人的帮助,就像六月下雪一样难。另外,中国民间俗语“黄金再贵米下死”则生动形象地道出了在最困难境地时的价值评估规则,大米可以维持人的生命,而黄金不能,故大米的价值高于黄金。

(三)在闲适与情感表达中运用资产或事项评估手法

明代礼仪思想启蒙书籍《增广贤文》有云:“闹里有钱,静处安身”,意思是闹市繁华,川流不息,适宜经商赚钱;清净之地适合安身立命,修身养性。可指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妙处,也隐含了一种“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两难情结。出自清代李毓秀编纂的《训蒙文》(后改名为《弟子规》)的“财物轻,怨何生”告诉人们,如果把财物看得轻一些,彼此间就不会产生怨恨;意为经济利益是导致争端诉讼的重要根源,劝世人要淡看财富。古代民间类似的说法还有“量小名利重,心宽财物轻”。在情感方面,清代早期天花才子的著名世情小说《快心编》卷一第三回“露机关湘烟送信 受刑罚魏义存忠”有云:“三千银子兵,杀不得邻里情”,意思是指一个人无论怎样有钱有势,都不能在乡邻面前耍威风。至于中国民间俗语“千碗到坟头,不如一碗到心头”则伤感地告诉人们,老人在世时,要多尽孝心;不要等到失去亲人时才想起应该孝敬。

猜你喜欢

民间资产评估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
央企剥离水电资产背后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探讨
双信封制和综合评估制各有千秋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